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

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

论文题目: 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王红梅

导师: 张献龙

关键词: 陆地棉,黄萎病,遗传,分子标记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致病机理、抗病机制、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难以满足棉花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从棉花生产需求出发,进一步开展针对上述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但有益于棉花遗传育种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对棉花抗病育种工作和提高病害综合防治成效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抗落叶型黄萎病棉花品种‘常抗棉’,耐黄萎病品系‘中5173’、‘河北抗黄’、‘山东抗黄’及感病品种‘TM—1’、‘军棉1号’、‘新陆早1号’、‘感病1号’和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系‘海7124’9个材料配制2组双列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1的黄萎病病情指数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采用MINQUE(1)法估算方差分量,采用AUP法预测遗传效应值。遗传估算方差结果表明,在病圃人工接菌条件下,陆地棉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属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次,不存在母体效应。亲本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抗及耐黄萎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抗病亲本‘常抗棉’和‘河北抗黄’两个亲本的抗病性遗传性较好。协方差分析表明,表示黄萎病抗性两个性状(成株期平均病指及收获期剖秆相对病斑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黄萎病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产量构成因素衣分及单位面积总铃数也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棉花黄萎病是通过降低衣分和减少单位面积总铃数来影响棉花产量的。 利用感黄萎病的陆地棉标准系‘TM-1’和抗黄萎病棉花品种‘常抗棉’两个陆地棉品种杂交并自交,获得109个F2单株及F2:3家系为作图群体,以SSR、RAPD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进行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从1611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70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位点并进行标记间的连锁性分析。75个标记构建了一个包括15个连锁群,全长535cM的陆地棉品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15cM,有27个标记不能进入任何连锁群。连锁群的标记数最少2个,最多6个;长度从1.0cM到92.7cM不等。对其F2:3家系的成株期抗黄萎病性状即平均病指的分布进行分析,显示其呈正态分布,进一步说明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遗传;单标记分析及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出与抗黄萎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前人的研究工作

1.2.1 棉花黄萎病菌

1.2.1.1 种的鉴定

1.2.1.2 生理型的划分

1.2.1.3 营养亲和群研究

1.2.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1.5 寄主范围

1.2.1.6 致病机制

1.2.1.7 适宜环境

1.2.2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1.2.2.1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1.2.2.2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

1.2.2.3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1.2.3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

1.2.4 棉花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4.1 分子标记种类

1.2.4.2 作图群体

1.2.4.3 作图理论与方法

1.2.4.4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

1.2.4.5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定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2.1 植物材料与病原菌

2.1.1 棉花品种

2.1.2 黄萎病菌系

2.2 试验方法

2.2.1 杂交组合配制

2.2.2 抗病性鉴定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抗病性状表型分析

2.4.2 抗病性状遗传方差效应分析

2.4.3 亲本及杂交后代遗传效应分析

2.4.4 杂种优势分析

2.4.5 黄萎病抗性指标与产量的协方差分析

2.4.6 不同调查时期遗传分析

2.4.7 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遗传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抗感亲本及杂交组合

3.1.2 黄萎病菌及抗性鉴定

3.1.3 DNA的抽提

3.1.4 引物及试剂

3.1.5 RAPD反应

3.1.6 SSR反应

3.1.7 SRAP反应

3.1.8 标记的命名及记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双亲及后代群体的性状表现

3.2.2 标记基因型及其连锁分析

3.2.3 QTL定位分析

3.2.3.1 单因子方差分析

3.2.3.2 复合区间作图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海陆群体黄萎病抗性 QTL定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抗感亲本及杂交组合

4.1.2 黄萎病菌及抗性鉴定

4.1.3 DNA的抽提

4.1.4 引物及试剂

4.1.5 SSR反应

4.1.6 标记的命名及记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双亲及后代群体的性状表现

4.2.2 连锁图谱的构建

4.2.3 标记偏分离检测

4.2.3 QTL定位分析

4.2.3.1 单因子方差分析

4.2.3.2 复合区间作图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2-05

参考文献

  • [1].棉花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类似物的克隆与特征分析和受黄萎病诱导表达的两个全长cDNA的获得[D]. 高玉龙.南京农业大学2006
  • [2].棉花雄性不育及黄萎病菌诱导相关microRNA的表达分析[D]. 张玉娟.山东农业大学2015
  • [3].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s定位[D]. 蒋锋.南京农业大学2008
  • [4].棉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GbMPK3的功能鉴定[D]. 龙璐.华中农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性与DNA指纹图谱研究[D]. 王省芬.河北农业大学2003
  • [2].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对称融合研究[D]. 孙玉强.华中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