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

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日常语言中常见的“V上”“V下”表义趋同的现象出发,提出了与动词后的“上”“下”相关的三个问题:(1)动词后的“上”和“下”为何会出现趋同义项?(2)在真实语境中“V上”“V下”是否真能具有相同的语义?(3)“V上”“V下”语义趋同现象的出现究竟有何条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三个问题,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对“上”“下”的语义系统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上”“下”语义发展中的对称与不对称关系。而后,我们以这一语义系统为背景,通过真实语料的检索和分析,描写了“V上”“V下”结构在语义上的对立与趋同现象,提出“下”的语义结构中位移终点的凸显是“V上”“V下”出现语义趋同现象的根本原因。针对“V上”“V下”的语义趋同现象,我们又分析了语义和语境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指出“上”“下”语义的系统性差异是根本因素,它决定了“V上”“V下”在描述相同语义场景时语义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在语义差异的基础之上,语境中的时间因素和目标物的隐现影响着语境和“V上”“V下”的选择关系和选择倾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问题的缘起
  • 0.2 相关研究综述
  • 0.2.1 动词后"上""下"的语义分析
  • 0.2.2 "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 0.2.3 "V上""V下"的语义趋同现象
  • 1 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系统分析
  • 1.1 "上"的意象图式
  • 1.1.1 "上"的趋向义
  • 1.1.2 "上"的接触义
  • 1.1.3 "上"的完成义
  • 1.1.4 "上"的实现义
  • 1.1.5 "上"的添加义
  • 1.2 "下"的意象图式
  • 1.2.1 "下"的趋向义
  • 1.2.2 "下"的脱离义
  • 1.2.3 "下"的完成义
  • 1.2.4 "下"的取得义
  • 1.2.5 "下"的凹陷义和容纳义
  • 1.3 动词后"上""下"的隐喻义
  • 1.4 小结
  • 2 "V上""V下"的语义对立与趋同
  • 2.1 "V上""V下"的语义对立
  • 2.2 "V上""V下"的语义趋同
  • 2.3 "V上""V下"语义对立与趋同的基本条件
  • 3 "V上""V下"语义趋同的影响因素
  • 3.1 语义因素
  • 3.2 语境因素
  • 3.2.1 语境中的时间因素
  • 3.2.2 目标物的隐现
  • 3.3 小结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高校趋同现象探微[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2)
    • [2].表演论下当代中国社会性别语言趋同现象研究[J]. 雪莲 2015(21)
    • [3].从“趋同现象”审视我国高校的发展[J]. 高教探索 2012(03)
    • [4].主旨报告 建筑的发展趋向[J]. 华中建筑 2009(01)
    • [5].地方高校趋同现象及化解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04)
    • [6].从高校毕业生看大学趋同现象[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7].民办高校趋同现象的驱力探析——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09)
    • [8].需要研究和破解中国政党趋同现象[J]. 当代社科视野 2011(04)
    • [9].浅议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特色与个性——对我国城市面貌趋同现象的思考[J]. 软科学 2013(07)
    • [10].论中古以来的异摄趋同现象[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 [11].从青歌赛透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趋同现象[J]. 大舞台 2011(06)
    • [12].大学生两性话语风格逐渐趋同现象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5(27)
    • [13].戏曲音乐不同剧种间的“趋同现象”刍议[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01)
    • [14].我国大学组织办学趋同现象分析——基于新制度学派视角[J]. 现代管理科学 2016(04)
    • [15].我国财经类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现象解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08(08)
    • [16].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现象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7)
    • [17].初三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上的思维趋同现象研究[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8(03)
    • [18].从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影响看中西文化趋同现象[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2)
    • [19].法理学视阈下透析法律趋同现象的生成机理[J]. 前沿 2011(02)
    • [20].评估背景下高校组织行为趋同现象分析[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8(06)
    • [21].语言共性与形式可译[J]. 科技信息 2008(33)
    • [22].论当代中西绘画的趋同现象[J]. 现代装饰(理论) 2014(11)
    • [23].全球化背景下法律趋同现象与制度选择的关联考察——以中国的法制发展为例[J]. 商业时代 2011(12)
    • [24].我国体育院校特色办学刍议[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 [25].因地制宜,为需设计——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设计[J]. 建筑与文化 2017(02)
    • [26].开放式基金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22)
    • [27].论景观的个性[J]. 园林 2012(11)
    • [28].校训:学校精神的表征[J]. 中国德育 2012(12)
    • [29].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30].滇风大“拙”——云南地区性建筑的可能[J]. 中国勘察设计 2016(02)

    标签:;  ;  ;  ;  ;  ;  

    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