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近海光吸收特性研究

中国东南近海光吸收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中国东南近海几种不同特征水体的光吸收特性及其控制机制,包括河口水体—珠江口、沿岸水体—台湾海峡南部、陆架水体—南海东北部,并探讨浮游植物吸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指示作用;另外,追踪厦门西海域两次水华过程水体光吸收特征的变动。就440 nm水体吸收而言,珠江口春、冬季最主要成分是非色素颗粒吸收,南海东北部则是浮游植物吸收;夏季台湾海峡南部也以浮游植物吸收为主,但非色素颗粒与CDOM二者的贡献与之相当。三个海域吸收组成分别体现河口水体、陆架水体和近岸水体的特征。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南部的非色素颗粒吸收光谱斜率Sd(350-700 nm)接近,平均分别为0.0099、0.00912 nm-1,和珠江口的差别较大(0.00126 nm-1)。CDOM的吸收特征与其来源密切相关。冬季珠江口355 nmCDOM吸收ag(355)为0.24-1.93 m-1,低于多数欧美河口水体;与盐度呈线性反相关,在分布上体现珠江口的多口门特征,CDOM主要为陆源。相应的光谱斜率Sg(300-500 nm)为0.0138-0.0184 nm-1,变动小,仅河口与南海陆架间的过渡带低于0.015 nm-1,同时荧光EEMs分析在此发现海源类腐殖质荧光团,过渡带Sg的变动可能是河口水和多个海洋水团的混合及其他因素的综合结果。夏季台湾海峡南部ag(355)为0.033-0.456 m-1,高于一般大洋水体;其分布基本呈表层低、深层高,总体上与温度反相关,与盐度、浮游植物吸收aph(675)正相关,说明CDOM受陆源的影响小,主要来自现场生产,荧光EEMs结果及部分样品在300-350 nm的特殊吸收峰现象与之相符。对应的Sg为0.0101-0.0318 nm-1,平均0.0204 nm-1。浮游植物吸收(aph)在南海和台湾海峡存在时空变动,主要受控于物理过程。在南海东北部位于珠江口外的一垂直岸断面,春季一场暴雨后,由于河口锋外移,内陆架区表层aph(675)由0.002 m-1升高至0.050 m-1,B/R值(aph(440)/aph(675))由3.9降低至2.5;冬季相同站位表层aph(675)比春季高0.002-0.012 m-1,而内陆架区表层B/R值(不超过2.5)低于春季(>3.0),很可能由于强东北季风加强水体垂直混合并驱动粤东沿岸流影响内陆架区。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沿岸上升流对浮游植物吸收的影响显著:在从南到北的三个沿岸站位,北端较南端表层水温低3.6℃,相应的aph(675)高出一个数量级(0.038 vs. 0.004 m-1 )。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二章 测定方法
  • 2.1 浮游植物、非色素颗粒、总颗粒吸收系数
  • 2.2 CDOM 吸收系数及荧光EEMs
  • 2.3 色素及其他参数
  • 第三章 河口水体—珠江口
  • 3.1 引言
  • 3.2 采样与方法
  • 3.3 总体吸收特征
  • 3.4 浮游植物吸收特征
  • 3.4.1 分布及光谱特征
  • 3.4.2 影响因子
  • 3.5 冬季CDOM 吸收特征
  • 3.5.1 丰度
  • 3.5.2 分布与来源
  • 3.5.3 吸收光谱特征
  • 3.5.4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s)
  • 3.6 总结
  • 第四章 陆架水体—南海东北部
  • 4.1 引言
  • 4.2 采样与方法
  • 4.3 总体吸收特征
  • 4.4 浮游植物吸收特征
  • 4.4.1 时间变动—A 断面
  • 4.4.2 空间变动—冬季
  • 4.4.3 影响因子
  • 4.4.4 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指示分析
  • 4.4.5 对微微型原核浮游植物的指示分析
  • 4.5 总结
  • 第五章 沿岸水体—台湾海峡
  • 5.1 引言
  • 5.2 采样与方法
  • 5.3 总体吸收特征
  • 5.4 空间分布特征
  • 5.5 沿岸浮游植物吸收与上升流的关系
  • 5.6 浮游植物吸收对微微型原核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指示
  • 5.7 CDOM 来源探讨
  • 5.8 总结
  • 第六章 水华水体—厦门西海域
  • 6.1 引言
  • 6.2 采样与方法
  • 6.3 水华过程水体不同成分光吸收的变动
  • 6.3.1 水华事件的基本概况
  • 6.3.2 2004 年水华过程水体不同成分光吸收的变动
  • 6.3.3 2005 年水华过程水体不同成分光吸收的变动
  • 6.3.4 讨论
  • 6.4 浮游植物吸收对水华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的指示
  • 6.4.1 水华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6.4.2 水华过程浮游植物吸收对群落结构的指示
  • 6.5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及完成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氩等离子体自由-自由吸收系数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2].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声吸收系数的影响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17(02)
    • [3].实验仪器二次开发——超声波在空气中吸收系数的测定[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01)
    • [4].圆柱形钨/玻璃复合元件线吸收系数的计算及测量[J]. 光学学报 2015(11)
    • [5].单晶硅反射镜激光能量吸收系数与衬底表面质量的关联[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5(06)
    • [6].基于样片厚度精确估计的THz吸收系数谱算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04)
    • [7].吸收系数对炉膛传热计算的影响[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8].低温CO_2吸收系数与温度的关系[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9].吸收系数方法技术在川南地区的应用研究[J]. 山东化工 2016(12)
    • [10].温室气体及碳同位素比值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温度依赖关系研究[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04)
    • [11].工业炉气体吸收系数检测的模拟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1(04)
    • [12].盐酸二甲双胍药品吸收系数测定的能力验证[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4(08)
    • [13].热层氦辐射线大气吸收系数的理论分析[J]. 激光技术 2011(02)
    • [14].近红外波段(900—2500nm)水吸收系数测量[J]. 遥感学报 2012(01)
    • [15].基于静止轨道水色卫星数据的渤海总吸收系数遥感反演和逐时变化研究[J]. 光学学报 2016(04)
    • [16].微小气泡远场散射模型的仿真与分析(英文)[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08)
    • [17].中国近海典型海区黄色物质含量年际变化分析[J]. 海洋技术 2012(03)
    • [18].乌鲁木齐春夏气溶胶散射吸收系数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6)
    • [19].两种水体吸收系数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 海洋技术 2012(03)
    • [20].福建沿海地区土壤-水稻重金属转移规律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21].利用衍射光栅测量胶体溶液对超声波的吸收系数[J]. 科技信息 2008(31)
    • [22].分离悬浮质影响的光学波段(400—900nm)水吸收系数测量[J]. 遥感学报 2012(01)
    • [23].南海乐东海域黄色物质浓度反演及其时空变化分析[J]. 世界地质 2017(01)
    • [24].基于双相介质的地震波衰减特性油气检测方法[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6(02)
    • [25].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及吸收特性的影响[J]. 湖泊科学 2012(05)
    • [26].碳纳米管的光吸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09)
    • [27].基于CDOM吸收系数的长江口DOC浓度反演模型的优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8].空气对超声波吸收的定量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14)
    • [29].粉煤灰在硅酸盐水泥浆体中的化学反应[J]. 建筑材料学报 2017(03)
    • [30].基于DPDW的乳腺吸收系数重建算法研究[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9(05)

    标签:;  ;  ;  ;  ;  ;  ;  

    中国东南近海光吸收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