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9)

战后中国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9)

论文摘要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生群体怀揣着理想与责任,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而表达诉求,先后演绎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时代剧作。尤其是在抗战结束后的1945-1949年间,学生运动告别战时的相对平静,在中国大地抒写波澜壮阔的画卷,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事实上,战后学生运动既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手,也是社会变迁的时代产物。在社会变迁视野下考察战后中国学生运动的发生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后中国社会剧变的内在机理。本文试图从社会变迁视野考察1945-1949年间中国学生运动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五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及资料依据,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一章主要探讨国际化影响与学生运动兴起的外因。从根本上说,近代学生群体的形成就是中国从封闭走向世界的产物,无论是早期的学生拒俄、拒法运动,还是战后的历次学生运动,国际化影响都或显或隐。近代以来中国深受国际化影响,尤其是抗战极大提升了中国国际化程度,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对中国的影响日深,随着战后美苏对华政策的调整及战后世界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战后中国学生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外部环境。第二章主要探讨地域底色差异与学生运动类型的多样。战后学运发展最终呈现高度趋同性,但在战后学运爆发初期乃至其后一段时间,学生运动的类型则是多样化的,而这种多样化与发生地的地域底色差异有着密切联系。长达八年的抗战对中国地域发展影响巨大,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根据地三大地域呈现出明显差异,这致使战后学运主题选择不尽一致,尤其是战后初期的北平、昆明两地学运类型差异颇有代表性。第三章主要探讨政治生态演化与学生运动走向的嬗变。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展开了对"和平民主"旗帜的激烈争夺,国内政治生态也更趋复杂。同时,两党都对教育界尤其学生群体给予了相当关注,其结果,国民党因其政策过于功利化、强迫化,激起学生群体的抵触;共产党则因其政策手段的温和理性,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学生的同情、好感以至支持。当然,在国内政治生态演变中,国共两党对学运个案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战后两场具有民族主义背景的反苏游行和抗暴运动中,国共两党基于不同的政治考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态度,这极大影响了两场学运的走向,反苏游行迅速兴起又迅速趋冷,抗暴运动则狂飙突进且影响深远。第四章主要探讨知识阶层分化与学生运动参与的扩大。事实上,知识阶层虽承继了中国传统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其对政治的参与更多是建设性的,是以诤友的姿态来与政府对话,特别是教育界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教育独立思想的影响,他们虽对学生运动表示理解但却不赞成罢课游行的举动。然而,由于国民党推行独裁政治,战后中国社会面临空前的民主危机,一向被知识分子视为公共空间的舆论界生态也日趋恶化,加之其服赝的民主价值受到独裁政治的冲压,基于民主情结的"反独裁"诉求迅速高涨,这令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产生了思想共鸣。第五章主要探讨社会全面危机与学生运动动力的持续。中国现代经济发展本属薄弱,加之抗战的破坏及战后接收的蹂躏,中国经济陷入日益严重的危机中,这使得教育界面临空前的生存困境,教职员和学生群体的不满在淤积,进而演化为持续不断的学运。国民政府应对学运时始终低效而尴尬,这与国民政府高层派系斗争、中央与地方龋齬、学校与地方当局隔阂有很大关系。当国民政府尝试"运动学生"失败后,便以党团特务应对,在学生的抗议升级时,暴力镇压又频频出现,最终埋葬了政府的合法性。概言之,战后学生运动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文告宣言和一幅幅令人血脉喷张的游行画卷,它更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各种势力、各种影响都卷入其中,从而对战后学运的起源、类型、走向、参与者、动力等产生重要作用,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影响着社会变迁的进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概念界定及资料依据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国际化影响与学生运动兴起的外因
  • 第一节 抗战前及战时中国的国际化
  • 一、近代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 二、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 三、全面抗战与中国的国际化
  • 第二节 战后世界形势与中国政局
  • 一、战后世界发展趋势
  • 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适
  • 三、苏联对华政策的修正
  • 第三节 外来影响与战后中国学生运动的兴起
  • 一、战后国际"挺蒋"与当局自我认知的错位
  • 二、战后国家地位变化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 三、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二章 地域底色差异与学生运动类型的多样
  •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
  • 一、战时沦陷区地域发展状况
  • 二、战时国统区地域发展状况
  • 三、战时抗日根据地地域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战后初期学生运动发生的地域特征
  • 一、战后初期收复区学生运动的主题选择
  • 一、战后初期大后方学生运动的主题选择
  • 第三节 战后初期北平、昆明学运缘起比较
  • 一、北平反甄审学运的缘起
  • 一、昆明反内战学运的缘起
  • 三、两场学生运动的地域比较
  • 第三章 政治生态演化与学生运动走向的嬗变
  • 第一节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中国政治生态
  • 一、对"和平民主"旗帜的争夺
  • 一、脆弱"共识"下的暗流涌动
  • 三、全面内战爆发前后两党的明争暗斗
  • 第二节 战后国共双方在学校的争夺战
  • 一、国民党对学生的争取和控制
  • 二、共产党在学生中影响的深入
  • 第三节 反苏游行和抗暴运动走向比较
  • 一、学生反苏游行的起因与骤停
  • 二、学生抗暴运动的发起与扩大
  • 第四章 知识阶层分化与学生运动参与的扩大
  • 第一节 中国现代知识阶层的形成与分化
  • 一、中国现代知识阶层的形成
  • 二、现代知识阶层形成的特点
  • 三、抗战与知识阶层的分化
  • 第二节 战后民主危机与知识阶层的回应
  • 一、战后舆论生态恶化与知识阶层的抗争
  • 二、战后知识阶层"反独裁"诉求的高涨
  • 三、知识阶层在民主旗帜下对学运的参与
  • 第三节 战后教育控制与教授群体对学运的参与
  • 一、战后政府教育控制与教育界的反应
  • 二、学生参与政治和教授群体的态度
  • 第五章 社会全面危机与学生运动动力的持续
  • 第一节 战后中国经济崩溃与教育生存困境
  • 一、抗战留给战后中国的经济后遗症
  • 二、战后"劫收"对收复区经济的破坏
  • 三、战后经济危机下的教育生存困境
  • 第二节 制度内耗与政府运转的失序
  • 一、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有增无减
  • 二、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当局龋龉不断
  • 三、教育机构与执政当局隔阂日深
  • 第三节 当局合法性沦丧与学运正义的高扬
  • 一、"运动学生":力图清除学运的失败尝试
  • 二、"特务活动":当局试图作为的无奈之举
  • 三、"暴力应对":摧毁政府合法性的自我殉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护士征调政策探析[J].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0(01)
    • [2].战后国民政府的城市治理困境——以上海垃圾治理工作为中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3].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汲取能力再评价(1927—1936)[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边疆经营的“进”与“退”——以国民政府1941—1945年西藏政策为中心[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8(04)
    • [5].美英援助与战后国民政府海军重建[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8(11)
    • [6].1949年噶厦政府“驱逐国民政府驻藏官员事件”再研究[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8(02)
    • [7].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新闻检查之成效检视[J]. 史学月刊 2017(02)
    • [8].差异与歧路:一九三五年底国民政府改组与日本的反应[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6(06)
    • [9].国民政府最终为何迁都重庆[J]. 红岩春秋 2017(09)
    • [10].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J]. 侨园 2020(07)
    • [11].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的现金移运[J]. 抗日战争研究 2019(04)
    • [12].威权与“治法”:1943年国民政府的礼制建设及其挫折[J]. 北方论丛 2020(05)
    • [13].民国财政经济的守护者——国民政府首任审计院长于右任[J]. 北方论丛 2020(05)
    •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贫穷状况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15].从延续到渐变:抗战前国民政府的禁烟禁毒[J]. 宁夏社会科学 2018(02)
    • [16].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沦陷区失学青年的收容——以战区学生指导处洛阳进修班为中心的考察[J]. 浙江档案 2018(03)
    • [17].述论1949年噶厦对国民政府驻藏官员的驱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8].国民政府首席财经顾问杨格的战时记忆[J]. 档案春秋 2017(05)
    • [1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贪污的整饬与实效——以川省设置县长“养廉金”为例[J]. 兰州学刊 2017(05)
    • [20].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四)[J]. 红岩春秋 2017(10)
    • [21].抗战前国民政府“党化教育”的表现形式及其效果[J]. 枣庄学院学报 2016(03)
    • [22].拒毒运动中国民政府与地方官员行为及其关系——以浙江为中心的讨论[J]. 浙江学刊 2016(03)
    • [23].抗战前国民政府“党化教育”的表现形式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16(04)
    • [24].民国第一饭店背后那些事儿[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01)
    • [25].浅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的经验与教训[J]. “九一八”研究 2019(00)
    • [26].国民政府对南京夫子庙地区的改造(1927—1937)——空间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J]. 近代中国 2010(00)
    • [27].国民政府为什么对日本采取了“诉诸国联政策”[J]. 文史月刊 2013(04)
    • [28].殷焕然盗卖收缴毒品被枪决[J]. 钟山风雨 2012(03)
    • [29].国民政府的县长群体和县政地位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11(03)
    • [30].国民政府外交的历史探察[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03)

    标签:;  ;  ;  

    战后中国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