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铭”体文学研究

汉代“铭”体文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采取以历史探索文体,以文体观照文化,以文化研究文学,以文学品味人格的研究思路,以铭体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铭体在汉代的发展,从铭体的不同类型分别考察其文化内涵及汉代士人人格与情趣,以及从文学的视角分析汉代铭体不同的体制与风格。第一章,通过对文体学发展历程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视角探讨铭体研究的现状与意义,认为当代文体学研究兴盛的原因是古代文体外在语境的变化与自身内在要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古代文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化研究维度与著述形态两个层面,研究的视野限制在个别或局部的问题上,对古代文体原生形态缺乏必要的总结、提升与比较。因而本文认为回归传统文体语境,结合文化背景,从文体的原始形态考察和索原文体的发展和本质特征,是突破古代文体学研究现有格局的关键。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铭体进行释名和诠释,分析研究铭体的文化背景。同时,从应用功能和文化内涵的双重层面对铭、箴、颂与赞四种文体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文体都产生于功用,但在与礼制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与文化品格。第二章,通过对史料、作品的分析,论述了铭体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流变。以时代为经度,分上古、周代、秦代三个纬度,具体考察汉前铭体的演变轨迹,认为上古之铭只是一种简单的应用工具,还没有承载礼俗文化的内涵。周代之铭在延续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文体的应用领域,并开始与礼制文化紧密结合。秦代之铭则简略分析李斯的铭体之作及古代封禅制度。第三章,着重考察铭体在汉代的全面发展。认为铭体在延续传统应用功能的基础上,文体应用的范围与场合逐渐扩大,渗透到汉代士人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汉代文化思想与文学思维的影响,铭体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普及趋势。铭体的自身属性渐获独立,标志着文体的社会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化,也是造成汉代铭体体制、语体、体式与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因此本章在探讨文体载体丰富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汉代不同种类的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侧重从文学思维的角度,分析研究铭体在汉代不同的体制和语体。受文学观念的影响,汉代之铭的文学样式也异常丰富,具备了后世文学形式的基本形态,主要有诗体、骚体、序体和赋体四种形态。在此基础上,亦探讨了铭体所具有的独特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内涵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古代文体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㈠ 古代文体的发展与研究历程
  • ㈡ 古代文体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 第二节 铭体的释名与诠释
  • ㈠ “铭”与“铭文”
  • ㈡ “铭”体的文化背景观照
  • ㈢ “铭”体与“箴”、“颂”及“赞”体的比较分析
  • 第二章 汉前铭体流变概说
  • 第一节 上古之“铭”
  • 第二节 周代之“铭”
  • ㈠ 警戒铭
  • ㈡ 颂德铭
  • 第三节 秦代之铭简述
  • 第三章 汉代“铭”体多维视野探究
  • 第一节 汉文体学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二节 铭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㈠ 器物铭
  • ㈡ 咏物铭
  • ㈢ 山川铭
  • ㈣ 居室铭
  • ㈤ 墓碑铭
  • 第四章 “铭”体的文学性考究
  • 第一节 “铭”体的体制与语体
  • ㈠ 诗体
  • ㈡ 骚体
  • ㈢ 序体
  • ㈣ 赋体
  • 第二节 “铭”体的审美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古代文体观淡退原因之探究[J]. 文学教育(上) 2020(05)
    • [2].论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演变论”研究滞后的原因[J]. 学术界 2016(10)
    • [4].中国古代文体史研究的对象、观念和方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5].从“文话”视域看古代文体的品评方式——以七体为例[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 [6].行为性质与中国古代文体的确立[J]. 文学遗产 2015(04)
    • [7].初中课文中的古代文体[J]. 中学教与学 2008(02)
    • [8].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特点探析[J]. 临沂大学学报 2019(05)
    • [9].文体备于何时——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确立的途径[J]. 文学评论 2018(04)
    • [10].中国古代文体自觉论[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1].论中国古代文体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意义[J]. 天中学刊 2013(03)
    • [12].对撰写《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思考[J]. 文学教育(上) 2013(07)
    • [13].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论纲[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4].论中国古代文体的规定性及符号学特征[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5].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体学百年研究述评[J]. 文学教育(上) 2019(05)
    • [16].2016年中国古代文体研究概观:文本、文化与理论[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17].论中国古代文体学蕴含的名家思想[J]. 昆明学院学报 2015(01)
    • [18].浅谈中国古代文体价值谱系[J]. 古典文学知识 2013(06)
    • [19].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文化成因[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03)
    • [20].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淡退历程及其思考[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1].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2].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3].我国古代文体定名的若干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4].“言笔之辨”与古代文体学[J]. 学术月刊 2013(10)
    • [25].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J]. 学术交流 2010(07)
    • [26].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论纲[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8(03)
    • [27].中国古代文体观范畴的形成[J]. 文教资料 2017(31)
    • [28].中国古代文体思想史研究的双重维度[J]. 文化与诗学 2017(02)
    • [29].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30].从“文章整体”到“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文体观的日本接受及语义转化[J]. 文学评论 2020(03)

    标签:;  ;  ;  ;  ;  

    汉代“铭”体文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