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缝隙,与文本的“矛盾”深度对话

寻找缝隙,与文本的“矛盾”深度对话

陈庆锐

摘要:文本缝隙是一篇作品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谐之处。寻找作品文本的缝隙,发现文本矛盾,是深入文本肌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语文课堂应重视从经典文本的语意矛盾、情节矛盾、笔法矛盾入手,深入理解作品冰山下的魅力,打开师生的阅读视野,实现与文本作者的视域融洽,去创造性地构建审美对象。

关键词:缝隙;语意矛盾;情节矛盾;笔法矛盾

作者简介:陈庆锐,浙江省苍南中学语文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

文本缝隙指的是一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情感、思想、结构、情节等方面的矛盾、不一致、不和谐之处。后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罪恶的漏洞”。“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缝隙无疑是泄露文本秘密最大的漏洞,也是揭开语言面纱的重要手段。细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缝隙”,与文本的“矛盾”处深度对话,深入文本背后的“桃花之源”。

一、于语意矛盾处发现文本

文本中有很多看似自相矛盾的语意,往往会被师生忽视。如果加以重视,进行质疑,深入探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沁园春•长沙》开篇便言“独立寒秋”,教材注释上说“寒秋”即“深秋”。这固然不错,但“寒”字一用,秋天的寒意扑面而来。然而作者笔下的秋天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不仅毫无肃杀悲凉的氛围,反而呈现出一派生机之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寒秋”二字很不调和。

众多的解读都解释到,湘江秋景的构图,是作者选择秋色中气韵独特的元素加以描绘的结果。既然如此,作者为何不艺术地选择与其景色相符的“清秋”或“深秋”,而用“寒秋”呢?很显然,“寒秋”在此已不仅仅代表“自然的寒秋”,还寄寓了诗人独特的情感意图。

“独立寒秋”,传统的解读称其“突出了诗人爱秋而不惧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表现了其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过多地强调了英雄毛泽东倔强孤傲的个性,没有走进诗人毛泽东当时的精神世界。其实,只要不是主题先行,只要不片面地强调这首词是毛泽东的词,一般人都能从中读出一种孤独与感伤的意蕴。这种孤独与感伤源于与同学少年们的“昔众而今孤”,源于“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词人当时因养病回湘,遭军阀缉拿,孤身一人,并不“自由”的境遇形成的对照。所以,诗人独立的寒秋是“时代的寒秋”,一个“寒”字可见词人当时处境的危恶。

此外,词中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语,笔者翻阅了一些权威的古今字典,发现“怅”并未有“沉思而感慨”(苏教版)的解释,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惆怅、怅望。面对无垠的空间,诗人在追问“谁在主宰着大地的沉浮?”这是对自然奥秘与世界秩序法则的怀疑与挑战,既是一种自我期许,同时又是一种对这种自我期许的怀疑。为什么会有这种怀疑呢?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落选了。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就不难理解了,毛泽东此时还处在人生失意的寒秋。然而,面对人生失意的寒秋,虽然有怅惘也有失落,但是毛泽东内心却不减激情,发出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时代最强音,尽显非凡之胸襟,令人神往。

与文本的语意矛盾处深度对话,剔除一切附加在作者身上的光环,还原了一个“失意不失志”的“人”的形象,还原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人物,他的人生也有失落的时候,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然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原因之一是他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能始终保持一种愈挫愈进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这才是这首词作中学生最该汲取的精神养料。

二、于情节矛盾处深悟文本

经典文本的情节讲究合情合理,但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意图,作者精心设计一些看似矛盾的情节来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这些情节的矛盾之处,阅读就有了冲突,文本阅读的深入也就有了契机。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与王夫人的对话便是一例:

王熙凤对王夫人说:“才刚带着人到后楼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说:“有没有,什么要紧?”

通过对话,可知熙凤找缎子原来是给黛玉裁衣裳。那么这对话就耐人寻味了,既然王夫人让人找指定的缎子为远到而来的黛玉做衣裳,又为何说没有不要紧呢,这不合常理。

其实,这恰是曹雪芹的妙笔。王熙凤说王夫人让她找缎子,不过是向贾母及周围的人传达王夫人早就准备给林黛玉做衣服的假消息。王夫人当时没理解,只好随口吱唔:“有没有,什么要紧。”可她很快懂了侄女的心计,就补救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王熙凤达到了在贾母面前为王夫人邀宠的目的之后,自己也不甘落后,因而说自己“先料着了”。让贾母觉得她们姑侄俩不约而同地关怀老太太的心肝宝贝林黛玉。

但是姑侄俩精彩的演戏还是在王夫人的言行中露出了破绽。王夫人在全书中的第一次开口,是在“外客”初到,接风宴未吃的情况下说的。王夫人当着黛玉的面就先问月钱的事,是月钱的事比黛玉来重要呢,还是黛玉进贾府又涉及月钱呢?我们不好武断,但“又见”二字点明,林黛玉注意到了。王夫人又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随手”二字使人脸面无光,“叫人”二字令人内心凄凉。王夫人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态度自然不言而喻。

三、于笔法矛盾处突破文本

笔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可详写的却用简笔,可略写的却用繁笔,该这样写的却那样写。如《雷雨》中,侍萍控诉道:“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在这里,“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个句子读来拗口,表达累赘,是作者的疏忽为之,还是另有意图?

其实,鲁侍萍一再强调的“你们家里”所做的狠心事,固然“你”(周朴园)难逃干系,但最主要的还是除“你”之外的“你们家里”(周家)人。在此,作者无非借侍萍之口突出“你们”与“你”的区别。类似的例子在文中还有“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根据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猜测侍萍之所以将“你”与“你们”分辩如此之清,理由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三十年前的驱赶侍萍的事件中,周朴园是不愿意的,他也是一个受害者。这从侍萍劝告四凤的话可以看出:“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周朴园)坏,我就是恨人性(周朴园)太软弱,太容易变了。”可见,鲁侍萍对周朴园有恨,但更多的是恨其软弱,恨其不敢担当。复杂的情感,隐约的往事都在这看似反常的笔法中表现出来了。

陈思和说:“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背后肯定有一个完整的世界。然而,作家没有能力把这个模型全部写出来。这就有一个差距,所谓的‘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从这个意义而言,寻找文本缝隙就是逆向回归作品本身的过程,通过对发现的缝隙(矛盾)不断深入挖掘,直至文本的隐含意蕴。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缝隙”,发掘“矛盾”,从文本的困惑中突围出来,弹奏出创新的音符。

参考文献:

[1]朱淑恋.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J].中学语文,2008(3).

[2]刘正章.毛泽东诗词鉴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林秋晚.悲剧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中学

邮政编码:325800

SeekingCracksandHavingaDeepConversationwith“Contradiction”inTexts

CHENQingrui

Abstract:Textcracksareinconsistentandinharmoniousplacesinforms,structure,language,sentimentandthoughtoftexts.Seekingtextcracksanddiscoveringtextcontradictionisacommonwaytothoroughlyunderstandingtexts.Chineseclassroomshouldpaymoreattentiontostartingofffromsemanticscontradiction,plotcontradictionandwritingcontradictionofclassicaltextsanddeeplyunderstandthecharmoftexts,soastoopenreadingvisionofteachersandstudentsandrealizetheharmonywithtexts’author,thustoinnovativelyconstructaestheticobject.

Keywords:cracks;semanticscontradiction;plotcontradiction;writingcontradiction

标签:;  ;  ;  

寻找缝隙,与文本的“矛盾”深度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