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大力发展工业,走工业化道路,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具有特定的国情、制度背景和崭新的世界环境,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也无法遵循西方国家传统的理论范式和转移路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指导,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规律;创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三力模型”即:推力模型、拉力模型、中间力量模型和合力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具有新意的结论:(1)农用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所代表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在现阶段并不表现为正向的推动作用,而表现为一种“反推力”。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不足。(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改革在经历一段时间对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矫正之后,又回复到重工业领先增长的轨道,从而使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挤出效应,但是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拉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拉动力量。(3)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拉动力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是通过产业带动,而没有发挥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这也是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不快的主要原因。(4)市场化发展程度和制度变迁及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等。进而提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和相关的政策建议。论文由5部分8章内容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动态进行了评述,说明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阐述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其中:第二章阐述了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重点阐述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即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托达罗模式和“推—拉”理论。这些理论为全文的写作提供了依据。第三章重点探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规律:(1)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就业的选择,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低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移。(2)产业革命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集中,促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地区集聚,最终实现城市化。(3)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的。第三部分(第四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规律,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症结所在。分析表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和经济波动周期基本相吻合。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劳动力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从乡城转移的角度看,城市化率低于非农就业的增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但年轻劳动力有限剩余与农村中年劳动力难以转移的现象并存,农业劳动力弱化与非农产业技工短缺、产业工人的不确定性并存;劳动力就业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短期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无序性;流向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过多流向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造成结构失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难,进入非农产业取得稳定的工作进程缓慢,融入城市状况差等。第四部分(第五章第六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第五章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新三力模型”。即“推力模型”、“拉力模型”和“中间力量模型”,并对这三种“力”的内涵作了特殊的理解。第六章结合统计资料对“新三力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农用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所代表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现阶段表现为一种“反推力”。(2)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4)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作用最大。“拉力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工业化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拉力”因素。(2)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巨大拉动力量。(3)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挤出效应。“中间力量”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失业率对于农村劳动转移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2)政府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综合模型”的分析表明:(1)在工业化进程中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乡村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劳动者自身素质、市场化发展程度和制度变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是通过产业带动,而没有发挥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第五部分(第七章第八章)指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并提出相关保证措施和对策建议。其中:第七章认为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工作思路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产业在城镇集聚,促进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其次要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第三要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第八章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条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社区或个人三者基本行为主体具体运作的结果。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主体的力量,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同时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保证农村农动力的顺利转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 2.1 工业化
  • 2.1.1 工业化的内涵
  • 2.1.2 工业化进程的衡量与测度
  • 2.2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2.2.1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 2.2.2 农村劳动力转移
  • 2.3 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的一般规律
  • 2.3.1 配第-克拉克定律
  • 2.3.2 库兹涅茨理论
  • 2.3.3 钱纳里、塞尔昆理论
  • 2.4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转移模式
  • 2.4.1 刘易斯模式
  • 2.4.2 拉尼斯—费模式
  • 2.4.3 乔根森模式
  • 2.4.4 托达罗模式
  • 2.4.5 “推—拉”理论
  • 第三章 国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经验借鉴
  • 3.1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 3.1.1 英国
  • 3.1.2 美国
  • 3.1.3 日本
  • 3.2 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 3.2.1 韩国
  • 3.2.2 巴西
  • 3.3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
  • 3.3.1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体现为产业转移
  • 3.3.2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空间的转移和集聚
  • 3.3.3 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
  •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演替
  • 4.1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
  • 4.1.1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49-1977 年)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Ⅰ)(1978-1991 年)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Ⅱ)(1992-)
  • 4.2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4.2.1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 4.2.2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特征
  • 4.2.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特征
  • 4.2.4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 4.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 4.3.1 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4.3.2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 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构建
  • 5.1 “新三力模型”的构想
  • 5.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假设
  • 5.2.1 “推力”因素
  • 5.2.2 “拉力”因素
  • 5.2.3 “中间力量“因素
  • 5.3 “新三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 5.3.1 “新三力模型”的一般形式
  • 5.3.2 “新三力模型”的综合形式
  • 第六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 6.1 推力模型检验
  • 6.1.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 6.1.2 结论与讨论
  • 6.2 拉力模型检验
  • 6.2.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 6.2.2 结论与讨论
  • 6.3 中间力量模型检验
  • 6.3.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 6.3.2 结论与讨论
  • 6.4 综合模型检验
  • 6.4.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 6.4.2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
  • 7.1 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
  • 7.1.1 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实选择
  • 7.1.2 农村工业化的依托是乡镇企业
  • 7.1.3 农村工业化应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 7.1.4 农村工业化注意的问题
  • 7.2 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 7.2.1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培育龙头企业
  • 7.2.2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7.2.3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 7.2.4 以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协调
  • 7.3 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 7.3.1 城市化发展要合理定位
  • 7.3.2 走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 第八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撑条件
  • 8.1 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
  • 8.1.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8.1.2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 8.2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8.3 构建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 8.4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能力
  • 8.4.1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 8.4.2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 8.4.3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投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