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 Wistar 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

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 Wistar 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

一、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Wistar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昊存[1](2021)在《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淀粉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延缓淀粉消化有助于维持血糖稳态和机体正常运转,已成为近年碳水化合物营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淀粉分支酶(1,4-α-glucan branching enzyme,GBE,EC 2.4.1.18)能够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生线性短链,并将其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于受体链,引起淀粉分子发生糖苷键重构。这种生物改性淀粉的方法具有副产物少、产物得率高、不引入新的化学基团和其他类型糖苷键等独特优势,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没有研究直接证明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产物能够为机体带来健康益处,更不清楚其影响机体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因此,本论文利用来源于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ns STB02的GBE(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结合体外和体内方法系统分析了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消化特性,最终基于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深入探究了糖苷键重构产物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控糖思路和有效的饮食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利用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对产物精细结构进行全面表征。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α-1,6糖苷键比例达到7.51%,相比于玉米原淀粉增加了135.4%,且未产生其他类型的糖苷键;体积排阻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糖苷键重构过程中,淀粉分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所得产物具有还原性(葡萄糖当量值为2.08),符合麦芽糊精的定义。综合分析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发现其比玉米原淀粉包含了更多由2~8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分支,且外链比例降低约14.8%;利用β-淀粉酶切除外链,进一步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具有紧密的内链骨架,由3~6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内链明显增多,平均内链长降低约16.6%。可见,基于GtGBE的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产物呈一种短簇状的分子结构,因此被命名为“短簇状麦芽糊精(short-clustered maltodextrin,SCMD)”。为了探究Gt-GBE催化的糖苷键重构对延缓淀粉消化、改善餐后血糖稳态的贡献,分别建立体外和体内评价方法,系统比较SCMD和一种与其水解程度相似的DE 2麦芽糊精(DE 2 maltodextrin,MD)的消化特性。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表明,MD的体外消化性与玉米原淀粉接近,而SCMD的快消化组分含量较玉米原淀粉降低了20.7%,慢消化组分含量增加了158.5%。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MD,SCMD由于具有紧密、高度分支的内链骨架,能够阻碍胰腺α-淀粉酶的结合和对内链的连续进攻,导致较多高聚合度、多分支α-极限糊精的残留。构建Caco-2单层细胞模型模拟小肠粘膜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发现这些α-极限糊精难以与小肠α-葡萄糖苷酶结合,造成SCMD在小肠粘膜阶段的消化和吸收减缓。在ICR小鼠模型中,摄入SCMD引起的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波动均较等量MD显着减弱,说明餐后血糖稳态调节对胰岛素的需求程度降低。此外,摄入SCMD能够促进回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酪酪肽(peptide tyrosine-tyrosine,PYY)的持续释放,血浆GLP-1和PYY浓度在餐后4 h仍保持较高水平,较对照组(MD)分别高出27.4%和33.8%。GLP-1和PYY的持续释放能够调控ICR小鼠下一餐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第一餐摄入SCMD的小鼠,即使摄入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第二餐,峰值血糖也较对照组降低了28.4%。为了进一步挖掘SCMD潜在的健康益处,以SCMD作为小鼠日粮的主要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充分验证饲料变更未对C57BL/6J正常小鼠的采食行为和生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探究SCMD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糖脂代谢、肝肾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玉米淀粉,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降低了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有效修复了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并最终改善了机体血糖稳态。此外,SCMD能够降低db/db小鼠血脂水平和机体炎症反应,充分缓解db/db小鼠的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脏功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强机体能量消耗。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有效遏制了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轻了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进而修复了肾小球功能。SCMD对db/db小鼠的肠道健康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丁酸含量相比对照组增加了26倍,Akkermansia(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种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提升了232倍。为了深入探究SCMD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分子机制,将麦芽糊精(MD)和抗性糊精(resistant dextrin,RD)以特定比例混合得到一种快消化组分含量与SCMD相当的复配糊精(MD+RD),剖析了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末端的消化吸收程度对机体血糖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D+R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空腹血糖高达21.4 mmol/L,推测可能是由于MD+R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难以被继续消化吸收,诱导回肠释放GLP-1的能力有限。相比之下,SCM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尽管含量与MD+RD接近,仍可继续被消化吸收,加速了回肠GLP-1的释放。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释放的GLP-1显着增强了db/db小鼠的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功能,修复了胰岛组织形态,并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胰岛素介导的肝脏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最终有效改善了机体糖代谢紊乱,空腹血糖降至9.3 mmol/L。根据这些结果推测,SCMD对小鼠血糖稳态的改善作用主要由GLP-1介导。最后,为了明确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必要性,以无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作为对照,着重比较两种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功能异常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改善了db/db小鼠的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并通过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肝脏糖原合成,抑制了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主要通过诱导回肠分泌GLP-1,缓解肝脏代谢功能的紊乱,不依赖于瘦素信号。相比之下,生酮饮食对GLP-1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进瘦素的释放。由于db/db小鼠缺乏瘦素受体,大量释放的瘦素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反而加速了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并阻断了三羧酸循环;膳食脂肪代谢产生的大量乙酰辅酶A导致酮体合成异常增强,加剧了肝脏代谢功能紊乱,造成db/db小鼠出现了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杨慧敏[2](2021)在《MicroRNA-144-3p在高脂诱导心肌脂毒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肥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心脏60%~70%的能量供应来源于脂肪酸,严重肥胖的患者外周血中的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增加,加之FFA利用障碍,造成脂质氧化不充分,从而引起大量脂质及其中间产物在心脏沉积,致使心肌细胞的脂肪变性,造成心脏功能障碍或心肌肥厚,这一病理生理过程被称为心肌脂毒性。然而,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新兴的代谢非肽调节因子,主要作用于转录后水平。已知miRNA在多种基本生物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现已证明细胞培养中被脂质过载抑制或诱导的miRNA已被证明通过与特定RNA靶标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脂质诱导的细胞死亡进程。但是,迄今为止,miRNA介导的对心肌脂毒性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部分miRNA在高脂诱导心肌脂毒性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只),分别以普通饲料饮食(NCD)或高脂饲料饮食(HFD)喂养20周。通过体重检测评估生长发育情况,血生化检测评估血糖、血脂,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HE染色评估心肌肥厚情况,MASSON染色及Sirius Red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PCR检测心肌肥大标志物评估心肌肥大情况。使用miRNA微阵列分析miRNA表达,并使用定量实时PCR(q RT-PCR)验证微阵列数据。2、在正常条件(37℃、5%CO2)下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中加入棕榈酸工作液以制备高脂诱导的H9c2心肌脂毒性模型。正常组细胞不给予药物处理;高脂组细胞给予棕榈酸加药处理,按照浓度梯度(100u M、200u M、400u M、800u M)及时间梯度(12h、24h、36h、48h)给予棕榈酸处理,通过CCK-8评估心肌细胞活力,通过油红O染色评估心肌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使用定量实时PCR(q RT-PCR)验证微阵列数据。3、在正常条件(37℃、5%CO2)下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中转染miRNA-144-3p mimics/miRNA-144-3p inhibitor,过表达/抑制miRNA-144-3p,后加入棕榈酸工作液制备心肌高脂模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显色及PCR检测mi R-144-3p表达量评估转染效率,通过CCK-8评估心肌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含量评估心肌细胞损伤,通过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术评估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通过WB检测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情况。4、Wistar大鼠通过随机尾静脉注射心脏特异性腺相关病毒过表达/抑制miRNA-144-3p后分别以普通饲料饮食(NCD)或高脂饲料饮食(HFD)喂养20周,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显色及q RT-PCR检测mi R-144-3p表达情况评估转染效率,通过体重检测评估生长发育情况,血生化检测评估血糖、血脂等相关检验指标,通过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及心脏重量/胫骨长度比值评估心肌肥厚情况,HE染色评估心肌肥厚情况,MASSON染色及Sirius Red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及冠脉硬化程度。5、通过Pic Tar、starbase及Targetscan对mi R-144-3p靶基因进行预测,荧光素酶、PCR、WB及免疫荧光验证靶基因结合。在正常条件(37℃、5%CO2)下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中转染miRNA-144-3p mimics/miRNA-144-3p inhibitor,过表达/抑制miRNA-144-3p,通过CCK-8评估加入铁死亡诱导剂/抑制剂后细胞存活情况,通过铁离子探针及组织铁浓度测定检测铁离子含量;通过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通过MDA试剂盒评估细胞脂质过氧化情况,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向正常条件(37℃、5%CO2)下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中转染miRNA-144-3p inhibitor及si Acsl4+miRNA-144-3p inhibitor,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铁离子探针检测铁离子含量。结果:1、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大鼠体重及血糖高于常规饮食大鼠,左室缩末内径及室壁厚度增大,短轴缩短率降低,心肌细胞呈现肥大、纤维化且凋亡增多,微阵列分析及PCR检测显示高脂诱导的肥胖大鼠心脏miRNA-141-3p及miRNA-144-3p上调。2、按照浓度梯度(100u M、200u M、400u M、800u M)及时间梯度(12h、24h、36h、48h)给予棕榈酸处理的心肌细胞活性降低,心肌细胞内脂质沉积逐渐增多,心肌细胞miRNA-144-3p逐渐上调。3、过表达miRNA-144-3p可改善高脂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活力、毒性及凋亡情况,抑制miRNA-144-3p可加剧高脂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毒性及凋亡。4、过表达miRNA-144-3p可改善HFD大鼠心肌肥大、纤维化、冠脉硬化,抑制miRNA-144-3p可加剧HFD大鼠心肌肥大、纤维化、冠脉硬化。5.miRNA-144-3p靶向结合Acsl4,过表达miRNA-144-3p可减轻H9c2心肌细胞铁死亡,减轻高脂诱导的铁离子沉积、活性氧积累、脂质过氧化及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抑制miRNA-144-3p可加剧H9c2心肌细胞铁死亡,加剧高脂诱导的铁离子沉积、活性氧积累、脂质过氧化、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沉默Acsl4减轻了抑制miRNA-144-3p对高脂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结论:1.高脂诱导的大鼠心肌中miRNA-141-3p、miRNA-144-3p表达显着上调;2.过表达miRNA-144-3p改善高脂诱导的大鼠心肌脂毒性损伤,抑制miRNA-144-3p加剧了高脂诱导的大鼠心肌脂毒性损伤;3.miRNA-144-3p通过靶向结合Acsl4抑制铁死亡改善高脂诱导的心肌细胞脂毒性损伤。

白涛[3](2020)在《京尼平苷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细胞及原代大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的影响。2.研究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3.研究京尼平苷对糖尿病小鼠(db/db)的抗糖尿病作用。方法:1.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京尼平苷干预后的胰岛素水平。用血糖仪测量小鼠血糖,用生化仪测定小鼠糖化血红蛋白。2.用分子对接方法检测京尼平苷与GLP-1受体的结合能力。3.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方法(CCK-8)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NS-1细胞的细胞活力及凋亡率。4.选取8周龄db/db鼠为模型鼠,同周龄C57BL/6N小鼠为对照鼠。分为3组:对照组:(C57BL/6N小鼠),模型组(db/db小鼠),实验组(db/db小鼠)。实验组予京尼平苷200 mg/kg/d腹腔注射;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注射11周。(1)每周监测小鼠空腹血糖,ELISA方法测空腹胰岛素,计算小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生化仪测定小鼠糖化血红蛋白,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实验(IPITT)评价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对小鼠胰腺称重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2)每周称量小鼠空腹体重,用小动物PET-CT检测小鼠体脂;(3)生化仪测定小鼠血脂;(4)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评价氧化应激状态;(5)用炭墨推进率的方法观察C57BL/6N鼠的肠蠕动功能;(6)生化仪测定小鼠肝功、肾功,并对肝脏、肾脏进行称重,计算肝脏指数、肾脏指数。结果:1.京尼平苷促进生理状态下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P<0.01);促进C57BL/6N小鼠的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血糖(P<0.05);保护病理状态下(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细胞及大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P<0.001和P<0.01),且通过GLP-1受体发挥作用(P<0.05)。京尼平苷与GLP-1受体有较强的结合效能。2.京尼平苷促进INS-1细胞增殖(P<0.05),抑制高糖高脂及Thapsigargin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P<0.05和P<0.01),且通过GLP-1受体起作用(P<0.05)。3.京尼平苷具有抗糖尿病作用:(1)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空腹血糖(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5)及糖耐量实验中的血糖水平(0,5,15min处分别为P<0.01,P<0.05,P<0.05);(2)京尼平苷对db/db鼠的空腹胰岛素没有影响(P>0.05);(3)京尼平苷减轻db/db鼠的胰岛素抵抗(P<0.05),保护db/db鼠胰岛结构;(4)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体重(P<0.05)及体脂(P<0.01);(5)京尼平苷对db/db鼠血脂没有影响;(6)京尼平苷改善db/db鼠氧化应激状态(P<0.05);(7)京尼平苷促进C57BL/6N小鼠肠蠕动(P<0.01);(8)京尼平苷对db/db鼠肝功、肾功没有影响。结论:京尼平苷促进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促进C57BL/6N小鼠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血糖,保护高糖高脂处理后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促进β细胞增殖,减轻高糖高脂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并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细胞凋亡,改善糖尿病鼠(db/db鼠)的血糖、胰岛素、体重、体脂、氧化应激状态,并具有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本研究从细胞、胰岛、糖尿病鼠3个层面,研究了京尼平苷在生理和病理两个状态下对β细胞功能及形态的影响,阐明了京尼平苷作为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GLP-1的典型生物学特征,为京尼平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永峰[4](2020)在《一种诱导的高蛋白血症无脊椎动物疾病模型及其病理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蛋白血症是一种循环血液系统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的重大代谢疾病,临床多见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血管肉瘤病、代谢性酸中毒、肾病,以及腹膜炎、慢性淋巴瘤、腹腔脓肿和线虫感染等疾病的并发症。由于临床很难区分高蛋白血症与原发疾病或感染对机体的影响,已有的报道仅限于对血液理化性质影响等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比较高蛋白血症与低蛋白血症、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常见代谢疾病的基础数据差异,缺乏对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高蛋白血症疾病动物模型与建模方法,高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治疗药物开发一直停滞不前。因此,亟需开发出可靠的高蛋白血症动物模型和建模方法。为此,本文在本研究室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中国特色的无脊椎模式动物家蚕,重建了高蛋白血症动物模型,调查了高血浆蛋白浓度(PPC)对血液代谢以及血液系统先天免疫的影响,评估了高PPC对代谢和解毒组织脂肪体的重塑发育的损害及影响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高PPC对生殖毒性这一机体长期影响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蛋白血症疾病模型的重建基于研究室已有的工作基础,通过封堵家蚕成熟幼虫的吐丝孔,阻止丝腺中的丝蛋白质向体外分泌,进一步利用变态发育过程中丝腺的退化解离过程,使丝腺内的大量丝蛋白质快速释放到循环系统,导致血浆蛋白浓度(PPC)水平极速升高,并持续高于对照家蚕7倍以内,构建出致死率从0%至100%可控的不同程度的家蚕高蛋白血症疾病模型。高PPC导致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化蛹变态异常,重症模型最终全部死亡。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家蚕的PPC逐渐升高,但血糖、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无统计意义的显着变化。表明重建了无原发症影响、PPC水平可控的高蛋白血症家蚕模型(AM)。(2)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血淋巴代谢的影响血淋巴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高PPC引起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包括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整合分析发现,糖酵解途径、脂质代谢、TCA循环以及尿素循环等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中氨基酸代谢出现整体上调的现象,多种重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等都显着升高。糖代谢也出现了上调,但脂质代谢和TCA循环出现了下调的现象,尿素循环产生的尿素含量也显着降低。显示高PPC促进了氨基酸代谢,但却降低了机体整体的代谢水平。(3)高血浆蛋白浓度影响家蚕血液系统先天免疫代谢和解毒组织脂肪体的转录组学免疫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高PPC导致了参与先天免疫应答的抗菌肽(AMPs),及其调控NF-κB信号途径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了显着变化。进一步血浆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高PPC提高了血淋巴对E.coli的抗菌活性,但却抑制了对S.aureus的抗菌活性。高PPC诱导血细胞和脂肪体中6种类型的AMPs基因m RNA水平显着上调,其中血细胞中的defensin基因m RNA水平在建模处理后192 h比CK组升高了2300倍。而AMPs的上调表达,则是受到NF-κB信号中Toll途径和Imd途径的调控。高PPC导致血淋巴中循环血细胞的类型出现显着变化,其中承担免疫功能的颗粒细胞在血细胞总数中的比例升高了1倍左右。高PPC还通过抑制酚氧化酶原PPO1、PPO2的m RNA表达,进而抑制了PO活性,降低血淋巴的黑化免疫作用。(4)高血浆蛋白浓度影响代谢组织脂肪体的重塑发育以代谢和解毒组织脂肪体(FB)为对象,以幼虫化蛹变态过程脂肪体形态和功能重塑发育为靶标的调查结果显示,高PPC阻碍了FB的重塑再生发育过程,重塑过程延迟了48 h以上。致病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PPC通过减弱内分泌激素的作用,减弱FB组织的细胞自噬和凋亡作用,阻止变态发育期FB重塑再生;同时高PPC诱发了FB组织氧化应激压力增大、氨基酸转化功能紊乱。建模处理后补充内分泌蜕皮激素的活性物质20-羟基蜕皮酮,能够有效拯救高PPC诱导的FB组织受阻的重塑再生过程,并且蜕皮激素作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Bm Ec R和Bm E74A、组织解离相关酶基因Bm Cat B和细胞自噬凋亡信号途径相关基因Bm Atg6、Bm Atg8和Bm Dronc的m RNA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5)高血浆蛋白浓度对生殖发育的影响高PPC对家蚕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殖发育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高PPC显着降低了雌性家蚕产卵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高PPC抑制了雄性精巢和雌性卵巢的发育,包括生殖腺系数降低、发育延迟。同时,生精囊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雄性生殖腺经历过高蛋白血淋巴环境后,即使脱离了高PPC环境,高PPC对后期生精囊的发育依然有显着不良影响,并对家蚕生殖腺具有毒性累积和毒性滞后效应。致病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PPC抑制了FB中卵黄蛋白原(Vg)的合成,并通过降低20-羟基蜕皮酮受体Ec R和E74信号作用途径,阻碍了Vg的转运;同时高PPC诱导了雌性卵巢组织的细胞自噬和凋亡作用,降低了Vg受体Vg R的表达,阻碍了卵黄蛋白的吸收,进而影响了卵巢的发育。

李茂生[5](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稳态和胰岛素抵抗探讨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具体机制;通过对活血降糖饮主要活性化学成分的检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此外,通过“HPLC-MS及药效验证”建立活血降糖饮(冻干粉)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多次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和活血降糖饮质量控制标准研究。1、SPF级雄性的Wistar大鼠52只,7周龄,体重150±20g,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大鼠10只,其余造模组,正常组大鼠给予普通标准饲料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D12492,60%脂肪)喂养。在4周末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给予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mg/kg)(溶解于PH=4.4的无菌柠檬酸钠缓冲液),正常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0.1mol/L柠檬酸缓冲液。分别在注射STZ 3d、7d、14d采用血糖仪测定大鼠的空腹血糖(大鼠禁食12小时)。造模组大鼠空腹血糖在11.1--33.3mmol/L之间,且在14d后相对稳定的大鼠被认为造模成功,纳入研究;将造模组大鼠按体重和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n=10):模型对照组(Mod)、二甲双胍组(Met)、活血降糖饮低剂量组(HXJTL)、活血降糖饮高剂量组(HXJTH)。另设正常对照组(Norn=10只)。正常和模型对照组的大鼠给予双蒸水灌胃,剂量为5ml/kg b.w;二甲双胍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90mg/kg);活血降糖饮低剂量组给予活血降糖饮冻干粉1.25g/kg,活血降糖饮高剂量组给予活血降糖饮冻干粉5g/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给药8周。2、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状态和更换垫料,每周记录大鼠体重一次,每3天记录一次摄水摄食量。每周采用经割尾法采集大鼠尾部静脉血,用罗氏血糖仪测量空腹血糖(禁食12小时)并记录;在给药8周末,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给予2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在0、30、60、120分用血糖仪用血糖仪测尾静脉血糖。3、分别在给STZ造模前时间点(-4w)、STZ造模后给药干预治疗前(0w)、给药治疗8周结束前(8w)采集大鼠肠道粪便,采用TIANamp Stool DNAKit试剂盒提取肠道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 Miseq基因测序平台对肠道粪便中所有微生物的16S rRNA的V4区域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相关分析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4、药物干预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和摘取大鼠胰腺、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酶标法检测大鼠的血脂谱(TG、TC、LDL-c、HDL-c)水平、血清肌酐、尿素氮、SOD、MDA,以及糖原合成酶、己糖激酶等活性酶水平;ELISA发检测大鼠的空腹胰岛素、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等;采用蒽酮法检测肝脏的肝糖原、骨骼肌的肌糖原、血清游离脂肪酸等;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胰岛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P-ACC、P-AKT蛋白和骨骼肌PI3K、AKT、P-ACC、GLUT4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相关凋亡蛋白。5、通过HPLC-MS方法测定活血降糖饮中主要活性成分,将含量最高的两个活性成分(梓醇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也通过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验证实验,具体方法同前。6、此外,采用2015年版的《中药药典》规定作为中药成分质量检测标准,以HPLC法检测不同加工提取工艺制备的活血降糖饮药液成分,优化活血降糖的提取工艺。在优化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中药成分数据库挖掘出活血降糖饮中所具有的已知活性成分,然后结合现有数据库中存在的最可能具有代谢调控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出22种主要活性成分;采用HPLC-MS的方法对这22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作质量控制,并将这一标准制备成的活血降糖饮(冻干粉)在T2DM模型大鼠上进行药效预验证,最后将这一验证显效的中药复方一系列制备工艺标准作为活血降糖饮研究用药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结果1、高脂饲料喂养4周加小剂量(3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与人类2型糖尿病类似,都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多饮多尿和血脂代谢紊乱等;造模成功率超过90%,且模型组的大鼠全程空腹血糖趋于平稳;活血降糖饮可以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能量和水的摄入,尽管没有对体重产生过大的影响;在干预8周后,低剂量和高剂量的活血降糖饮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下降54.83%和56.16%,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组的OGTT曲线下面积也显着低于模型组(P<O.01),但是高剂量组没有明显优于低剂量组。2、在给药治疗8周后,活血降糖饮给药组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降糖饮组的血脂水平(TG、TC、LDL-c)均有显着下降(P<0.05),血清肌酐水平也有明显下降(P<001),而对HDL-c、AST、ALT、BUN等没有明显影响。3、活血降糖饮能改善T2DM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降糖饮组的血清SOD活性水平明显提高,MDA水平、TNF-α、游离脂肪酸水平等显着下降(P<0.05)。活血降糖饮可以改善T2DM大鼠的瘦素抵抗,血清瘦素水平显着下降,脂联素明显上升(P<0.05);同时,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降糖饮还可以升高肝糖原、肌糖原、糖原合成酶和己糖激酶等的含量(P<0.05)。4、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活血降糖饮对胰腺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它能维持骄傲的β细胞形态,增加胰岛细胞数量,上调insulin的表达,抑制β细胞凋亡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活血降糖饮能上调肝脏和骨骼肌组织的P-ACC、AKT(P-akt)蛋白表达(P<0.05),上调骨骼肌PI3K和GLUT4蛋白的表达(P<0.05)此外,与模型组比较,经过活血降糖饮或二甲双胍治疗后,胰腺组织的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下调(P<0.001),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明显上调(P<0.001)。5、肠道菌群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致病菌种类和数目增加,表现为明显的肠道稳态失衡;活血降糖饮可以显着增加Lactobacillaceae、Lachnospiraceae等有益菌的种类和数目,而降低如Prevotellaceae和Porphyromonadaceae等致病菌种类;相关性分析显示,活血降糖饮调控的肠道菌群与空腹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显着相关,KEGG分析也显示,这些被调控的肠道菌群主要涉及的是糖脂代谢通路。6、活血降糖饮中两个主要活性成分也具有明显改善2型糖尿的大鼠的糖脂代谢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梓醇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均可以明显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7、此外,优化了活血降糖饮药液的提取制备工艺,通过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出活血降糖饮可能具有代谢性调控作用的22个主要活性成分,制备的活血降糖饮冻干粉具有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调节作用,该制备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可以作为活血降糖饮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结论:1、通过HFD喂养加STZ注射的方法可以建立与人类疾病相似且稳定的T2DM大鼠模型;活血降糖饮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的摄食摄水及多饮多尿症状,降低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和瘦素抵抗;同时,还可以改善内毒素血症所致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维持胰岛细胞形态,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2、活血降糖饮治疗T2DM的潜在机制可能是升高肝糖原、肌糖原、糖原合酶和己糖激酶的含量,改善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提高骨骼肌GLUT4表达,调控胰腺组织相关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BCL-2)。3、通过HFD喂养加STZ注射的方法建立的T2DM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稳态明显失衡,活血降糖饮可以显着改善T2DM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减少了如Prevotellaceae等致病菌的数量,增加如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等有益菌的数量,整体调节肠道菌群构成;药物菌群Marker与糖脂代谢的生化指标等疾病特征呈负相关,这些有益杆菌与丁酸盐产生密切相关,其可能是通过提高的SCFAs等代谢产物,可能参与T2DM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来发挥T2DM的治疗作用。4、活血降糖饮主要有效活性成分梓醇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T2DM大鼠干预实验也证实均具有明显改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是中药活性单体的作用是否与复方一样在人体身上取得类似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这也为中药复方的整体和拆方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5、通过对活血降糖饮主要的活性成分控制来建立活血降糖饮的质量控制标准是可行的,通过不同的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几乎一致的药效作用。这也为中药复方的可重复研究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陈源[6](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途径探讨黄连大黄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黄连大黄药对干预自发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模型-Goto-Kakizaki(GK)大鼠的疗效,并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途径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黄连大黄药对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雄性GK大鼠构建T2DM大鼠模型(HFD组),以正常Wistar大鼠作为空白对照(NCD组),观察给予盐酸二甲双胍(MET组)和低、中、高剂量黄连大黄药对(CRL、CRM和CRH组)干预8周后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精神、反应、毛发、摄食饮水量、体重等)、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等代谢指标的变化;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等评估其胰岛素敏感性;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连大黄药对治疗T2DM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其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内毒素(Endotoxin,ET)及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等的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肝脏和胰腺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NLRP3、ASC、Caspase 1)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蛋白(IRS 2,p-IRS 2,AKT,p-AKT)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其胰岛β细胞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其回肠组织中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采用16S r RNA扩增子粪便测序检测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1、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代谢指标的影响(1)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精神较差,懒动,烦躁易激惹,皮毛干枯萎黄,小便量增多,大便干结而量少,各干预组大鼠上述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整体而言,相较于HFD组,各药物干预对减少GK大鼠的摄食及饮水量、控制体重增长均具有一定作用,其中MET、CRM和CRH组效果较优;(3)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随机血糖(Random blood glucose,RBG)水平显着升高,FINS水平显着降低(p<0.01);较之HFD组,MET、CRM和CRH组大鼠FBG与RBG水平降低,MET和CRM组FINS水平升高(p<0.01或p<0.05);(4)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血清ET、IL-1β、IL-18水平显着升高,而IL-10水平则明显降低(p<0.01);较之HFD组,MET、CRM和CRH组大鼠的ET、IL-1β水平有效降低,MET和CRM组IL-10水平有效升高(p<0.05),除MET组外,各中药干预组大鼠IL-18水平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与HFD组差异并不显着;(5)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esterol,LDL-C)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esterol,HDL-C)水平虽降低但无显着差异;较之HFD组,MET、CRM和CRH组TG水平降低,MET和CRH组LDL-C水平亦降低(p<0.01或p<0.05),但各干预组TC和HDL-C水平无显着差异;(6)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肝肾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各药物干预虽有一定降低作用,但与HFD组差异并不显着。2、黄连大黄药对治疗T2DM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连大黄药对治疗T2DM的核心靶点基因可能有AKT、IL-1β等,潜在作用机制可能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3、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IR的影响(1)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葡萄糖耐量受损,对注射胰岛素反应降低,HOMA-IR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HFD组比较,MET、CRM和CRH组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有效改善,HOMA-IR指数有效降低(p<0.01或p<0.05);(2)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肝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质异位沉积增多,肝脏指数显着增高;较之HFD组,各药物干预改善了上述病理变化,其中MET、CRM和CRH组效果较优;(3)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肝脏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18水平增加(p<0.01),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降低(p<0.05),NLRP3炎性小体(NLRP3、ASC、Caspase 1)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较之HFD组,MET、CRM和CRH组大鼠肝脏IL-1β、IL-18水平及NLRP3和Caspase 1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1或p<0.05),但各组IL-10水平无显着差异,ASC蛋白表达仅MET组有效降低(p<0.05);(4)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肝脏总IRS 2和AKT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但p-IRS 2Ser731水平增加,p-AKT水平降低(p<0.01);较之HFD组,MET、CRM和CRH组p-IRS 2Ser731水平降低,p-AKT水平增加(p<0.05)。4、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的影响(1)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胰岛形态紊乱,胰岛细胞数目减少,并可见变性坏死,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较之HFD组,各药物干预改善了上述病理变化,其中MET和CRM组效果较优;(2)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胰岛β细胞阳性表达及胰岛素分泌量显着减少(p<0.01);与HFD组比较,MET和CRM组胰岛β细胞的阳性表达及FINS水平均增加(p<0.01或p<0.05),CRL和CRH组变化不显着;(3)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胰腺IL-1β、IL-18水平,NLRP3、ASC和Caspase 1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较之HFD组,MET和CRM组胰腺IL-1β、IL-18水平,NLRP3、ASC和Caspase 1蛋白的表达均降低,IL-10水平增加(p<0.05);(4)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胰腺总IRS 2和AKT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但p-IRS 2Ser731水平增加(p<0.05),p-AKT水平降低(p<0.01);较之HFD组,MET和CRM组p-IRS 2Ser731水平降低,p-AKT水平增加(p<0.05)。5、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的影响(1)相较于NCD组,HFD组大鼠的菌群多样性降低,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物种相对丰度发生改变;较之HFD组,各药物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增加菌群多样性,重塑菌群结构,在门和属分类水平上可上调Bacteroidetes、Parabacteroides、Odoribacter、Papillibacter、Bacteroides、Alistipes、Anaeroplasma、Akkermansia等相对丰度,下调Firmicutes、Blautia等相对丰度;(2)Odoribacter、Papillibacter、Akkermansia菌属相对丰度与血糖、ET、IL-1β水平呈负相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p<0.01或p<0.05),而Blautia菌属相对丰度与血糖、ET及IL-1β水平呈正相关(p<0.05);(3)与NCD组相比,HFD组大鼠回肠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较之HFD组,MET和CRM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CRH组仅ZO-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1、黄连大黄药对干预可以改善T2DM GK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2、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 GK大鼠的代谢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和胰腺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肝脏和胰腺胰岛素信号转导,改善肝脏IR,保护胰岛β细胞来实现的;3、黄连大黄药对干预可以调节T2DM GK大鼠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修复肠道屏障损伤,这可能参与黄连大黄药对调控代谢紊乱、减轻炎症反应作用的发挥;4、黄连大黄药对是中医胃肠积热T2DM病机观指导下,体现清热逐浊法的一种治疗T2DM安全而有效的配伍组合。

刘燕[7](2020)在《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组以糖脂代谢紊乱、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胰岛素产生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长期的高血糖可以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肾脏是主要的靶器官。大约40%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有许多方法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包括降糖、控制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抗氧化、抗炎等,但这些方法的单一防治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需要不断寻找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AKT信号转导通路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分化、存活的重要通路。该通路既是药物保护肾脏细胞的重要作用靶点,又是调节抑制细胞凋亡的上游通路。水飞蓟素是从乳蓟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它由水飞蓟宾,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等组成,其中水飞蓟宾是生物活性最高的成分。据报道,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脂肪生成、保肝、抗菌、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近年来,水飞蓟素在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方面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有报道称水飞蓟素对链脲佐菌素及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但水飞蓟素对db/db糖尿病小鼠生化参数变化和肾脏损伤的影响,特别是水飞蓟素对db/db小鼠生物学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评估了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通过检测db/db小鼠体重、生化参数及肾脏损伤指标的变化评估水飞蓟宾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2.通过检测db/db小鼠氧化应激、细胞凋亡、AKT信号通路指标探讨水飞蓟宾肾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3.进一步评价水飞蓟素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临床应用的疗效,通过检测生化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实验一:C57BL/Ks J db/db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匹配野生型非糖尿病(db/m)小鼠为对照组。将血糖超过11.1mmol/l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三组:db/db小鼠、db/db小鼠+水飞蓟宾(15mg/kg/day)、db/db小鼠+水飞蓟宾(30mg/kg/day)。治疗10周后,采集血液,收集尿液,并测量小鼠体重及生化参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肌酐及尿素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组织病理学分析肾小球系膜扩张指数和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评估肾脏损伤情况。2.实验二:动物造模及分组同实验一。检测血清和肾脏组织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p-AKT、AKT、p-GSK3β、GSK3β、Bax、裂解Caspase-3蛋白水平。3.实验三:选择了8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水飞蓟素组及安慰剂组。水飞蓟素组接受水飞蓟素胶囊(140mg/次,每日3次,N=40),安慰剂组(N=40)接受相同剂量的安慰剂,持续12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血清生化参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清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氧化应激指标。研究结果:1.实验一:与正常对照组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的体重、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显着升高。水飞蓟宾治疗可以阻止体重增加,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尿素氮、肌酐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且呈剂量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的肾小球系膜扩张指数和肾小管损伤指数明显升高,水飞蓟素治疗可使肾小球系膜扩张指数和肾小管损伤指数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2.实验二:与正常对照组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血清及肾脏中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明显降低,给予水飞蓟宾治疗后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的p-AKT水平下降,p-GSK-3β水平增加,下游蛋白Bax和裂解Caspase-3蛋白水平增加,水飞蓟宾治疗使p-AKT水平增加,并且阻止了db/db小鼠p-GSK-3β、Bax和裂解Caspase-3蛋白水平的升高。3.实验三:两组间比较,治疗前的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尿蛋白肌酐比值均无显着差异。治疗后两组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飞蓟素组较安慰剂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及丙二醛显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着升高。两组内比较,水飞蓟素组治疗前后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及丙二醛水平治疗后显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及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着升高。安慰剂组治疗前后的血压,体重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素氮、肌酐及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水飞蓟宾可以降低db/db小鼠的血糖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改善肾小球和小管间质损伤,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水飞蓟宾可预防db/db小鼠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水飞蓟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同样显示出肾脏保护作用,同时具有改善氧化应激及调脂作用。水飞蓟素肾脏保护作用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其活化AKT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和调脂等有关。但是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和更长干预时间的进一步研究,以确认水飞蓟素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有益作用,并探讨确切的肾脏保护机制。

张震[8](2019)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土鳖虫(Eupolyphaga steleophaga),为鳖蠊科(Corydzi-Zidae)昆虫地鳖(EEupolypha gasinensi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雌虫干燥体,具有通经活络、行疲破血、消肿化积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深入挖掘价值。随着科技深化发展,土鳖虫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药理作用研究日趋深入。大量研究和临床结果表明,土鳖虫具有抑制癌细胞、调节脂质代谢和消除自由基等功效,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通过进一步对土鳖虫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土鳖虫药物作用途径和相关机制,为全面发挥其治疗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导向。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属于一种血脂异常病,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高于正常值,该病易导致外周血管类疾病,诱发心肌梗死、中风和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该病预防和治疗应保持高度重视。兔为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研究理想模式动物之一,对胆固醇敏感等生理特点有利于短期内建立稳定研究模型,不仅有助于人类对高胆固醇血症药理和病理研究,更可促进研究结果转化。目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药物主要为西药,多为单靶点作用,并且副作用较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具有作用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以60只二月龄雄性哈尔滨大白兔(Leporidae)为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富含胆固醇饲料8周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完成后,高胆固醇血症兔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各12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饲喂含有0.4 g/kg和0.2 g/kg 土鳖虫粉基础饲料,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基础饲料,治疗期6周。通过检测不同组别兔血清胆固醇(TC)水平确定模型建立;使用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肾上腺、肝脏、脾脏和肾脏表达稳定性,获得最适内参基因,以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各组兔肝脏LDLR、LXRα、ABCA1、SREBP-2、HMGCR、FXRα和CYP7A1七个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变化,以探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检测血清AST、ALT和AST/ALT水平,评价高、低剂量土鳖虫对肝损伤指标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结束时,高胆固醇血症兔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表明哈白兔可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治疗结束时,对照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P<0.01),高、低剂量给药组间无差异显着性(P>0.05),表明2种剂量土鳖虫均可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兔血清胆固醇,且治疗效果相似。2)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中,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综合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四种不同组织表达稳定性结果如下,肾上腺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B2m、Actb和Eefla1,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和Sdha,最适内参基因为Hprt1(GM=1.968)和B2m(GM=2.968);肝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B2m、Ywhaz和Eeflaz,3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Actb和Rpl5,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236)和B2m(GM=2.449);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Ywtaz、Rpl5和Sdha,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Eefla1和Actb,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060)和Ywhaz(GM=2.340);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Ppia、B2m、Gapdh和Actb,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Rpl5和Eefla1,最适内参基因为Ppia(GM=1.968)、B2m(GM=2.060)和Gapdh(GM=2.449)。3)以Gapdh、B2m和Actb为内参基因,标准化Pary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结果表明,Gapdh作为内参基因,空白组、对照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差异不大;B2m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略有差异;Actb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变化较大,Gapdh和B2m较Actb更适合为模型内参基因。4)治疗结束时,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给药组比较于对照组LDLR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提升LDLR基因表达,促进LDL吸收。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给药组LXRα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高剂量给药组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低剂量组ABCA1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土鳖虫可加速肝细胞胆固醇外排,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高剂量作用效果更显着。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高、低剂量给药组HAGCR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影响胆固醇合成途径降低胆固醇合成,高剂量作用效果更突出。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FXR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FXRα在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高、低剂量治疗组CYP7A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促进胆固醇合成为胆汁酸,调节胆固醇平衡。5)治疗结束时,AST、ALT和AST/ALT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高、低剂量土鳖虫未导致肝损伤指标提升。本研究以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为出发点,建立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依据模型特点,使用特定算法获得模型肝、脾、肾和肾上腺最适内参基因,应用最适内参基因标准化固醇代谢相关基因,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土鳖虫调节胆固醇机制,对深化药理研究,充分发挥药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1)应用 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 和 RefFinder 五种算法综合评估 9 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肝、脾、肾和肾上腺表达稳定性,获得4种组织最适内参基因,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2)研究土鳖虫对胆固醇吸收途径:LDLR,外排途径:LXRα、ABCA1,合成途径:SREBP-2、HMGCR和转化途径:FXRα、CYP7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影响,分析探讨土鳖虫发挥功效目标基因,从分子水平探究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揭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机制。依据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结果可提高内参基因评估结果准确性。2)本实验模型中最适内参基因,肾上腺中为Hprt1和B2m;肝中为Gapdh和B2ni;脾中为Gapdh和Ywhaz;肾中为Ppia、B2/m和Gapdh,可提高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土鳖虫药理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准确性。3)土鳖虫多靶点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可能与调节如下基因表达有关:上调LDL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提高胆固醇吸收;上调LXRα、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下调SREBP-2、HMGC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减少胆固醇体内合成;下调FXRα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上调CYP7A1基因转录和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

张辉[9](2019)在《探讨蒺藜皂苷改善2型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机制及崔学教治疗阳痿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崔学教教授治疗阳痿方剂的方药规律研究目的:阳痿是男子常见疾病,可因多种致病因素所致。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是其常见致病因素。长期的糖尿病可造成难治性糖尿病型阳痿,众多医家尝试采用各种特异性、经验性的方法试图改善糖尿病型阳痿患者勃起功能,但均收效甚微。崔学教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外科学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博士生导师,第三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勤耕临床五十余载,善治各种男科疑难杂症,尤其对2型糖尿病型阳痿有独到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崔学教教授近5年来治疗2型糖尿病型阳痿病历,以病案为核心,采集患者年龄、病史、证型等信息,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崔学教教授治疗阳痿方剂的用药及组方规律,通过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新方,为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数据基础,并以此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2型糖尿病型阳痿临症施药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登陆门诊医嘱系统检索、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诊等方式,以“勃起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阳痿”、“消渴”等为关键检索词,收集2014.01.01至2018.12.31期间崔学教教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所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型阳痿患者的处方。并记录相关方剂的详细信息如:证型、方药、用法用量作为数据源。共筛选出治疗2型糖尿病型阳痿方剂214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214个方剂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统一,如:酒萸肉、山茱萸均统称为“山茱萸”;附子、制附子统称为“附子”等。规范后的方剂由专人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院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并进行二次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共筛选收集病例214例,所收录患者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37.44±8.67岁。2.中医症候分布经过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14例患者,研究者浏览门诊病例系统、患者病例等四诊合参资料及医嘱方药对其证型结合各证型诊断标准进行鉴定,取主要证型(第一证型),得出近三年来因糖尿病型阳痿就诊患者的证候分布,发现就诊患者实证和虚证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44.9%和55.1%;其中,实证以血脉淤滞为主,占所有出现证候的21%,虚证命门火衰则占了绝大多数,比例为49.5%。将所有214名患者按按年龄区间分组后,各个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及各个年龄组证候分布如图17所示,发现,所就诊患者以31~50岁的青中年人群为主体;各个年龄组证候表现出特异性分布,21~40年龄组以实证为主,而41~80岁年龄组以虚证为主。3.药物药性分析对崔学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型阳痿的相关中药四气属性进行频次分析后发现,所使用药物以温补为主,占61%,其次为平性药,占20.5%,再次为寒性药,占16.9%;五味属性频次分析则发现,药物药性以辛、甘为主,分别占24.0%、37%。4.药物归经对崔学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型阳痿的相关中药进行归经的频次分析,发现,最主要的药物归经以心、肝、脾、肾等四条经为主。5.药物频次对214首治疗阳痿的方剂进行药物描述性统计,由频次统计结果可知,214个治疗阳痿的方剂中共包含中药96味,其中,包含药物最多17味、最少7味。按药物出现频次排序,药物频次≥21次,即药物出现频率≥10%的中药共28味。7.关联规则分析根据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别设置支持度为10%、20%、30%(表示该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至少占方剂总数的10%、20%、30%),置信度为0.9。分层次提取治疗痞满的核心药物组合,经“组方规律”分析,分别得出支持度为10%的核心用药组合19440个;支持度为20%的核心药物组合8237个;支持度为30%的核心药物组合8051个。8.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应用复杂系统熵的方法,对214个方剂可能存在的药物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关联性分析,依据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挖掘方法,参考方剂总数,对不同参数提取出的数据进行预读,最终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核心用药组合6个。结论:在2014.01.01至2018.12.31期间崔学教教授所收治绝大多数患者以肾阳亏虚、瘀血阻络、湿热下注为主,并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根据应用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发现,温阳活血方为治疗阳痿的主要方剂,并且在新方组合中提取的药物组合则提示还需注意同时兼用健脾化湿、利水通淋之品以助肾阳。第二部分基于NO/cGMP通路探讨蒺藜皂苷改善2型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目的:1.构建2型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rectile Dysfunction,T2DMED)大鼠模型;2.证实2型糖尿病通过介导氧化应激反应损伤内皮功能、促进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纤维化及凋亡导致勃起功能障碍;3.证实蒺藜皂苷能够通过改善T2DMED大鼠阴茎内皮功能上调NO/cGMP通路表达,改善平滑肌纤维化,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勃起功能。方法:1.T2DMED大鼠模型的建立将50只体质量约180~220g(6~7周龄),经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注射(予AP0 100 μ g/kg于大鼠颈后部皮下注射,放入透明实验观察笼,置于阴暗、安静的环境观察30min,记录有无勃起功能:大鼠阴茎勃起的标准为:阴茎膨大,包皮后退,龟头露出充血),确认有勃起功能的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及干预组(44只),两组均饲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SPF级动物实验室,设置实验环境为:光照环境: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温度设置为:18~24℃;噪音控制在60dB以内;相对湿度控制范围为40%~70%;适应性喂养3天后,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及普通饮用水自由进食,并予双蒸水按15ml/Kg剂量灌胃,频率为1次/日;干预组予预先乳化的高糖高脂乳剂灌胃(约含10%胆固醇、35%猪油、2%胆酸钠和40%蔗糖),灌胃剂量为15ml/Kg,频率为1次/日,并补充以普通饲料自由进食及饱和蔗糖水和普通饮用水自由进食;8周后,正常对照组予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30mg/kg),所有干预组大鼠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mg/kg),以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复制T2DM模型。并在第3天及第7天分别用剪尾法测定血糖,并以随机血糖>16.67 mmol/L为成模标准,后每2周测定血糖1次,继续按前方案进食;第16周,测空腹血糖,并再次注射APO,筛选无勃起功能的大鼠,将随机血糖>16.67 mmol/L且无勃起功能的干预组T2DMED大鼠分为4组,共分5组,即:正常对照组(n=6),T2DMED 组(n=6),GSTT 组(n=6),Sildenafil 组(n=6),混合组(GSTT+西地那非)(n=6)。分组后,各组大鼠饮食均改为普通饲料和普通饮水自由进食,并分别予GSTT组蒺藜皂苷溶液(溶于双蒸水)40mg/kg/d灌胃,Sildenafil组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混悬液(研磨成粉后溶于双蒸水)5mmg/kg/d灌胃,混合组予等量蒺藜皂苷(Gross Saponins of Tribulus Terrestris,GSTT)溶液40mg/kg/d+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混悬液5m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及T2DMED组予等量双蒸水灌胃;各组大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4周。2.勃起功能评价4周治疗结束后,予10%水合氯醛按1OOmg/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后,常规固定,备皮,消毒,行腹部及颈部正中切口,分别暴露双侧海绵体神经及颈总动脉;将双极银制电极置于右侧海绵体神经,并将2支与压力换能器相连接的23-G输液针分别插入右侧阴茎根部及右侧颈总动脉(输液管内充满250U/ml肝素生理盐水),并连接压力换能器,以分别记录ICP和MAP(ICP,Intra Cavernous Pressure:海绵体内压;MAP,Mean Arterial Pressure:平均动脉压;二者用于定量评估勃起功能),刺激参数设置为电压5V,频率20HZ,刺激持续时间30s,间隔5min。ICP与MAP的实际压力通过压力换能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Delphis电生理仪记录仪记录ICP值与ICP/MAP值。3.eNOS表达水平检测3.1免疫组化将组织样品固定,石蜡包埋,然后以5 μm厚度切片。脱蜡和再水合后,抗原修复及封闭后,在4℃下与抗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um-derived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一抗体孵育过夜。然后将切片与生物素缀合的二抗在37℃下孵育30分钟,随后在37℃下与抗生物素蛋白-4辣根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孵育30分钟,然后用DAB色原体处理以进行反应,可视化。切片用稀释的苏木精复染,并用中性胶固定。每张切片随机选取五个高倍视野(200X)。使用Image-Pro Plus 6.0 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各组阴茎组织内 eNOS 免疫组化图片。3.2荧光定量PCR取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 eNOS mRN 表达情况。3.3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取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eNOS蛋白表达情况。4.NO及cGMP表达水平测定取出试剂盒,室温放置约30分钟平衡至室温。在取酶标包被板的标准品孔中加入100 μ l标准品,待测样本孔中先加入待测样本20 μl,再加样本稀释液至100 μ l。混匀,在37℃恒温箱孵育20min。洗板:弃去液体,用干,加入洗涤液,甩去洗涤液,甩干,如此重复洗板4次。酶标工作液100 μl分别加到标准孔和样品孔,混匀,37℃恒温箱孵育30min。洗板:同上。100μ l 1XHRP分别加到标准孔和样品孔,混匀,37℃孵育30min。洗板:同上。100 μl 1TM显色液分别加到标准孔和样品孔,混匀,37℃孵育30min。100 μl终止液分别加到标准孔和样品孔,混匀,在15分钟内,用450nm波长测量各孔的吸光值(OD值)。利用标准品的浓度和OD值,计算出直线回归方程,根据样本测量的0D值,计算出所测样品的浓度。5.ROS表达水平测定参照Davidson等的方法,采用DHE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各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表达情况,在200 x光学显微镜下在五个区域中拍摄每个切片的组织。使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使用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发的试剂盒进行组织ROS含量和组织匀浆粗提物蛋白质的测定。ROS含量定义为:反应体系中过氧化氢的浓度在37℃下每分钟每毫克组织蛋白减少1 μ mol作为抗反应氧单位(U/mg)。6.海绵体平滑肌纤维化水平测定采用Masson方法,根据Masson试剂盒说明对阴茎的中间部分进行切片和染色。光镜下观察阴茎海绵体内胶原组织(被染为蓝色或绿色)和平滑肌组织(被染为红色),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海绵体平滑肌/胶原比例。7.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水平测定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方法,通过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阴茎组织的细胞凋亡率(该程序根据试剂盒检测说明书进行)。用分析测量图像软件Image-pro plus 6.0分析每组阴茎组织的TUNEL图片(200X)。从每个样品中随机取出4个样品,用棕色深色染色染色的细胞是凋亡细胞,并且细胞与视野中细胞总数的比率是细胞凋亡率。结果:1.实验进展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对照组状态良好,无意外死亡;干预组表现出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成模后体重无明显变化。实验过程中,干预组有15只未达到成模标准,其中6只未达到2型糖尿病标准,9只未达到勃起功能障碍标准;5只大鼠在高脂高糖乳化剂灌胃干预期间死亡。2.勃起功能评价GSTT组、Sildenafil及混合组大鼠ICP和ICP/MAP值较T2DMED组显着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eNOS表达水平3.1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检测则提示GSTT组及混合组eNOS表达较Sildenafil组和T2DMED组有显着增加(P<0.05),且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3.2荧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检测则提示GSTT组及混合组eNOS mRNA表达较Sildenafil组和T2DMED组有显着增加(P<0.05),且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3.3免疫蛋白印迹法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则提示GSTT组及混合组eNOS mRNA表达较Sildenafil组和T2DMED组有显着增加(P<0.05),且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4.NO表达水平GSTT组及混合组与T2DMED组、Sildenafil组相比,能显着提高NO水平(P<0.05)。5.cGMP表达水平GSTT组和Sildenafil组在提升cGMP水平方面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均显着高于T2DMED组(P<0.05),且混合组明显优于二者(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6.ROS表达水平GSTT组及混合组与T2DMED组、Sildenafil组相比,能显着降低ROS含量(P<0.05)7.阴茎海绵体平滑肌/胶原比例Masson染色提示GSTT组和混合组平滑肌/胶原比例较T2DMED组和Sildenafil组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指数TUNEL染色凋亡率检测则提示GSTT组和混合组凋亡指数较T2DMED组和Sildenafil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基础实验验证经过改进的高脂高糖乳剂灌胃诱导+腹腔注射STZ方法能够成功建立T2DMED模型;2.发现T2DM可通过介导氧化应激反应、海绵体内皮细胞凋亡及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纤维化导致勃起功能障碍;3.证明GSTT具有轻度的调节血糖作用并能够通过降低ROS含量改善大鼠体内氧化应激反应;4.表明GSTT可抑制T2DMED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细胞凋亡改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皮功能,提高eNOS、NO、cGMP的表达,改善勃起功能;5.证实GSTT可改善平滑肌纤维化,提高勃起功能;6.证实GSTT在改善T2DMED大鼠勃起功能方面,与Sildenafil有协同效应。

缑三虎[10](2019)在《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背景: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体内HDL将斑块中细胞内的胆固醇逆向转运回肝脏排出体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HDL主要结构和功能蛋白是ApoA-I,ApoA-I具有很高的脂质亲和力和逆向胆固醇转运能力,但其序列太长,成药性差,所以可开发短序列的ApoA-I模拟肽来模拟全长的ApoA-I。实验目的:以ApoA-I的第10段α-螺旋为母肽,在尽量保留原有序列的基础上,对其亲水面氨基酸替换后,固定亲水面序列,全新设计合成了 17条ApoA-1模拟肽。通过用不同的疏水性氨基酸替换逐渐增强模拟肽的疏水性。探讨17条ApoA-1模拟肽的疏水性与二级结构,胆固醇外流活性以及细胞毒性之间的关系,测定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实验方法:我们用HeliQuest在线软件计算了 17条肽的疏水性,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保留时间,圆二色谱测定其二级结构,DMPC囊泡助溶实验测定其脂质亲和力。用22-NBD胆固醇标记的RAW 264.7细胞测定了 17条肽的促胆固醇外流活性,同时用MTT法测定了 17条肽的细胞毒性,用小鼠血红细胞测定其溶血毒性,筛选出了一个有活性无毒性的疏水性范围,在其中选定一条活性最好的肽P12进行了进一步活性及机制研究。测定了 P12的ABCA1转运体依赖胆固醇外流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用荧光分子C-TPP标记的P12定位了其在细胞作用部位,流式细胞术测定P12对RAW 264.7和THP-1促胆固醇外流作用,尺寸排阻色谱和Western Blot共同研究了 P12重塑α-HDL为Pre-β HDL的作用机制。同时我们对P12在动物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实验结果:P1-P12保留时间随着疏水性理论值增大而变长,P12-P17保留时间随着疏水性理论值增大而变短。P1-P17的空间二级结构、脂质亲和力、胆固醇外流活性和毒性也随疏水性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母肽,P1-P5没有明显的胆固醇外流活性,浓度依赖性以及细胞毒性,P6-P12有比较明显的胆固醇外流活性和浓度依赖性,并且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P13-P17虽有胆固醇外流活性,但到一定浓度胆固醇的外流突然增多。P13-P17有明显的细胞破膜毒性,17条肽低浓度均没有明显的溶血毒性,但P14-P17到一定浓度就有明显的溶血毒性。ABCA1依赖性实验表明P12的胆固醇外流活性有明显的ABCA1转运体依赖性,激光共聚焦实验也定位其作用于细胞膜而未使细胞膜破裂,流式细胞术进一步验证了 P12无论在RAW 264.7还是THP-1中都有很好的促胆固醇外流活性。脂蛋白结合分离实验表明,P12可以与成熟的HDL结合而生成Pre-β HDL,在500μg/mL时转化率可高达38.2%。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的P12(10 mg/kg)可以明显地降低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清TC,TG和LDL(雄鼠降低幅度分别为 17.7%,45.4%,28.3%,雌鼠分别为 11.1%,20.8%,27.1%),也可以轻微地升高血清HDL-C(雄鼠升高幅度为5.2%,雌鼠为8.9%)。低,高剂量的P12(10,20mg/kg)均可大幅度降低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CRP,IL-6,MCP-1,TNF-α。P12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化病变也有明显的改善,对动脉内膜的增厚、动脉的钙化、动脉平滑肌的增殖、弹性纤维紊乱、以及泡沫细胞的堆积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我们设计的17条ApoA-I模拟肽研究显示,当载脂蛋白ApoA-I模拟肽的疏水性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保持稳定的α螺旋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与活性密切相关。这些新型ApoA-I模拟肽可通过ABCA1转运体与HDL结合将动脉斑块中巨噬细胞内多余的胆固醇共同转运出来并运送胆固醇至肝脏,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实验目的:研究红曲和绞股蓝总甙复方制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制剂由红曲和绞股蓝总甙(Hong Qu and Gypenosides,HG)以3.6:1的质量比组成。红曲和绞股蓝均为名贵的中药材,两种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方法:64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8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1mg/kg),红曲治疗组(红曲,72mg/kg),绞股蓝总甙治疗组(绞股蓝总甙,20mg/kg),以及三个HG治疗组(50,100,200mg/kg)。所有的大鼠都自由进食基础饲料,另外,用灌胃高脂乳剂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来造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与模型组相比,比较研究了各给药组的血脂,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因子以及肝脏抗氧化水平的改善情况。分析了各组肝脏和动脉的组织病理的改善情况,并用逆转录酶链式反应测定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效果。实验结果:80天后成功建成了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与模型组相比,HG治疗后的大鼠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加,肝脏和动脉中有关脂质合成和炎症产生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有关脂质氧化代谢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大鼠的生存状况也明显改善。结论:HG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要优于对照药物辛伐他汀组以及红曲,绞股蓝总甙单独用药组,因此,HG或许是一种优良的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制剂。

二、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Wistar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Wistar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与人类膳食
    1.2 淀粉消化与血糖稳态
        1.2.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2.2 淀粉消化与餐后血糖波动
        1.2.3 血糖稳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2.4 淀粉消化性能在2 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1.3 淀粉消化性能的调控手段
        1.3.1 影响淀粉消化性能的内在因素
        1.3.2 延缓淀粉消化的方法
    1.4 基于淀粉分支酶的淀粉生物改性
        1.4.1 淀粉分支酶概述
        1.4.2 淀粉分支酶催化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
        1.4.3 糖苷键重构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Gt-GBE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精细结构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
        2.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2.3.3 DE值的测定
        2.3.4 体积排阻色谱分析
        2.3.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6 异淀粉酶脱支率的测定
        2.3.7 β-淀粉酶水解率的测定
        2.3.8 β-极限糊精的制备
        2.3.9 链长分布的测定
        2.3.10 碘结合能力分析
        2.3.1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的确定
        2.4.2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水解程度分析
        2.4.3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α-1,6 糖苷键比例分析
        2.4.4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分析
        2.4.5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内链结构特征分析
        2.4.6 Gt-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途径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消化特性及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3.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3.3.3 猪胰腺α-淀粉酶催化的水解过程监测与产物结构分析
        3.3.4 Caco-2 细胞模型模拟消化与转运试验
        3.3.5 ICR小鼠餐后血糖的测定
        3.3.6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和肠道激素的测定
        3.3.7 ICR小鼠餐后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外消化性
        3.4.2 胰腺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3.4.3 小肠粘膜葡萄糖释放和转运过程
        3.4.4 ICR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4.5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含量
        3.4.6 ICR小鼠餐后肠道激素释放情况
        3.4.7 ICR小鼠第二餐消化过程和血糖应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对db/db小鼠生命健康的改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与结晶结构分析
        4.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4.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4.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4.3.5 代谢速率和活动行为监测
        4.3.6 尿液收集与生化指标分析
        4.3.7 粪便收集与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8 16S rRNA基因测序
        4.3.9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4.3.10 肝脏与脂肪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4.3.11 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糖苷键重构工艺对淀粉结晶结构的破坏
        4.4.2 SCMD对 C57BL/6J正常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4.4.3 SCMD对 db/db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4.4.4 SCMD对 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4.4.5 SCMD对 db/db小鼠脂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4.4.6 SCMD对 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4.4.7 SCMD对 db/db小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4.4.8 SCMD对 db/db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糊精样品的制备
        5.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5.3.3 ICR小鼠餐后血糖和GLP-1 释放的分析
        5.3.4 db/db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的测定
        5.3.5 db/db小鼠自由采食下随机血糖的测定
        5.3.6 口服糖耐量试验
        5.3.7 胰岛素耐量实验
        5.3.8 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5.3.9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5.3.10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5.3.1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5.3.1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5.3.13 组织总RNA提取与评价
        5.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3.1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麦芽糊精与抗性糊精复配比例的选择及性质分析
        5.4.2 四种糊精在ICR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GLP-1 释放情况
        5.4.3 四种糊精在db/db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回肠GLP-1 释放情况
        5.4.4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摄食行为和食欲的影响
        5.4.5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5.4.6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4.7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缓解db/db小鼠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异常的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6.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6.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6.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6.3.5 丙酮酸耐量实验
        6.3.6 能量代谢速率监测
        6.3.7 血清与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6.3.8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6.3.9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6.3.10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6.3.1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6.3.12 组织总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1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体重的影响
        6.4.2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6.4.3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6.4.4 饮食模式对肝脏酮体生成的影响
        6.4.5 饮食模式对GLP-1 及瘦素释放的影响
        6.4.6 GLP-1 及瘦素释放对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6.4.7 GLP-1 及瘦素释放对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6.4.8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MicroRNA-144-3p在高脂诱导心肌脂毒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高脂诱导心肌脂毒性模型建立及miRNA差异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的制备
        3.2 高脂大鼠miRNA差异表达测定
        3.3 高脂诱导H9c2心肌脂毒性模型的制备
        3.4 高脂诱导H9c2心肌细胞miRNA表达的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MicroRNA-144-3p在高脂诱导的心肌脂毒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高脂诱导H9c2心肌细胞过表达/抑制miRNA-144-3p脂毒性模型建立及相关功能研究
        3.2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过表达/抑制miRNA-144-3p心肌脂毒性模型建立及相关功能研究
        3.3 miRNA-144-3p调控心肌细胞脂毒性相关机制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小RNA调节心肌脂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京尼平苷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1.5 实验仪器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京尼平苷促进葡萄糖刺激下INS-1 细胞的胰岛素分泌
        2.2 京尼平苷促进C57BL/6N小鼠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血糖
        2.3 京尼平苷促进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 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
        2.4 京尼平苷保护高糖高脂处理后原代大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并通过GLP-1 受体起作用
        2.5 京尼平苷与GLP-1 受体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京尼平苷促进INS-1 细胞增殖
        2.2 高糖高脂抑制INS-1 细胞增殖
        2.3 京尼平苷减轻高糖高脂对INS-1 细胞的毒性作用
        2.4 京尼平苷减轻Thapsigargin对 INS-1 细胞的毒性作用
        2.5 高糖高脂诱导INS-1 细胞凋亡
        2.6 京尼平苷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INS-1 细胞凋亡
        2.7 京尼平苷抑制Thapsigargin诱导的INS-1 细胞凋亡
        2.8 京尼平苷通过GLP-1 受体促进INS-1 细胞增殖,抑制凋亡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京尼平苷对db/db鼠的抗糖尿病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小鼠一般状况
        2.2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空腹血糖
        2.3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糖化血红蛋白
        2.4 京尼平苷降低葡萄糖刺激后的血糖水平
        2.5 京尼平苷对db/db鼠的胰岛素水平没有影响
        2.6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的HOMA-IR指数
        2.7 京尼平苷减轻db/db鼠的胰岛素抵抗
        2.8 京尼平苷保护β细胞结构
        2.9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体重
        2.10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体脂
        2.11 京尼平苷对db/db鼠血脂没有影响
        2.12 京尼平苷对db/db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2.13 京尼平苷促进小鼠肠蠕动
        2.14 京尼平苷对db/db鼠肝功、肾功没有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京尼平苷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一种诱导的高蛋白血症无脊椎动物疾病模型及其病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代谢性疾病
        1.1.1 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1.1.2 血液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疾病
        1.1.3 代谢性疾病对免疫的影响
        1.1.4 代谢疾病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1.1.5 代谢组学在代谢性疾病的应用
        1.2 代谢疾病模型
        1.2.1 疾病动物模型
        1.2.2 实验动物替代
        1.3 模式动物家蚕医学实验动物替代研究进展
        1.3.1 家蚕作为实验动物替代的优势和特色
        1.3.2 家蚕药物毒理模型
        1.3.3 家蚕代谢疾病模型
    2 论文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蛋白血症家蚕疾病模型的重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高血浆蛋白浓度家蚕建模方法
        1.3 20-羟基蜕皮酮(20E)拯救实验
        1.4 家蚕变态发育和生命力调查
        1.5 血浆蛋白浓度(PPC)的测定
        1.6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血淋巴代谢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样本准备
        1.3 GC-MS/LC-MS测定
        1.4 色谱-质谱条件
    2 结果
        2.1 建模处理后48H高蛋白血症对家蚕血淋巴代谢影响
        2.2 建模处理后96H高蛋白血症对家蚕血淋巴代谢影响
        2.3 高蛋白血症模型家蚕血淋巴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高蛋白血症模型家蚕血淋巴整体代谢途径变化
        3.2 血浆蛋白浓度升高对家蚕有毒害作用
第四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血液系统先天免疫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家蚕脂肪体和血淋巴的提取
        1.3 家蚕脂肪体/血淋巴总RNA的提取
        1.4 RNA反转录
        1.5 基因表达分析
        1.6 酚氧化酶活测定及黑化调查
        1.7 血细胞吞噬作用实验
        1.8 抗菌活性实验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高PPC影响家蚕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2.2 高PPC影响血淋巴的抗菌活性
        2.3. 抗菌肽(AMPs)的表达受NF-κB信号调控
        2.4 高PPC诱导家蚕血细胞吞噬作用变化
        2.5 高PPC影响家蚕血淋巴的黑化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3.1 高PPC通过NF-κB信号途径调控家蚕先天免疫
        3.2 高PPC抑制家蚕黑化作用
第五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脂肪体重塑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脂肪体解离与重塑的形态观察
        1.3 免疫组织化学
        1.4 基因表达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高蛋白血症阻碍家蚕脂肪体重塑
        2.2 外源性20E对高蛋白血症诱导的脂肪体重塑受阻的影响
        2.3 外源20E对高蛋白血症家蚕脂肪体重塑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脂肪体重塑受抑制
        3.2 内分泌激素拯救有效
    4 结论
第六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生殖调查
        1.3 性腺发育的调查
        1.4 精子发育调查
        1.5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1.6 荧光定量PCR
        1.7 活性氧(ROS)染色
        1.8 HE染色
        1.9 TUNEL染色和MDC染色
    2 结果
        2.1 高蛋白血症影响了家蚕的生殖发育
        2.2 高蛋白血症影响了雌性家蚕卵黄蛋白的合成与转运
        2.3 高蛋白血症诱导家蚕性腺程序性死亡发生增加
    3 讨论
        3.1 高蛋白血症的生殖毒性表现出性别差异
        3.2 高蛋白血症通过影响家蚕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发育
    4 结论
第七章 综合结论
    1 综合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资助项目
附录
致谢

(5)基于肠道菌群稳态和胰岛素抵抗探讨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
        1.1.1 中医病名认识
        1.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3 中医药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
        1.2.1 2型糖尿病概述
        1.2.2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
        1.2.3 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1.3 中西医对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认识
        1.3.1 肠道菌群概述
        1.3.2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1.3.3 肠道菌群紊乱诱发2型糖尿病机制
    1.4 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1.4.1 活血降糖饮组方来源
        1.4.2 活血降糖饮的运用与优化
    1.5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的探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1.1.3 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1.1.4 分组给药
        1.1.5 体重和摄食摄水记录
        1.1.6 空腹血糖(FBG)监测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1.1.7 血液标本和组织标本制备
        1.1.8 生化指标检测
        1.1.9 组织样品病理分析
        1.1.10 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TUNEL)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
        1.1.11 组织样品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1.2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2型糖尿病大鼠实验状态
        1.3.2 体重、摄食和饮水结果
        1.3.3 空腹血糖检测
        1.3.4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1.3.5 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评估结果
        1.3.6 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1.3.7 对肝酶指标(AST、ALT)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1.3.8 对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影响
        1.3.9 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
        1.3.10 对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1.3.11 对血清己糖激酶和NADP-MDH活性的影响
        1.3.12 对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1.3.13 对肝糖原、肌糖原和糖原合酶的影响
        1.3.14 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1.3.15 活血降糖饮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3.16 活血降糖饮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1.3.17 活血降糖饮对T2DM大鼠影响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1.4 讨论
    第二节 活血降糖饮中主要有效成分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同前。
        2.1.2 实验动物与造模方法
        2.1.3 分组给药
        2.1.4 体重、摄食摄水、空腹血糖监测及终末OGTT试验
        2.1.5 标本制备、取材及生化指标检测
        2.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糖尿病大鼠实验状态
        2.3.2 对T2DM大鼠体重、摄食和摄水的影响
        2.3.3 对T2DM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3.4 对T2DM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的影响
        2.3.5 对T2DM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
        2.3.6 对T2DM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3.7 对T2DM大鼠肝酶指标(AST、ALT)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节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动物饲养和实验方案
        3.1.3 大鼠粪便采集
        3.1.4 肠道菌群测序方法与流程
        3.1.5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3.1.6 肠道菌群测试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般资料
        3.2.2 PTU分析结果
        3.3.3 OTU PCA分析结果
        3.3.4 物种注释分析
        3.3.5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3.3.6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3.3.7 样本间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
        3.3.8 肠道菌群对生化指标影响的回归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附录研究(活血降糖饮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1.1 中药质量控制概述
        1.1.1 基原和种质
        1.1.2 中药产地生态
        1.1.3 中药种植及采收加工
    1.2 活血降糖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1.2.1 HPLC法检测不同加工工艺制备的活血降糖饮药液结果
        1.2.2 活血降糖饮提取工艺优化的方法及结果
    1.3 HPLC-MS法同时测定活血降糖冻干粉中22个成分的含量
        1.3.1 仪器与材料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果
    1.4 活血降糖饮初步药效学研究
        1.4.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及给药处理
        1.4.2 统计分析
        1.4.3 方法与结果: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6)基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途径探讨黄连大黄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T2DM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的关系
    2 T2DM与中医胃肠积热的关系
        2.1 胃肠积热是T2DM发病的重要病机
        2.2 胃肠积热是T2DM进展的关键环节
        2.3 “精易浊”是胃肠积热的病理结果亦是致病因素
        2.4 清热逐浊是治疗T2DM的重要法则
        2.5 黄连大黄药对是治疗T2DM胃肠积热的有效药物
    3 中医胃肠积热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的关系
        3.1 病位相关
        3.2 病因相关
        3.3 病理相关
    4 研究意义与假说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1章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代谢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分组方案
        3.2 药品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3.3 实验样本的采集
        3.4 观察指标的测定
        3.5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
        4.2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摄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
        4.3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体重的影响
        4.4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血糖的影响
        4.5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FINS的影响
        4.6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血脂的影响
        4.7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4.8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ET水平的影响
        4.9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5 讨论
    第2章 黄连大黄药对治疗T2DM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3.1 黄连大黄药对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3.2 T2DM已知治疗靶点的获取
        3.3 网络构建
        3.4 网络分析
        4 结果
        4.1 黄连大黄药对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结果
        4.2 T2DM的已知治疗靶点获取结果
        4.3 中药调控网络构建及可视化结果
        4.4 GO分类富集分析
        4.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 讨论
        5.1 黄连大黄药对中关键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
        5.2 核心靶点基因的治疗意义
        5.3 富集通路的相关机制
    第3章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IR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分组方案
        3.2 药品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3.3 实验样本的采集
        3.4 观察指标的测定
        3.5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OGTT、IPITT和 HOMA-IR的影响
        4.2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4.3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
        4.4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4.5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NLRP3 炎性小体的影响
        4.6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5 讨论
    第4章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分组方案
        3.2 药品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3.3 实验样本的采集
        3.4 观察指标的测定
        3.5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血糖和FINS的影响
        4.2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学的影响
        4.3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的影响
        4.4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腺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4.5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腺NLRP3 炎性小体的影响
        4.6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胰腺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5 讨论
    第5章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分组方案
        3.2 药品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3.3 实验样本的采集
        3.4 观察指标的测定
        3.5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测序数据处理结果
        4.2 OUT分析结果
        4.3 物种相对丰度分析结果
        4.4 样本复杂度分析结果
        4.5 多样本比较分析结果
        4.6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4.7 差异菌属与血糖、ET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8 功能注释相对丰度聚类分析
        4.9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回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
        4.10 黄连大黄药对对T2DM大鼠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水飞蓟宾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动物
        2.4 实验设计
        2.5 血液和组织标本的收集
        2.6 生化参数测量
        2.6.1 体重的测量
        2.6.2 空腹血糖测量
        2.6.3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2.6.4 空腹胰岛素测定
        2.6.5 肾功能测定
        2.6.6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测定
        2.7 组织学分析
        2.7.1 肾组织石蜡包埋
        2.7.2 PAS染色
        2.7.3 肾小球系膜扩张评分和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水飞蓟宾对db/db小鼠的代谢参数的影响
        3.1.1 体重
        3.1.2 空腹血糖
        3.1.3 糖化血红蛋白
        3.1.4 空腹胰岛素
        3.2 水飞蓟宾对db/db小鼠肾脏功能损伤的影响
        3.2.1 尿素氮
        3.2.2 肌酐
        3.2.3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3.3 水飞蓟宾对db/db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1 PAS染色结果
        3.3.2 肾小球系膜扩张评分和肾小管损伤评分
    4 讨论
        4.1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4.2 水飞蓟素的特征
        4.3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4.4 水飞蓟素的肾脏保护作用
        4.4.1 水飞蓟素对体重的影响
        4.4.2 水飞蓟素对血糖的影响
        4.4.3 水飞蓟素对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4.4.4 水飞蓟素对肾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水飞蓟宾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材料及试剂
        2.3 动物和处理
        2.4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量
        2.4.1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测量
        2.4.2 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测量
        2.5 肾脏组织中AKT信号通路的检测
        2.5.1 组织蛋白提取
        2.5.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5.3 Western Blot操作流程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水飞蓟宾对db/db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3.1.1 水飞蓟宾对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1.2 水飞蓟宾对肾脏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2 水飞蓟宾对db/db小鼠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3.2.1 水飞蓟宾对AKT蛋白的影响
        3.2.2 水飞蓟宾对GSK-3β蛋白的影响
        3.2.3 水飞蓟宾对Bax和裂解Caspase-3 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4.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4.2 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
        4.3 水飞蓟素的肾脏保护机制——抗氧化应激
        4.3.1 糖尿病肾病与氧化应激
        4.3.2 水飞蓟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4.4 水飞蓟素的肾脏保护机制——抗细胞凋亡
        4.4.1 糖尿病肾病与细胞凋亡
        4.4.2 糖尿病肾病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
        4.4.3 AKT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
        4.4.4 水飞蓟素对肾组织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4.5 水飞蓟素肾脏保护作用的其他机制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水飞蓟素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研究方法
        2.3 人体指标测量
        2.4 生化参数指标测定
        2.5 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特征比较
        3.2 人体测量指标比较
        3.3 生化参数指标比较
        3.4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
        4.2 水飞蓟素的作用及安全性
        4.3 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4.4 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4.5 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作用探讨
        4.5.1 水飞蓟素与高血糖
        4.5.2 水飞蓟素与高血压
        4.5.3 水飞蓟素与肥胖
        4.5.4 水飞蓟素与脂质代谢
        4.5.5 水飞蓟素与氧化应激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水飞蓟素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参考文献

(8)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中药土鳖虫研究进展
        1.1.1 土鳖虫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
        1.1.2 土鳖虫药理作用
        1.1.3 土鳖虫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1.2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研究
        1.2.1 正常兔脂类代谢特点
        1.2.2 胆固醇模型兔相关研究
    1.3 内参基因研究
        1.3.1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影响因素
        1.3.2 不存在通用内参基因
        1.3.3 评估内参基因算法
    1.4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
        1.4.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4.2 肝X受体
        1.4.3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1.4.4 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
        1.4.5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1.4.6 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
        1.4.7 胆固醇7α-羟化酶A1
    1.5 中药与肝损伤
    1.6 实验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2 土鳖虫粉和饲料
        2.1.3 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流程
        2.2.2 建立模型和收集样品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4 Western blot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数据分析
        2.3.2 内参基因评估算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建立
        3.1.1 一般表征观察
        3.1.2 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
        3.1.3 土鳖虫抗胆固醇模型
    3.2 土鳖虫抗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评估
        3.2.1 内参基因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3.2.2 九个内参基因在4种组织中稳定性排序
        3.2.3 四种组织中最佳内参基因数量
        3.2.4 四种组织中9个内参基因综合评估
    3.3 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在肝脏中表达
        3.3.1 验证肝脏中最稳定内参基因
        3.3.2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达
        3.3.3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翻译水平表达
    3.4 肝功影响
4 讨论
    4.1 哈白兔适合高胆固醇血症研究
    4.2 内参基因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4.2.1 内参基因具有组织、条件特异性
        4.2.2 不同算法结果存在差异
    4.3 土鳖虫多靶点抗胆固醇效应
        4.3.1 最适内参基因验证
        4.3.2 LDLR表达
        4.3.3 LYRα表达
        4.3.4 ABCA1表达
        4.3.5 SREBP-2表达
        4.3.6 HAMGCR表达
        4.3.7 FXRα表达
        4.3.8 CYP7A1表达
        4.3.9 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结果存在异同
        4.3.10 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
    4.4 药物性肝损伤
    4.5 问题和展望
        4.5.1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
        4.5.2 内参基因
        4.5.3 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
        4.5.4 关于肝损伤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探讨蒺藜皂苷改善2型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机制及崔学教治疗阳痿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糖尿病型阳痿浅析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经验
        三、小结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致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机理研究进展
        一、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二、2型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模型的机理研究进展
第二章 崔学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型阳痿的方药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管理与统计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三章 基于NO/cGMP通路探讨蒺藜皂苷对T2DMED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主要实验器材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试剂的配置
        四、实验动物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勃起功能评价
        三、标本的处理、包埋及切片
        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NOS表达水平
        五、荧光定量PCR测定eNOS mRNA表达水平
        六、Western blot检测eNOS蛋白表达
        七、ELISA法测定NO、cGMP表达水平
        八、免疫荧光染色测定ROS表达水平
        九、Masson染色
        十、TUNEL染色凋亡率检测
        十一、统计学处理
        十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数据统计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四、实验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Abstract 1
摘要 2
Abstract 2
论文一: 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第一章 绪论
        1.1 动脉粥样硬化
        1.1.1 目前治疗As的方法
        1.1.2 发展中的新型抗As策略
        1.2 基于RCT理论的抗As策略
        1.2.1 RCT理论
        1.2.2 载脂蛋白ApoA-I的结构和功能
        1.2.3 ApoA-I模拟肽研究进展
        1.3 ApoA-I模拟肽抗As的作用机制
        1.4 影响ApoA-I模拟肽活性的因素
        1.4.1 疏水性
        1.4.2 电荷
        1.4.3 α螺旋
        1.4.4 细胞膜转运体ABCA1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展望
    第二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设计与合成
        2.1 ApoA-I模拟肽的设计思路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溶剂预处理
        2.2.3 一系列疏水性变化的ApoA-I模拟肽的合成
        2.2.4 茚检试剂和切割剂的配制以及肽的萃取
        2.2.5 肽的制备,质谱鉴定,纯度分析
        2.2.6 肽的圆二色谱测定
        2.2.7 ApoA-I模拟肽的疏水性测定
        2.2.8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ApoA-I模拟肽的圆二色谱测定结果
        2.3.2 ApoA-I模拟肽纯度及疏水性
        2.4 讨论
    第三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3.1 本章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荧光肽C-TPP-P12的合成
        3.2.3 细胞的培养
        3.2.4 DMPC囊泡助溶实验
        3.2.5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胆固醇外流活性筛选实验
        3.2.6 MTT法测定新型ApoA-I模拟肽细胞毒性
        3.2.7 新型ApoA-I模拟肽的小鼠红细胞溶血毒性
        3.2.8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ABCA1转运体依赖胆固醇外流活性测定
        3.2.9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细胞膜定位
        3.2.10 流式细胞术测定P12诱导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3.2.11 尺寸排阻色谱测定P12与血浆HDL的结合,以及对胆固醇的转移
        3.2.12 Western Blot测定P12对血浆HDL的β型HDL的转化率
        3.2.1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荧光探针C-TPP-P12的性质
        3.3.2 新型ApoA-I模拟肽的DMPC囊泡分散实验结果
        3.3.3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胆固醇外流活性筛选结果
        3.3.4 新型ApoA-I模拟肽的细胞毒性结果
        3.3.5 新型ApoA-I模拟肽的溶血毒性结果
        3.3.6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ABCA1依赖性胆固醇外流活性
        3.3.7 用激光共聚焦和荧光探针C-TPP-P12定位P12的细胞膜作用位点
        3.3.8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12在不同细胞中的胆固醇外流率
        3.3.9 P12与血浆HDL结合转化Preβ-HDL的作用机制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动物体内抗As活性研究
        4.1 本章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用到的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小鼠的饲养分组及造模和给药情况
        4.2.3 小鼠血清和组织样品的制备
        4.2.4 血清浊度的测定
        4.2.5 脏器质量指数的测定
        4.2.6 血清脂质的测定
        4.2.7 血糖和血钙的测定
        4.2.8 血清炎症因子的测定
        4.2.9 病理切片的制作与病理检查
        4.2.10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肝脏和心脏质量指数统计结果
        4.3.2 血清浊度和血脂测定结果
        4.3.3 血钙和血糖的测定结果
        4.3.4 血清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4.3.5 P12对As小鼠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4.4 讨论
    论文一 小结
    论文一 参考文献
论文二: 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动脉粥样硬化
        1.2 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1.3 关于红曲和绞股蓝调血脂作用
        1.4 中医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HG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2.1 实验内容综述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HG的组方
        2.2.3 质量控制标准
        2.2.4 动物实验
        2.2.5 血清和组织样品的制备
        2.2.6 血脂的测定
        2.2.7 血清氧化应激和部分炎症因子测定
        2.2.8 肝脏组织抗氧化能力测定
        2.2.9 脏器质量指数测定
        2.2.10 肝脏和动脉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2.2.11 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测定mRNA
        2.3 研究结果
        2.3.1 HG对大鼠血脂调节作用
        2.3.2 HG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2.3.3 脏器质量指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2.3.4 肝脏和动脉中的基因表达
        2.4 讨论
        2.4.1 As模型的建立
        2.4.2 HG调血脂的机理探讨
        2.4.3 HG对抗氧化应激的机理探讨
        2.4.4 HG对抗动脉炎症反应的机理探讨
        2.4.5 HG在AS大鼠组织病理学方面的改善作用
        2.5 结论
    论文二 小结
    论文二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Wistar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D]. 孔昊存. 江南大学, 2021
  • [2]MicroRNA-144-3p在高脂诱导心肌脂毒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慧敏.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京尼平苷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D]. 白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4]一种诱导的高蛋白血症无脊椎动物疾病模型及其病理影响研究[D]. 王永峰. 苏州大学, 2020
  • [5]基于肠道菌群稳态和胰岛素抵抗探讨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D]. 李茂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途径探讨黄连大黄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水飞蓟素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8]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9]探讨蒺藜皂苷改善2型糖尿病型勃起功能障碍机制及崔学教治疗阳痿经验总结[D]. 张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缑三虎.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对雄性 Wistar 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