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蒋经国在赣南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上起1939年6月蒋经国担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下至1945年6月蒋经国离开赣州。在中国近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蒋经国在赣南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中,蒋经国乡村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足够的重视。本人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蒋经国乡建运动作综合分析研究,并对未研究的领域作补充研究。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政治、社会、农业、教育等方面,对赣南乡村建设的背景、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厘清此时期赣南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脉络和表现特征,将赣南乡建运动与其它乡建运动作比较研究,总结出赣南乡建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理论,对赣南乡建运动的影响进行评价。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相关学术史回顾、相关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蒋经国在赣南开展乡村建设的历史背景。阐述蒋经国入主赣南前的赣南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绅权嚣张、政权衰微的社会形态;赣南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崛起。第三章:蒋经国乡村建设思想。蒋经国乡村建设的方案分为乡村政权建设、乡村社会建设、乡村农业建设、乡村教育建设四个部分。阐述了蒋经国乡村建设思想的来源,主要包括: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古代政治家的经验及民国乡村建设派的思想。第四章:蒋经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主要考察了蒋经国在推动赣南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具体措施。通过乡村政权建设、社会建设、农业建设、教育建设,加强了对赣南乡村的全面控制,促进了赣南乡村社会的现代化。第五章:蒋经国进行的乡村建设对赣南乡村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1、乡村建设使国家政权下沉到乡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赣南乡村政权的“内卷化”。2、乡村建设冲击了乡村传统权力文化网络。3、乡村建设促进了赣南乡村社会的现代化第六章: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的历史定位。赣南乡村建设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取得的效果亦较全国其它地区明显。虽然蒋经国采用的乡建模式与其它地区的乡村模式有所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论,它和其它乡建运动一样属于乡村改良运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界定
  • 1.3 学术史回顾
  • 1.3.1 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
  • 1.3.2 学术界对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的研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重点难点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1 基本思路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 2.1 蒋经国主政前的赣南社会
  • 2.2 赣南在抗战相持阶段中的崛起
  • 第3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思想
  • 3.1 蒋经国的乡村建设思想来源
  • 3.2 蒋经国的乡村建设方案
  • 第4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的实践
  • 4.1 乡村政权建设
  • 4.1.1 破除绅权
  • 4.1.2 培养基层干部
  • 4.1.3 建乡建保,培养民众的民主政治意识
  • 4.2 乡村社会建设
  • 4.2.1 严禁烟赌娼
  • 4.2.2 肃清盗匪
  • 4.2.3 平息械斗
  • 4.2.4 实施集团结婚
  • 4.2.5 推行“新赣南家训”
  • 4.3 乡村教育建设
  • 4.3.1 国民教育
  • 4.3.2 社会教育
  • 4.3.3 职业教育
  • 4.4 乡村农业建设
  • 4.4.1 开垦荒地
  • 4.4.2 兴修水利
  • 4.4.3 扶植自耕农
  • 4.4.4 开展农业合作
  • 4.4.5 推行粮食丰收运动
  • 第5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对赣南社会的影响
  • 5.1 乡村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内卷化倾向
  • 5.2 乡村建设冲击了赣南传统权力文化网络
  • 5.3 乡村建设促进赣南乡村社会的现代化
  • 第6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的历史定位
  • 6.1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与梁漱溟乡村建设模式的比较
  • 6.1.1 梁漱溟乡村建设模式
  • 6.1.2 两种模式的比较
  • 6.2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启示[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03)
    • [2].邹平乡村建设运动中教员群体研究[J]. 长江丛刊 2020(26)
    • [3].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逻辑、经验教训及启示[J]. 长白学刊 2019(04)
    • [4].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局限与启示[J]. 改革与开放 2018(16)
    • [5].知识精英推动的新乡村建设运动评析[J]. 现代妇女(下旬) 2015(01)
    • [6].宛西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现代意义[J]. 郑州师范教育 2013(05)
    • [7].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对建设现代新农村的启示[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8].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再思考[J]. 农业经济 2009(10)
    • [9].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卫生事业[J]. 时代人物 2008(05)
    • [10].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J]. 中国农史 2008(04)
    • [11].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总结及反思——以开封10年经验为例[J]. 开放时代 2014(04)
    • [12].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下)[J]. 中国社会导刊 2008(14)
    • [13].通向城乡衔接的乡村社区能力建设——自加拿大新乡村建设运动生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04)
    • [14].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J]. 社会科学 2008(07)
    • [15].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现实意义[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6)
    • [16].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上)[J]. 中国社会导刊 2008(10)
    • [17].民族自救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S1)
    • [18].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J]. 中国乡村建设 2009(04)
    • [19].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J]. 管理观察 2016(30)
    • [20].对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再认识[J]. 古今农业 2013(01)
    • [21].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建设运动”之比较[J]. 晋阳学刊 2009(05)
    • [22].政府主导下的青岛乡村建设运动[J]. 东方论坛 2008(05)
    • [23].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启示[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4].乡村建设运动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比较与启示[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5].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转向及其原因探析[J]. 史学月刊 2016(01)
    • [26].民国知识分子的下乡运动[J]. 齐鲁周刊 2018(49)
    • [27].重温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省思[J]. 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 2008(07)
    • [28].“都市化”: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青岛模式[J]. 东方论坛 2009(04)
    • [29].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经验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启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5)
    • [30].新乡村建设运动[J]. 企业观察家 2012(05)

    标签:;  ;  ;  ;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