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抑制 ——基于不同心理资源的亲社会效应

攻击抑制 ——基于不同心理资源的亲社会效应

论文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倾向于帮助他人的行为。而攻击作为一种典型的反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有意行为,其产生的本质可能是心理资源损耗导致的自我控制崩溃或失败。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二者并不是简单地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可以既具有高攻击行为又具有高亲社会行为(例如,仇恨敌人却又帮助朋友),尽管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结构上不存在必要的相关,他们也不是完全独立的。一般学习模型理论认为媒介内容的积极与消极可能产生所期待的社会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并提出亲社会效应这一重要概念。所谓亲社会效应是指亲社会性的媒介内容可能会增加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和降低个体的攻击倾向,也即亲社会促进效应和攻击抑制效应。过去人们对于攻击与亲社会的研究集中在前后一致的考察上,即攻击对攻击的影响或者亲社会对亲社会的影响;对于前后不一致的考察却很少(攻击对亲社会的影响或者亲社会对攻击的影响)。该研究试图探索不同亲社会行为诱发方式对攻击行为的抑制效果。以不同心理资源状态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观察式和体验式两种亲社会行为诱发方式进行探索。实验1以心理资源无损耗被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观察式亲社会诱发与体验式亲社会诱发两种不同的诱发方式,对于个体攻击行为的抑制差异性。实验2则会对个体进行心理资源的损耗,考察处于心理资源损耗被试在两种亲社会行为诱发方式的作用下,对于个体攻击行为的抑制表现是否有差异。结果表明:(1)正常被试(心理资源无损耗),正如我们预测的那样,在受到不同的亲社会行为诱发后,分配的干辣椒粉要显著少于控制组的被试。事后检验发现不论是观察式亲社会诱发方式,还是体验式亲社会诱发方式与控制组相比在攻击抑制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观察式亲社会诱发组被试与体验式亲社会诱发组被试之间的攻击抑制差异不显著。(2)困境个体(心理资源损耗)在受到不同的亲社会行为诱发后,产生了亲社会效应。体验式亲社会诱发方式与控制组和观察式亲社会诱发相比,更能有效抑制困境个体(心理资源损耗)的攻击行为,达到边缘显著。而观察式亲社会诱发组与控制组被试在面对挑衅时,对于攻击的抑制并无显著差异。(3)亲社会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实验1中研究发现心理资源无损耗的被试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不同亲社会行为诱发组并未出现交互作用,实验2心理资源损耗的被试在性别上也是类似的结果。故从某种角度来看,研究中的亲社会体验可能消除了性别的攻击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攻击行为概述
  • 1.1.1 攻击行为的界定
  • 1.1.2 攻击行为的分类
  • 1.1.3 攻击行为的传统理论
  • 1.1.4 一般学习模型理论
  • 1.2 攻击行为研究方法
  • 1.2.1 实验室范式
  • 1.2.2 工作相关评价范式
  • 1.3 心理资源
  • 1.3.1 心理资源与自我调节
  • 1.3.2 心理资源的损耗范式
  • 1.3.3 心理资源与攻击行为
  • 2 问题提出
  • 2.1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 2.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2.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2.3.1 研究目的
  • 2.3.2 研究意义
  • 2.4 研究假设
  • 3 研究一:心理资源无损耗状态下不同亲社会诱发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 3.1 实验目的
  • 3.2 被试
  • 3.3 实验材料和工具
  • 3.4 实验设计
  • 3.5 实验程序
  • 3.6 实验结果
  • 3.6.1 情绪评估
  • 3.6.2 不同诱发组攻击水平
  • 3.6.3 不同性别组攻击水平
  • 3.7 讨论
  • 3.7.1 情绪与攻击
  • 3.7.2 心理资源无损耗状态下个体的亲社会效应
  • 3.7.3 亲社会效应的性别差异
  • 4 研究二:心理资源损耗状态下不同亲社会诱发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 4.1 实验目的
  • 4.2 被试
  • 4.3 实验材料与工具
  • 4.4 实验设计
  • 4.5 实验程序
  • 4.6 实验结果
  • 4.6.1 简单度、注意力和满意度评估
  • 4.6.2 不同诱发组攻击水平
  • 4.6.3 不同性别组攻击水平
  • 4.7 讨论
  • 4.7.1 心理资源损耗与攻击
  • 4.7.2 心理资源损耗状态下个体的亲社会效应
  • 4.7.3 亲社会效应的性别差异
  • 5 总的讨论
  • 5.1 观察式与体验式的亲社会效应
  • 5.2 亲社会效应心理机制——一般学习模型与道德提升感
  • 5.3 亲社会效应的性别差异
  • 5.4 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5.4.1 视频材料
  • 5.4.2 实验室攻击范式的选择
  • 5.4.3 体验式亲社会诱发所产生的情绪对实验的影响
  • 5.5 未来的研究与展望
  • 5.5.1 视频材料
  • 5.5.2 攻击范式的选择
  • 5.5.3 心理资源的研究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以张家口市部分高校为例[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2].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3].父母教养、共情与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青少年学刊 2020(02)
    • [4].中学生被忽视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J]. 校园心理 2020(02)
    • [5].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德育启示——基于休谟的同情理论[J]. 中国德育 2020(08)
    • [6].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应对方式与希望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学通讯 2020(02)
    • [7].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07)
    • [8].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 国际公关 2020(08)
    • [9].管理者亲社会行为对越轨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调节焦点与工作自主性的作用[J]. 技术经济 2020(08)
    • [10].基本心理需求对运动员运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湖北体育科技 2020(09)
    • [11].农村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月刊 2018(07)
    • [12].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 校园心理 2019(01)
    • [13].钦佩感与群体关系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06)
    • [14].理工科大学生之间亲社会行为倾向差异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7)
    • [15].公共德性教育意义探析——基于亲社会行为与公共德性的现实[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4)
    • [16].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5)
    • [17].怀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03)
    • [18].组织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5)
    • [19].青少年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16)
    • [20].公平、合作与信任三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学通讯 2019(02)
    • [21].同情和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 现代交际 2019(14)
    • [22].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机制与相关因素的探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3].农村青少年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11)
    • [24].5-6年级小学生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25].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J]. 青少年学刊 2017(06)
    • [26].何为推动助人行为可持续的价值内核?——城市社区亲社会行为中的公共精神调查[J]. 新疆社会科学 2017(06)
    • [27].高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及培养提升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04)
    • [28].青少年意义幸福倾向与生活满意度:善良人性感知与亲社会行为的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8(04)
    • [29].同伴排斥情境下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30].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07)

    标签:;  ;  ;  ;  ;  

    攻击抑制 ——基于不同心理资源的亲社会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