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尝试利用熵值法对我国除拉萨以外的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分析,希望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有所帮助。熵值法能够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以及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指标选取依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并按系统性、完整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为原则,共选取了31个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对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化质量特征鲜明,空间差异显著。主要结论包括:(1)城市化质量整体不高。根据城市化质量得分对城市进行分级,最多的是五级城市,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三级和四级城市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和五级城市加在一起占全部城市的66.4%,说明相当多的城市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对城市化进程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其中城市化质量是核心,把城市建成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成所,才是城市化的目标。(2)城市化质量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东部沿海城市无论在一、二、三级城市的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区域内部的比重上都是最高的,中部城市的主体是三、四、五级城市,西部则以五级和六级城市为主。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和十大城市群有较高的拟合度。中西部城市应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在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3)城市不是越大越好。用市辖区人口规模代表城市规模,发现规模和城市化质量之间没有正比关系,许多小规模的城市城市化质量超过了大城市。这一点说明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过程要以人为本,体现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上,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规模。(4)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的优劣。通过对比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市化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的相关程度比较低,更多的人口从事非农业并不必然导致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只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方面,农民进城后还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就业、教育等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不仅要让农民来的了,还有让他们发展的好。(5)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高。城市化质量高的城市发展也是不全面的,在就业、生态环境和城乡差距等方面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中还有许多关注和投入不足的方面,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弥补短板,实现城市化质量的全面提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城市发展概况
  • 1.1.1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1.1.2 国外城市发展概况
  • 1.1.3 中国城市发展概况
  •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问题
  • 1.2.1 城市化的特点
  • 1.2.2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 1.3 城市化质量研究的意义
  • 1.3.1 城市化质量研究的意义
  • 1.3.2 城市化质量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 城市化质量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城市化概念及内涵
  • 2.1.2 城市化质量概念及内涵
  • 2.2 国际城市化质量研究述评
  • 2.2.1 研究概述
  • 2.2.2 研究述评
  • 2.3 国内城市化质量研究述评
  • 2.3.1 研究概况
  • 2.3.2 研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 3.1.1 研究目标
  • 3.1.2 拟解决的问题
  • 3.2 研究构架
  • 3.2.1 研究视角
  • 3.2.2 研究构架
  • 3.3 研究范围、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 3.3.1 研究范围
  • 3.3.2 指标体系
  • 3.3.3 研究方法
  • 4 我国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 4.1 我国城市化质量的特征
  • 4.1.1 整体质量不高,城市间得分差距明显
  • 4.1.2 城市规模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二者没有对应关系
  • 4.1.3 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低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优劣,人口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
  • 4.1.4 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市化质量高的城市同样存在不足
  • 4.2 我国城市化质量的空间差异
  • 4.2.1 东、中、西之间城市化质量差异明显,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降低
  • 4.2.2 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分布拟合较好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城市化质量整体不高
  • 5.1.2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 5.1.3 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的优劣
  • 5.1.4 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高
  • 5.1.5 城市化质量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
  • 5.1.6 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
  • 5.2 讨论
  • 5.2.1 结论的意义
  • 5.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注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口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政策指向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05)
    • [2].区域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基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数据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3].城投债与人口城市化——来自地级市的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06)
    • [4].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及系统耦合分析[J]. 系统科学学报 2019(03)
    • [5].留下、离开还是等待——流动人口城市化的群体分异及其治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贵阳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贵州科学 2018(02)
    • [7].江西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 广东土地科学 2017(05)
    • [8].农村人口城市化及发展对策[J]. 农家参谋 2018(23)
    • [9].中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脱钩的区域分异研究[J]. 中国名城 2018(11)
    • [10].我国人口城市化质量测度及其特征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 2016(05)
    • [11].四川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关系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 [1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耦合协调性的时空特征——以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0)
    • [13].贵州人口城市化:产业、就业与制度[J].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09(00)
    • [14].韩国人口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J]. 党政干部参考 2010(01)
    • [15].“半人口城市化”现象[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1(12)
    • [16].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理性思考[J]. 现代化农业 2020(01)
    • [17].教育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分析与启示[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11)
    • [18].公共服务与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性[J]. 办公室业务 2019(08)
    • [19].北方寒冷地区城市哈尔滨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关系研究[J]. 冰川冻土 2017(05)
    • [20].基于空间正义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问题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9)
    • [21].人口城市化与图书馆发展[J]. 内江科技 2017(06)
    • [22].主成分回归模型在人口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 2015(03)
    • [23].从城市化发展迈向“文化城市”——论人口城市化与图书馆发展[J]. 当代图书馆 2015(03)
    • [24].城市“老漂”:一种经济社会学[J]. 记者观察 2020(13)
    • [25].完善城市功能是解决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J]. 科学中国人 2015(06)
    • [26].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最佳时间的判定与实证分析——基于人口城市化收益最大的视角[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7].农村人口城市化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 科技信息 2014(15)
    • [28].人口城市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新疆和田为例[J]. 商业时代 2014(18)
    • [29].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 北方经济 2013(01)
    • [30].人口城市化转变与当前政策建议[J]. 中国国情国力 2012(11)

    标签:;  ;  ;  ;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