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绩效考察 ——以瑞金沙洲坝为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绩效考察 ——以瑞金沙洲坝为例

论文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及当事人的回忆,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为背景,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的思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瑞金沙洲坝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详细考证和梳理。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的分析,旨在弄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基层社会的状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基层的推进过程、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这场改革的理解和感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一些后果等问题,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全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简要阐述了论文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研究内容的依据和目的,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级研究现状、制度绩效研究情况等做了简单回顾,然后对为何选择沙洲坝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了解释,并对论文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说明,最后对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做了介绍。第二章回顾了沙洲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时代背景。面对集体化道路导致的农村经济的困难,安徽率先突破“左”倾错误的影响,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随之引发了各种争议,在不断进行的争论中,中央对农村改革的态度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最初存在分歧发展到最终定调。这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洲坝得以实施的外部因素。第三章回顾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前沙洲坝的经济社会状况,并从耕作制度、经营方式、分配体制、农户行为等方面,逐一分析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弊端在沙洲坝的各种表现,论证了沙洲坝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洲坝的政策确立过程和实施办法;深刻剖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时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以及社员群众的心理和态度。第五章从劳动积极性、家庭副业、村办企业等方面,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沙洲坝发生的可喜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公社时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对比。第六章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沙洲坝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土地产权、土地细碎化以及公共管理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本文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尤其是在沙洲坝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论证了以下观点: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模式: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干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本文除了论证这些观点外,还重在强调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农地制度的变革,既要强调贯彻性,也要注意策略性;既要考虑全国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不同地域的独特个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题依据
  • 1.1.2 村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题依据
  • 1.2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 1.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的评价
  • 1.2.2 村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现状
  • 1.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绩效研究情况
  • 1.3 沙洲坝村选择依据及资料来源
  • 1.3.1 沙洲坝村选择依据与村庄简介
  • 1.3.2 资料来源的说明
  • 1.4 调查与研究方法
  • 1.4.1 历史分析法
  • 1.4.2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法
  • 1.4.3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 1.4.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
  • 1.4.5 实证调查法
  • 2 沙洲坝家庭承包制实施的时代背景
  • 2.1 农村集体化道路的探索与困境
  • 2.1.1 农村经济面临困境
  • 2.1.2 “文革”后“左”倾错误继续推行
  • 2.2 农村改革在安徽率先突破
  • 2.2.1 “省委六条”的出台
  • 2.2.2 滁县地区试搞包产到组
  • 2.2.3 肥西县试点包产到户
  • 2.2.4 小岗生产队偷搞包干到户
  • 2.3 围绕安徽农村改革展开的争论和博弈
  • 2.3.1 与大寨道路的碰撞
  • 2.3.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风与农民的迷茫
  • 2.3.3 七省座谈会的争论与张浩来信的影响
  • 2.3.4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的争议
  • 2.3.5 《农村工作通讯》与《人民日报》的较量
  • 2.3.6 高层的分歧与中央的定调
  • 3 家庭承包制实施前的沙洲坝社会
  • 3.1 集体化下的农业经营
  • 3.1.1 共耕制与低效率
  • 3.1.2 单一农业与低效益
  • 3.2 平均主义与扭曲的农户行为
  • 3.2.1 争抢“大锅饭”
  • 3.2.2 两种劳动态度
  • 3.2.3 偷盗与瞒产私分
  • 3.3 农民收入的停滞与生活的穷困
  • 3.3.1 农民收入的停滞
  • 3.3.2 农民生活的穷困
  • 4 沙洲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
  • 4.1 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奏
  • 4.1.1 “五、四、三、一”责任制试点
  • 4.1.2 “五、四、三、一”责任制试点结果分析
  • 4.2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确立过程
  • 4.2.1 高层不许,地方不许,沙洲坝风平浪静
  • 4.2.2 高层允许,中间观望,沙洲坝也观望
  • 4.2.3 高层推进,地方转向,沙洲坝急速实施
  • 4.3 家庭承包制推行中人们的态度
  • 4.3.1 得款户与欠款户
  • 4.3.2 老人与年轻人
  • 4.3.3 干部和社员
  • 4.4 家庭承包制的全面实施与办法
  • 4.4.1 土地承包办法
  • 4.4.2 仓库、农具等资产的处理
  • 4.4.3 生产队债权债务问题
  • 4.4.4 上交任务与农户分配
  • 4.4.5 五保户及敬老院老人供养
  • 4.4.6 水利设施的管理与使用
  • 5 沙洲坝家庭承包制实施后的可喜变化
  • 5.1 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 5.1.1 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 5.1.2 农业的发展
  • 5.1.3 家庭副业的兴旺
  • 5.1.4 村办企业的崛起
  • 5.1.5 经济结构的变化
  • 5.2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 5.2.1 农民收入的增加
  • 5.2.2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6 沙洲坝家庭承包制实施后出现的问题
  • 6.1 模糊的土地产权
  • 6.2 土地的极度细碎化
  • 6.3 公共管理的混乱
  • 6.3.1 用水争端
  • 6.3.2 甘蔗砍运秩序的混乱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绩效考察 ——以瑞金沙洲坝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