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一、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于淼,高晓梅,刘晓辉,王智学[1](2022)在《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探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玉米耕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阐明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趋势,为科学利用秸秆还田进行土壤微生态环境调节提供理论支持。试验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量0.5kg/m2(BLC)、1.0kg/m2(QLC)、1.5kg/m2(GLC)进行深埋还田处理。在玉米收获期取耕层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细菌多样性、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秸秆还田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BLC、QLC、GLC分别较CK增加了13.48%、23.42%、25.45%。土壤养分与秸秆还田量符合一元三次方程关系,拟合度R2均大于0.99。土壤中独有OTU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GLC比CK、BLC、QLC分别提高160.78%、40.00%、64.19%。BLC提升了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QLC、GLC则起相反的作用。NMDS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显着,不同秸秆量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门水平上丰度前10的菌群门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秸秆还田驱动改变了旱地玉米耕地土壤养分及微生态,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不同指标的贡献不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徐峰,钟文,胡昕,史艳昌[2](2022)在《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小麦品种烟农999为研究对象,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施N 0kg/hm2(处理T1)、70kg/hm2(处理T2)、140kg/hm2(处理T3)、210kg/hm2(处理T4)、280kg/hm2(处理T5)共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处理T4最大;胞间CO2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处理T4最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处理小麦产量均有所增加,处理T4产量最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T4的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综合考虑认为,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10kg/hm2可以有效提升小麦光合能力,提升土壤养分,提高小麦产量,效果较好。

朱敏,于和平,涂国良,李焕锋,刘媛媛[3](2021)在《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2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腐熟剂用量处理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和对土壤基本性质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熟剂可提高秸秆腐解率8.9%~13.1%,土壤容重较无腐熟剂处理平均降低4.49%;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全磷、速效钾、缓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腐熟剂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玉米产量,且以秸秆还田+腐熟剂6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玉米产量2019、2020年较常规种植分别提高了1 566.67、1 990.48 kg/hm2。适合在西北黑垆土地区应用。

李阳阳,陈帅民,范作伟,徐铭鸿,王学文,张立明,刘慧涛,吴海燕[4](2021)在《水稻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构建及其田间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并构建适宜原位还田水稻秸秆快速腐解的高效多功能复合菌系,以提高秸秆原位还田的腐解速率。【方法】秸秆原位腐解菌株从水稻田带有腐烂秸秆的表层土壤中筛选分离,分别采用DNS法、摇瓶培养观察法和失重法测定了腐解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滤纸崩解能力及水稻秸秆降解能力,对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了16S rRNA或18S rRNA鉴定。选取无拮抗作用的菌株构建复合菌系,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各复合菌系的滤纸酶活性和秸秆降解率。挑选降解效果较好的复合菌系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秸秆降解率、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调查了水稻产量。【结果】从土壤中共分离到秸秆降解率均高于19.8%的菌株有6个,包括B2、B5、B6、F1、F5、F12,经鉴定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2)、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B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6)、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F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F5)、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F12),其中F12 (长枝木霉)的秸秆降解率最高(29.1%)。以该6个菌株构建了7组复合菌系,复合菌系B2+F12、F1+F5+F12、B2+F5+F12的秸秆降解效果较好,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秸秆的降解率分别达到32.9%、29.8%、40.3%。利用这3组复合菌系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系B2+F5+F12表现最好,与未施菌剂相比,原位还田的水稻秸秆降解率提高了37.1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1 g/kg、1.9 mg/kg、0.6 mg/kg、1.7 mg/kg,水稻产量提高了6.3%(P<0.05)。【结论】施用复合菌系B2+F5+F12不仅具有良好的水稻秸秆降解能力,同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并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丁午阳,李援农,郭俊文,李旭铮,邹齐芳,杨志超,方恒,张利,余梦,白奚睿[5](2021)在《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土壤养分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与小麦生产高耗水的特征性矛盾,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垄沟覆膜还田(FMSR)、垄沟不覆膜还田(FNSR)、垄沟覆膜不还田(FMSN)、垄沟不覆膜不还田(CK) 4种不同种植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小麦土壤养分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较于对照处理,覆膜秸秆还田各指标均显着提高(p<0.05),其中土壤含水率提升了2.73%~29.01%,土壤养分提升了38.41%~40.23%,作物茎干物质量提高了30.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49%,氮肥偏生产力显着(p<0.05)增加了21.7%。综合土壤养分和水肥利用效率考虑,秸秆还田垄沟覆膜种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冬小麦的生长,综合考虑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关中地区推荐垄沟覆膜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为较优的种植模式。

戴伊莎,成欣,刘帮艳,何鲜,胡梦阳,杨武魁,王龙昌,武海燕,李茜,吴进红[6](2021)在《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西南旱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秸秆覆盖、紫云英覆盖及两者协同覆盖对西南旱地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对于维持农田土壤养分平衡、优化西南旱地保护性耕作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以"小麦/玉米/大豆"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玉米秸秆覆盖(S)、紫云英覆盖(A)、玉米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S+A)、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S、S+A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有显着促进作用;A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影响明显,但是对磷、钾的促进效果不明显。S+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A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S处理和A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促进效果不如S+A处理。与CK处理相比,S、A、S+A处理的小麦增产率分别为5.14%、8.79%、13.34%,其中,S+A处理的小麦增产率最高。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促进小麦增产,有利于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以作为有效的西南旱地保护性耕作措施推广使用。

朱涵珍,梅四卫,王术,杨习文[7](2021)在《旱地秸秆还田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旱地设置普通耕作(CK)、旋耕还田(XG)、免耕还田(MG)、深松还田(SS)和深耕还田(SG)处理,连续3年(2016—2018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及水分和养分环境的改变,总体上秸秆还田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作用大于不还田。2016—2018年春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SS>MG>SG>XG>CK,其中以深松还田效果最好,免耕还田和深耕还田次之。春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总体表现为SS>MG>SG>XG>CK;而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总体表现为SS<MG<SG<XG<CK。2016—2018年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表现为SS>MG>SG>XG>CK,说明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增加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以深松还田效果最好,免耕还田和深耕还田次之。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年份×耕作方式对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综合分析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为充分发挥春小麦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深松还田。

李瑞平[8](2021)在《吉林省半湿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东北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中国黑土带”,总面积103万km2,黑土是宝贵的土壤资源。然而,长期“重用轻养”的土地利用方式加速农田土壤退化,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致东北粮食生产“压舱石”的作用发生动摇风险,黑土退化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通过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解决传统耕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保护东北黑土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被认为是保护黑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直接途径。吉林省半湿润区是吉林省粮食生产主要区域,也是东北黑土带典型代表区域。为此,在该区域内,研究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对于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17-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香山村进行(43°45’N,125°01’E),采用田间定位大区试验,设置了常规耕作(CT)、秸秆深翻耕作(PT)、秸秆碎混耕作(RT)、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NT1)、免耕(30%秸秆移除田外)(NT2)、免耕(30%秸秆移除田外)+深松(NT3)、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NT4);免耕(全量秸秆条带覆盖)(NT5)8个处理,测试了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生育进程、出苗率、苗期株高整齐度、干物质积累、产量)、土壤物理特性(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三相比)、土壤化学特性(有机质含量、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p H值)、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指标,明确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效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解析了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关键因子及潜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耕作方式会影响玉米出苗、生长发育和产量。与CT相比,PT和RT虽然降低了V6期干物质积累,但是,玉米出苗及全生育进程基本与CT处理一致,提高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分别提高为31.7%和12.3%;PT和RT玉米产量有增产势趋,PT三年平均增产2.0%,RT平均增产0.5%。所有保护性耕作处理出苗时间及全生育期延迟,降低株高整齐度,单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延迟出苗和成熟期2-7天和1-4天,其中NT1和NT4延迟时间最长;降低株高整齐度11.7%-30.2%;降低产量0.7%-11.0%,其中NT1和NT4分别降低产量达到11.0%和10.1%,NT2、NT3和NT5分别降低产量为2.4%、2.9%和0.7%。出苗率和百粒重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生育进程差异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2)耕作方式会影响0-40 c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三相比,以及0-30 cm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但是,对10-20 cm土壤物理特性和0-5 cm土壤化学特性影响更大。与CT相比,PT、RT和NT1处理分别降低10-20 cm土壤容重4.6%-10.7%、4.1%-5.9%和0.7%-4.1%,降低三相比R值6.7%-48.3%、14.5%-24.3%和15.8%-20.6%,提高土壤总孔隙度6.0%-14.6%、3.6%-8.0%和1.0%-5.6%。保护性耕作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幅度为0.7%-10.0%和8.9%-56.3%,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幅度为1.0%-13.7%。PT和RT降低了0-5 cm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所有保护性耕作处理增加了0-5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其中,PT和RT处理0-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8.7%和7.9%,NT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2.6%;所有保护性耕作处理增加了0-5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为1.4%-22.6%。(3)耕作方式会影响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和生育前期土壤温度。与CT相比,所有处理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NT1和NT4提高幅度最大,PT、RT、NT1、NT2、NT3、NT4和NT5分别在玉米全生育增加0.13-2.45个百分点、0.91-3.35个百分点、2.79-6.82个百分点、2.3-5.0个百分点、1.95-3.27个百分点、1.14-5.35个百分点和1.33-5.16个百分点。耕作方式主要影响了播种至V12土壤温度,其中对播种至出苗期影响更大,PT、RT、NT1、NT2、NT3、NT4和NT5分别较CT降低0.51℃、0.96℃和2.73℃、1.90℃、1.70℃、2.17℃和1.49℃。同时,耕作方式显着影响了土壤积温,PT、RT、NT1、NT2、NT3、NT4和NT5处理5 cm土层≥10℃积温三年平均分别降低22.6℃、86.1℃、216.2℃、158.3℃、111.8℃、210.0℃和112.7℃。(4)有效穗数和百粒重是决定产量的直接因子,在间接因子中,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的因子,二者通过影响出苗时间,进而影响有效穗数和百粒重,最终影响产量,对于保护性耕作而言,土壤温度对玉米产量影响贡献更大。(5)研究表明,在吉林省半湿润区,如果以玉米产量为目标,秸秆深翻耕作(PT)和秸秆碎混耕作(RT)两个处理是比较适宜的耕作方式;如果以保护性土壤为目标,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NT1)和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NT4)两个处理效果更佳;如果是以农业可持续为目标,优先选择免耕(30%秸秆移除田外)(NT2)、免耕(30%秸秆移除田外)+深松(NT3)和免耕(全量秸秆条带覆盖)(NT5)这三个处理。

蒋学山[9](2021)在《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肥力有限,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因此需要增加土壤肥力。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增加农田肥力的措施,利用农田现有的生物质资源,降低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改变过去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的现象,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性状,调节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生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李赟虹[10](2020)在《粮田作物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长期传统浅耕施肥方式导致的土壤耕层浅薄、犁底层变厚、理化性质变差、肥力降低等问题,研究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小麦和玉米粮田轮作系统作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合理的粮田土壤耕种方式。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辛集市马庄试验站的夏玉米季设置了普通浅耕施肥(MT1)、粉垄普通浅耕施肥(MT2)、深松全层施肥(MT3)、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MT4)4个处理;于宁晋县贾家口镇白木村冬小麦季设置了浅耕+15 cm等行距播种(WT1)、浅耕+7.5 cm等行距播种(WT2)、深翻+7.5 cm等行距播种(WT3)、深松+15 cm等行距播种(WT4)4个处理,两地玉米和小麦收获后均进行接茬作物的产量分析。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下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长性状、养分利用、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浅耕相比,辛集的玉米季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提高了玉米茎粗、叶片叶绿素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植株养分积累量,提升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成熟期,MT4干物质积累量较MT1、MT2分别增加26.49%、8.35%,植株全N、P、K积累量提升 1 8.52%~20.80%、9.84%~19.42%、4.96%~12.11%,产量增加 5.67%~14.45%,N、P、K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92~6.88、7.89~18.59、6.07~14.30 kg/kg,经济效益提升 1491~2259 yuan/hm2。(2)与浅耕相比,宁晋的小麦季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提高了小麦总茎数、株高、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植株养分积累量,提升了产量和经济效益。WT3在灌浆期的总茎数较WT1、WT2、WT4分别增加30.23%、3.03%、17.60%;WT4处理在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增加4.20%~15.94%,植株全N、P、K积累量分别提升 7.74%~25.40%、1.98%~6.56%、1.08%~14.20%,产量增加2.86%~17.12%,N、P、K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0.11~11.60、0.19~20.62、0.25~26.52 kg/kg,经济效益提升 819~2440 yuan/hm2。(3)与浅耕相比,辛集玉米季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中的MT4处理的成熟期土壤紧实度平均下降25.51%,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23.34%,0~40 cm 土层NO3--N、NH4+-N、有效磷、速效钾吸收量分别增加 10.10%、31.99%、13.29%、17.34%。与浅耕相比,宁晋小麦季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中的WT4处理的成熟期土壤容重平均下降6.03%;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6.10%,0~40cm土层NO3--N、NH4+-N、有效磷、速效钾吸收量分别增加17.97%、15.01%、51.97%、41.37%。综上,深松可改善因长期单一浅耕导致的粮田土壤性质变差、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降低土壤紧实度和容重,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给玉米和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MT4)和小麦季深松+15 cm等行距播种(WT4)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养分利用,改善耕层养分,提升经济效益,在黄淮海粮田作物种植过程中可以分别推荐使用,这为新型机械化耕种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及计算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1.2.1 样品采集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量处理对玉米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2.1 秸秆还田量对玉米耕层土壤OTU的影响
        2.2.2 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与Beta多样性的影响
        2.2.3 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量与玉米耕层土壤养分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量与土壤养分回归分析
4 结论

(2)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小麦旗叶光合特性。
        1.4.2 小麦产量性状。
        1.4.3 土壤养分。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腐熟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2 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解率的影响
    2.3 腐熟剂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4 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5 秸秆腐解率与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
3 小结与讨论

(5)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土壤养分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垄沟覆膜秸秆还田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垄沟覆膜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 垄沟覆膜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
    3.4 垄沟覆膜秸秆还田对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4 结论

(6)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西南旱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1.3.2 土壤养分的测定
        1.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1 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2.2 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2.3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2.4 对土壤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2.5 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3 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2.4 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5 土壤养分、酶活性与小麦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3.2 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小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相关分析以及与小麦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4 结论

(7)旱地秸秆还田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计
    1.2 春小麦光合特性测定
    1.3 春小麦生长各指标测定
    1.4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1.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对春小麦成熟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参数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对春小麦叶片性状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对成熟期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2.6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8)吉林省半湿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耕地保护与耕作制度
        1.2.2 东北主要耕作方式
        1.2.3 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影响
        1.2.4 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处理
        2.2.2 试验材料
        2.2.3 播种与施肥
        2.2.4 田间管理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2.3.1 玉米生长发育
        2.3.2 产量及产量构成
        2.3.3 土壤物理特性
        2.3.4 土壤化学特性
        2.3.5 土壤温度
        2.3.6 土壤含水量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1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3.1.2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3.1.3 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期株高整齐度的影响
        3.1.4 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5 不同耕作方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
        3.1.6 玉米主要生长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3.2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2.1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2 耕作方式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2.3 耕作方式对土壤三相比的影响
    3.3 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3.1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2 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3 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4 耕作方式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5 耕作方式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3.4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4.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4.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差异
        3.4.3 耕作方式对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3.4.4 耕作方式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3.5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5.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温度变化动态
        3.5.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温度差异
        3.5.3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
        3.5.4 耕作方式对日平均土壤温度的影响
        3.5.5 耕作方式对土壤积温的影响
    3.6 影响玉米产量因素分析
        3.6.1 土壤物理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
        3.6.2 土壤温度和水分与产量的相关性
        3.6.3 土壤化学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
        3.6.4 影响玉米产量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4 讨论
    4.1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4.2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4.3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4 吉林省半湿润区新型耕作方式应用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还田
    1.1 秸秆还田概述
    1.2 秸秆还田的优点
    1.3 秸秆还田的缺点
2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
3 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质量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对小麦病虫害的影响
4 秸秆还田条件下推动小麦生长发育的措施
    4.1 控制耕作深度
    4.2 密实土壤
    4.3 及时浇水
5 结语

(10)粮田作物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种方式研究现状
        1.2.2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玉米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3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地点及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2.1.2 供试肥料及其养分含量
    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2.2.1 不同耕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不同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夏玉米季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方法
        2.3.2 冬小麦季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方法
        2.3.3 肥料偏生产力计算
        2.3.4 经济效益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1.3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1.4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5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肥料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1.6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夏玉米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7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下的后茬冬小麦产量效应研究
    3.2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3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2.4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5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肥料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2.6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7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下的后茬夏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4 讨论
    4.1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养分利用的影响
    4.2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作物产量、肥料偏生产力、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于淼,高晓梅,刘晓辉,王智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 [2]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徐峰,钟文,胡昕,史艳昌.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1)
  • [3]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朱敏,于和平,涂国良,李焕锋,刘媛媛. 甘肃农业科技, 2021(12)
  • [4]水稻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构建及其田间应用效果[J]. 李阳阳,陈帅民,范作伟,徐铭鸿,王学文,张立明,刘慧涛,吴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 [5]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土壤养分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丁午阳,李援农,郭俊文,李旭铮,邹齐芳,杨志超,方恒,张利,余梦,白奚睿. 节水灌溉, 2021
  • [6]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对西南旱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戴伊莎,成欣,刘帮艳,何鲜,胡梦阳,杨武魁,王龙昌,武海燕,李茜,吴进红. 土壤通报, 2021
  • [7]旱地秸秆还田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朱涵珍,梅四卫,王术,杨习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21(23)
  • [8]吉林省半湿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李瑞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9]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J]. 蒋学山. 南方农业, 2021(33)
  • [10]粮田作物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的响应[D]. 李赟虹. 河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