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市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及其应用

南通市城市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及其应用

论文摘要

河流是水行进的场所,是多种生命起源和繁衍的地方,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水资源过度开发,水污染日益严重。加之传统的水利工程过多地采用混凝土等硬质材料进行河岸边坡防护,使自然水体形态的渠道化、水池化和水岸的混凝土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水质恶化,水生生物锐减。本文针对南通市地处平原河网区的特殊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河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开展了城市生态河道生态建设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围绕构建生态河道理论与技术的总体目标,系统地提出了南通市城市生态河道构建理论。针对生态河道目前尚无统一界定的前提下,诠释了生态河道的内涵、组成、结构、功能。(2)雨量和径流月分配特征表明,降雨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夏季。雨量等值线的范围在1040-1070mm之间,高值线在南通闸—金沙—遥望港闸一线,且自高值线向南、西北方向逐渐递减,递减速率大致相同。平均径流深等值线,除南通市区、斗南区超过300mm外,其它分区径流深均在240.—300mm之间。采用Db4正交小波对南通市降水及径流深趋势进行分析表明,降雨量和径流深具有相类似的变化趋势。(3)提出城市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河道水质评价、河道形态评价、河道景观评价和河道社会经济评价共25个指标,为城市生态河道修复和建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河道生态性评价涉及的指标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的模糊性较强,且指标层之间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选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予以评价。以濠河生态性综合评价为例,利用模糊模型计算各指标隶属于不同等级的隶属度值,确定模糊关系矩阵,从而计算出该河道总体生态状况指数。与总体生态状况等级标准相比,河道总体生态状况良好。由于该段的水体质量较差,影响了该段的总体生态状况,所以应重点进行改善河道水质,使濠河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4)运用构建的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南通市典型河道,利用模糊模型进行生态河道综合评价。濠河、焦港河、如海运河综合得分较高,即符合生态河道的标准;通启运河、通扬运河、海港引河综合得分较低,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还需进一步加强;九圩港、通吕运河、任港介于两者之间。造成综合得分高低的主要影响指标是水体指标,因此在生态河道构建中要高度重视水质变化。(5)针对濠河在城市河道中的特殊地位,充分考虑水岸生态系统的延续性,提出自然原型、自然型、人工自然型等生态护岸技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濠河周边绿地景观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建立适应性强、相对稳定的人工顶级群落。(6)通过贯通水系、引清调度等工程措施,运用“开放河流”的理念,摒弃了原有的以打坝建闸、截断水系为主要手段的“封闭”治水模式,创造性地挖掘、利用濠河的枢纽作用和辐射功能,来实现城市河道的畅引畅排,即通过优化调度、引潮换水、串活水系的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体系,建立了以濠河为中心的“长藤结瓜式”的平原城市生态河网系统,增强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从而提高河道生态功能。(7)通过对生态河道构建前后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质监测表明,濠河的北濠桥、跃南桥和三元桥三个断面底栖动物明显好转。近5年来南通市主要内河综合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部分河流不同年份波动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内河主要为通启运河、拼茶运河和如泰运河等,如海河水质最好。濠河全水域及各断面水质有所好转,生态河道构建前期各断面劣于Ⅴ类标准,生态河道构建后期水质符合Ⅴ类、Ⅳ类标准。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生态河道的提出
  • 1.2 生态河道研究进展
  • 1.3 生态河道研究展望
  • 第二章 研究地区现状分析
  • 2.1 自然状况
  • 2.2 水系现状
  • 2.3 潮水位特征
  • 2.4 洪涝特征分析
  • 2.5 存在问题
  • 2.5.1 水系布局混乱
  • 2.5.2 河道生态功能退化,水体污染严重
  • 2.5.3 水土流失严重,河道疏浚压力增大
  • 2.5.4 水资源季节性短缺
  • 第三章 水文序列特征分析
  • 3.1 小波分析原理
  • 3.1.1 几个主要概念
  • 3.1.2 一维连续小波变换
  • 3.1.3 一维离散小波变换
  • 3.1.4 小波函数的选择
  • 3.2 水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
  • 3.3 水文时间序列趋势成分识别
  • 3.4 水文时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
  • 第四章 生态河道的内涵
  • 4.1 生态河道的定义
  • 4.2 河道生态系统的组成
  • 4.3 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
  • 4.4 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
  • 4.5 河道生态系统受损因素
  • 第五章 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5.1 生态河道综合评价方法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1.2 层次分析模型
  • 5.2 生态河道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模糊综合评价
  • 5.3.1 评语集的确定
  • 5.3.2 评价指标标准及隶属度模型
  • 5.3.3 生态河道综合评价标准
  • 5.4 生态河道综合评价应用
  • 5.4.1 濠河生态性综合评价
  • 5.4.2 典型河道综合评价
  • 第六章 生态护岸模式及河岸带植被多样性研究
  • 6.1 生态护岸的总体思路
  • 6.2 护岸模式选择
  • 6.3 河岸带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 6.4 河岸带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七章 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开放性研究
  • 7.1 河道水系贯通
  • 7.1.1 总体思路
  • 7.1.2 引排通道现状
  • 7.1.3 贯通方案
  • 7.1.4 景观连接度分析
  • 7.2 纳潮置换水体
  • 7.3 濠河泵站间断引水
  • 第八章 生态河道构建环境效益分析
  • 8.1 生态河道构建前后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价
  • 8.1.1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 8.1.2 结果与分析
  • 8.2 生态河道构建前后水质评价
  • 8.2.1 评价方法
  • 8.2.2 长江南通段水质变化
  • 8.2.3 主要内河水质变化
  • 8.2.4 市区地表水及濠河水质变化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南通市城市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