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会理县民族中学(会理县实验中学),四川凉山6151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导地位,从实际课堂进行切入,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史料研究等全面发展学生的历史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就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合理的课堂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历史教学最根本的组织模式。在现在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大多数的学校采取加班加点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业上的压力,实施高强度、十分困难的应试训练等来提升学校的升学质量。这着实具有较好的成效,“苦干”是基本,不过在“苦干”的基本下,更应该巧妙地做。

一、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囊括了从古至今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观念,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将古人与现代人的智慧都浓缩在了历史教材中。但是由于一些历史事件时间久远且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一旦掌握的知识多了,非常容易弄混和记错,而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和发展。而思维导图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方式,思维导图中丰富的符号信息、颜色标记以及图像注释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的统一,从而构建成一个稳固的知识架构或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并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

例如,当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学习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框架结构,即将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建立到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课本内容将每个朝代政治制度建立和改革年份、背景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设计成一个树状的思维导图(为了减少思维导图设计的难度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画出大致的框架然后再往上补充和添加内容);最后老师针对大家设计的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进行相应知识点的串联和讲解,并对其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不同时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横跨时间的界限,树立了自己的时空观念。

二、自主搜集和分析史料,提升学生史料运用能力

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能力都可以归纳到史料运用能力的范畴。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学生获取真实历史资料的能力,并以此为据再现历史真相;而历史理解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并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高中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从而实现双向能力的共同发展与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才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让学生们产生动力的主要原因。只有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乐趣,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效果的提升,但是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历史教学,从来没有想过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一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直接导致学生们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厌学的严重情况。历史是抽象的,更是枯燥乏味的,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

四、借助核心素养评价历史事件

当我们在评价其中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带入一些主观意识,并以自己为中心去评价与解读一件事。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针对其中一件历史事件,经常会用自己的主观理解去解读一件历史事件,这就导致学生在解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时候,经常会偏离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评价态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应当过多的注入自己的历史情感,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从真实的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正确的解读历史真相,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能够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思念观念去发展。

五、设立教学目标,提升目标观念

当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明确提出:“教育目标就是挑选教学素材、描绘教学内容,生成教学程序和预备测验与考试的准则”。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确立与完善是展开科学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形成高效历史课堂的第一环节。历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应该重视教师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提升与情感态度的良好培育。

六、科学融合课程资源

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勇于取舍,科学融合历史教学课本。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课本是根据专题史展开编制的,部分史实会导致学生感到混乱或者不够完善。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懂得运用课本进行教学,并不是传统的简单的“教课本”。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针对历史教学课本展开科学的融合。除了要合理解决好选修知识点和必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外,还应该增添一些史料内容来填补教学课本中缺少充足史料的缺陷。

七、评价历史人物、发展历史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发生的事实和其影响力来对事件主要人物进行充分评价,其过程是使学生发展并引导价值观产生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可以课前引入一些相关历史材料和历史人物,学生通过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能够主观做出相应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教师的讲解与帮助,学生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合理、正确的改进,以培养学生发展价值观,最终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标改革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全面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内涵为基础,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通过以上方式,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满足新课标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凯.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罗马法的体系”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2):58-62.

[2]洪蓉蓉.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以“辛亥革命”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31.

标签:;  ;  ;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