汶川地震重灾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以什邡市为例

汶川地震重灾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以什邡市为例

论文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和优化,但就业问题始终存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自配第以来,很多国内外学者开始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不能相应带动其就业的增长,甚至还会出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2)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化,各产业产值比重与相应的就业比重不成比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不但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充分解决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什邡市位于德阳市西南部、成都市西北部之间,矿产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四川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的第二位。什邡市作为德阳市的工业强市,具有食品、化工、建材、冶金和医药五大支柱工业,逐步形成了—批以蓝剑集团、宏达集团、什邡烟厂、清泉集团、亭江皮化、蓥峰集团、美大康药业等为代表的强大企业方阵,享誉西南乃至全国。截止2007年,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以及省级品牌20个,辖区内工业占全市GDP比重达64.5%。2007年,什邡市实现GDP127.3亿元,财政总收入28.09亿元。总体上讲,自改革开放以来,什邡市的经济—直保持着稳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什邡市是汶川地震中10个极重灾区之一,经济总量较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惨重、区域覆盖适度,研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在整个地震重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地震前,什邡市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四川省“十强县”第二名,什邡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时期,但经济发展仍滞后于整个四川省。总体来讲,什邡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2007年,什邡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1.97:64.5:23.53,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为47.62:27.98:24.39。地震后,什邡市的三次产业都收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失去了原有的产业支撑,造成了大量人员失业;另外,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为支持家乡重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增加,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什邡市的整个劳动力供求市场秩序完全被打乱,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什邡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既能了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规律,为什邡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又能结合地震后的产业重建和当地经济实际,对缓解地震后严峻的就业压力提供有效的措施,以期对整个地震重灾区解决就业问题起到引导作用。本文研究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变动关系的实证方法,主要是采用eviews软件,首先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然后对同阶平稳的变量做格兰因果检验,进一步证实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对什邡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第一产业产值是其就业量的格兰因果原因,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却不是第一产业产值的格兰因果原因,说明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其就业量有影响;(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第二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第二产业产值是其就业量的格兰因果原因,第二产业就业量也是其产业产值的格兰因果原因;(三)通过对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第二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对第三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建立误差修正(VEC)模型,计算了各产业对其就业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其就业起相反作用,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其就业起正向作用,说明什邡市可以通过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带动就业增长,并且从贡献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什邡市各产业对就业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从偏离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而从就业角度,对什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些建议。本文对灾后产业重建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指导思想、组织体制、方式手段、政策措施几个方面概括了产业重建特有的模式,尽管地震后什邡市的产业重建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实践证明,产业重建存在着以下问题:(1)龙头企业灾后重建的规划产能过大,而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还未取得突破,资源的制约效应更加突出;(2)大部分企业的重建规划仍是简单恢复,产业整体的提升不大,产业结构的布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调整和优化;(3)产业链的整合力度较小,没有实现资源及开发向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集中,整个产业仍处于零散的状况。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经济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结构的转化速度滞后于产业结构,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国内学者在国外有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和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而汶川地震重灾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则较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这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普遍具有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较差的特点,而且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一直较大。汶川地震后,重灾区的工业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农业、畜牧业、种植业也都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大量城镇和农村人口处于失业状态。汶川地震使得这些地区本已非常严峻的就业问题空前膨胀,而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什邡市作为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有所缓和,但两者之间的发展仍不合理,就业结构的转换始终慢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就业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地震发生后,什邡市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本文认为,什邡市灾后重建中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城镇而言,大量工业企业在地震后停工停产,原有的工作岗位消失;产业重建过程中,工业布局和结构有所调整,原有的就业结构也消失,新的工业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就业供给不相符合,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因灾致残人口,产业重建无法为这部分特殊人员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什邡市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地震又造成大量农田、农业基础设施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被毁,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失业。地震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原有的就近就业岗位消失,在短期内原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就近镇域产业不可能恢复;农村劳动力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对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什邡市应该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带动就业的增长。但汶川地震造成什邡市各产业破坏严重,就业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针对地震后存在的就业问题,本文提出了短期以就业援助为主,长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解决措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2、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研究的理论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
  • 3、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状况描述
  • 3.1 研究区域选择
  • 3.2 什邡市产业结构状况描述
  • 3.2.1 什邡市震前产业结构描述
  • 3.2.2 什邡市震后产业结构描述
  • 3.2.3 小结
  • 3.3 什邡市就业结构状况描述
  • 3.3.1 什邡市震前就业结构描述
  • 3.3.2 什邡市震后就业结构描述
  • 3.4 小结
  • 4、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检验
  • 4.1.1 数据来源及变量的选取
  • 4.1.2 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格兰因果关系检验
  • 4.1.3 什邡市各产业对其就业的影响系数测算
  • 4.1.4 什邡市各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分析
  • 4.1.5 什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 4.2 小结
  • 5、什邡市震后产业重建模式及灾后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 5.1 什邡市产业重建模式及主要内容
  • 5.1.1 形成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相结合的产业重建理念
  • 5.1.2 建立了推进产业重建的四大机制
  • 5.1.3 突出产业重建的四大重点领域
  • 5.1.4 启示与思考
  • 5.1.5 存在的问题
  • 5.2 什邡市灾后重建中面临的就业问题
  • 5.2.1 城镇就业问题
  • 5.2.2 农村就业问题
  • 5.3 小结
  • 6、什邡市震后重建中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建议
  • 6.1 短期以就业援助为主
  • 6.2 长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需求
  • 6.3 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 附录:表1 10个地震重灾市县比较(2007年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什邡市 “风气监督员”履职,确保风清气正[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什邡市基层野保工作创新与对策探讨[J]. 绿色科技 2020(09)
    • [3].实战和苦难磨练出的钢铁集体——记四川德阳什邡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大队[J]. 中国应急管理 2020(09)
    • [4].四川什邡市京什社区:贴心的“最美社区”[J]. 社会与公益 2018(02)
    • [5].这里通向北京——北京对口支援灾区什邡市掠影[J].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07)
    • [6].重灾区什邡市2420套城镇廉租房交付使用[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04)
    • [7].什邡市:机关党员“靶向”服务群众[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12)
    • [8].什邡市七一中学 传承红色基因感恩前行[J]. 四川教育 2018(Z2)
    • [9].什邡市“5·12”灾情及灾后恢复重建情况[J]. 北京观察 2009(05)
    • [10].李维洪 德阳市什邡市工商局洛水工商所所长 危难之时见真情[J]. 工商行政管理 2008(13)
    • [11].什邡打造“中国雪茄第一城”的探索与思考[J]. 农家参谋 2020(08)
    • [12].四川省什邡市:举办“减税降费”辅导培训暨融资推介会[J]. 光彩 2019(06)
    • [13].什邡市气象因素与菌痢发病相关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09(02)
    • [14].基于网络分析的什邡市灾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9(04)
    • [15].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以什邡市村镇体系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6)
    • [16].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筑——以什邡市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6)
    • [17].尊重自然 关注民生 科学规划——什邡市北部重灾镇建设规划[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6)
    • [18].灾后重建应注重机制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6)
    • [19].国家科技部、什邡市规划局感谢我校支持灾区重建[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0].2013年什邡市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5(03)
    • [21].健康教育对汶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5岁以下儿童喂养行为的改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26)
    • [22].震后什邡市医务人员病媒生物控制知识的认知情况[J]. 职业与健康 2011(05)
    • [23].社会的需求 永续的城市——什邡市师古镇镇区灾后建设规划思考[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6)
    • [24].挺起不屈的脊梁——什邡市抗震自救重建家园纪实[J].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08(07)
    • [25].球台故事特别版 乒乓界大动员:把球台送到灾区 等待孩子们的笑脸[J]. 乒乓世界 2008(07)
    • [26].完整的群体,通透的空间——什邡市文化活动中心项目设计[J]. 建筑技艺 2011(Z4)
    • [27].汶川地震后什邡市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调查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09)
    • [28].什邡市地震灾后蝇类密度及种群初步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02)
    • [29].四川什邡市人武部 大力加强灾后民兵组织建设[J]. 西南民兵 2009(06)
    • [30].什邡市灾后市政基础设施重建规划思路探讨[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6)

    标签:;  ;  ;  ;  

    汶川地震重灾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以什邡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