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拥有自己的“窗户”

中国将拥有自己的“窗户”

一、中国将拥有自己的“ Windows”(论文文献综述)

韩德睿[1](2021)在《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文中提出借鉴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基本观点,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国际制度中制度性权力的渐进性,即制度性权力的转换。具体来说,特定国家会通过一种合法的、渐进的、成本低且效果显着的方式,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最终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的权力观念;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过程,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多种后果。本文意在阐明,在承认存在激进变迁或重大转折的同时,国际制度和制度性权力具有普遍的渐进性特点;用渐进性的视角去理解国际关系是重要的,不应为变化而变化,而是要关注变化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才能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真正变化做好准备。基于这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国际关系中的制度性权力,以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几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一道,并称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三种理论都有着对制度独特的见解。而历史制度主义是三大理论中关注时间和过程最多的,这与本文的主导思想完全吻合。其次,在全面介绍制度性权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权力的内涵进行进了一步的延伸。制度性的权力的定义是,一种国家持有的,基于已有国际制度,合法且具有渐变性的间接权力。制度性权力具有五种性质,分别是非排他性,相对非公平性,合法性,间接性以及渐变性。最后,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制度备受各国重视的今天,对寓于其中的权力进行渐进性的转换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且具有合法性的战略行为。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制度性权力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为什么许多国际制度虽然经常出现剧烈的小范围颤动,但总体上它们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或者说,为什么制度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国际制度难以更迭的原因有四个,包括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国际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包括替代,堆叠和漂移。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理论试图解释文章的前提假设之一即国际制度确实在发生着变化,但并不是在剧烈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特定事件的刺激,并在刺激之后继续维持一种稳定的路径依赖状态。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为什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而不是重塑。其原因包括转换的隐蔽性,低成本性以及合法性的增持。总之,虽然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来分析国内制度,但是历史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之间是存在互嵌性的。第三章展现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从原始权力的持有到新权力的再持有的理念。在国际制度设立或者准备设立之前,原始的制度性权力就已经开始积累。在国际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制度性权力首先会分配给参与制度的各个国家。随着制度内各个国家博弈的展开以及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度性权力会变得集中,渐渐的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集团把持。在持有了制度性权力之后,国家开始运用制度性权力。这些运用包括了制度霸权、制度约束和制度竞争等行为。而运用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就是检验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国家会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权力的有效性和权力的成本收益,以决定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国家对制度性权力的检验,国家将会更新制度性权力,这种行为包括制度退出或威胁退出,以及在制度框架内重新谈判等等。在更新之后,如果国家获得了新的制度性权力,国家会继续以一种合法和低成本的方式对国际制度甚至国际体系施加影响。如果国家的更新行为失败,则会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后果,甚至会使国家后悔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第四章讨论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除了权力的后果以外,引入两种概念来解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制度性后果,包括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一个人或组织做出每一项行为之前,例如改革等等都会有一个期待的理想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最终实现,那么预期后果就形成了。非预期后果就会比预期后果更加复杂一些了。非预期后果指的是没有预期或预见的人或组织的有目的行动结果。从制度以外的视角,将制度性后果假设分为四种,非预期制度成熟,预期制度成熟,非预期制度崩溃,预期制度崩溃。第五章作为案例分析的章节选取尼克松冲击作为第二个案例,它是指由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71年为了应对美国国内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和其他国家对美元的操纵,实行的工资和物价冻结,进口附加费以及单方面取消直接国际美国美元兑换黄金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到1973年,以自由浮动的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现行制度实际上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虽然又一次令美国背上了单边主义的骂名,但是他拯救了美元,维护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这一重要的制度性权力。这一案例良好的诠释了制度性权力几乎每一个性质。

吴桐[2](2021)在《外部选择、权力制约与国际组织中的非正式治理 ——基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国可通过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两种途径向国际组织施加影响。正式规则通常是大国与小国妥协的产物,赋予小国超出其国家实力和贡献的治理权力,因而无法满足大国的治理需求。非正式治理弥补了正式治理的不足,赋予大国超越正式规则的非正式影响力。大国的外部选择是非正式治理的前提条件,包括退出、单独行动和减少投资三种形式。同时,其他国家的外部选择优势和国际组织较弱的治理能力对大国非正式治理形成制约效果。两种权力制约因素产生三种制约组合,分别是弱制约、中等制约和强制约。三种制约组合与大国的外部选择可得性产生六种非正式治理情形:极为不利,非常不利,较为不利,相对不利,较为有利,极为有利等,不同情形下非正式治理的可行性和成功前景不同。通过考察美国在国际能源署,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三个案例,本文讨论以上六种非正式治理情形,探讨大国在不同情形下的治理行为和逻辑。

贺孝康[3](2021)在《霸权兴衰与战略选择: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行动逻辑》文中提出在什么条件下,霸权国倾向于对崛起国使用武力或保持和平?除了战争与和平,霸权国对崛起国还有哪些可用的战略工具?既有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尽管汗牛充栋,但却莫衷一是。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这些存在于学术研究里的问题逐渐浮现于现实政治中。既有研究并不能合理解答上述问题。对于霸权国是否会对崛起国动武的问题,现实主义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现实主义视野下,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被描述为“修昔底德陷阱”;力量的不均衡增长导致的权力转移是战争不可避免的根源;预防性战争则是霸权国消除挑战的最佳选择。然而,这种理论推论却很少得到历史证据支持。除传统的斯巴达对雅典的战争、西班牙对英战略符合预防性战争的预测外,英国对法国、俄国、德国、美国四个主要崛起国的战略中都没有使用预防性战争;美国对苏联、西欧、日本等国的战略行动也从未实际执行过大规模战争。遭遇预测与现实相矛盾的例子还有霸权和平论。实际上,霸权国的权力优势并不能保证其必然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行事。英国凭借权力优势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美国借助在冷战后初期的权力优势试图同化中国。因此,既有研究尽管能够提供部分的解释,但仍然无法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实力相对变动提出影响霸权国对崛起国战略的三个结构性条件和三个中间变量,并将具体的战略工具分为四种类型。霸权优势、霸权挑战和霸权衰落是三个结构性条件。结构性条件塑造了霸权国的战略环境和目标以及战略选项的范围。在霸权优势条件下,霸权国拥有理想的战略环境,其目标是长期维持既有权力地位,有相当大的战略自由。在霸权挑战条件下,霸权国受到结构性压力,其目标是消除挑战,战争可能会成为霸权国的选择。在霸权衰落条件下,霸权国行动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目标是争取时间以恢复实力,因而往往采取绥靖政策。三个中间变量为霸权国的战略认知、既定关系和第三方因素。中间变量对霸权国的战略选择也有不同的影响。霸权国的战略工具有四种:战争、削弱、同化、绥靖。在结构性条件和中间变量的综合作用下,霸权国最终确定对挑战国的战略。本研究还根据战略类型进行案例研究:西班牙对英国的预防性战争(1585-1598);美国对苏联的削弱战略(1982-1991);美国对华同化战略(1996-2016);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1933-1939)。本研究发现,战争很少被实际使用。面对崛起国的挑战,霸权国最常使用削弱战略。衰落的霸权倾向于缓和与崛起国的关系。2015年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有所恢复。在霸权再起背景下的特朗普政府看来,美国以前对中国的让步和妥协变得难以容忍。美国政府重新获得权力优势和对中国修正主义意图的判定促使特朗普将对华战略推向削弱。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对华削弱战略既拥有有利因素,也面临很大的制约。中国与美国和世界发展的密切联系给予了美国削弱中国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发展越依赖世界,美国的削弱战略就越容易实施。但同样依赖中国和世界的美国也会从对华削弱中丧失部分收益。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对中国的削弱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选择。

陈静[4](2021)在《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飞快地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开发人员研发的电脑应用软件也渐渐的成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因此将Internet、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引入到煤矿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有助于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促进矿区的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水资源压力,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建设绿色智慧矿山。本文选择以安家岭、安太堡露井联采矿区为研究对象,以矿井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为研究背景,以满足矿井水高效利用和多用户跨平台操作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的了解,利用云存储、B/S以及ASP.NET这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为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选取环境、经济、技术、资源以及社会五个维度的19个指标建立基于生命周期可持续理论的水资源动态评价模型。对系统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选择了基于云服务技术的B/S三层结构体系,且进一步确定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有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动态评价管理模块、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联合。同时,通过对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得到实体联系E-R图,据此设计了数据库。最后,系统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和SQL SERVER 2014的作为开发平台,完成了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代码以及展示了部分功能界面。该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测试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整体达到了系统的初期目标,有效的推动了矿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王智[5](2021)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综合测试需求,功率波形分析仪应运而生,该仪器整合了示波器和功率分析仪的功能,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研究一款这样的综合测试仪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功率波形分析仪为研究背景,该仪器整体基于采集板卡+FPGA+工控机的硬件方案,拥有4个功率单元,同时支持示波模式和功率模式。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是决定功率波形分析仪使用体验和性能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两部分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总体软件架构设计。为解除业务耦合,提升系统可扩展性,使用分层+模块化的总体软件设计;为提升系统的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结合任务执行特点构建分工明确的多线程架构,从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2、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在界面方面,对导航窗口按键消息处理和窗口复用技术进行研究;在通用组件方面,通过设计和实现分页列表控件和编辑框软键盘,改善使用体验;另外,基于键值和消息处理模块实现一种通用的人机交互模型,以提升系统扩展性。3、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基于B/S架构实现远程人机交互功能,完成通信模块、服务端、前端网页和权限校验模块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控制功率波形分析仪,扩展了功率波形分析仪的人机交互方式。4、数据处理研究。本文对传统功率参数运算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种功率参数自定义运算方案,将功率参数运算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使得功率参数按需运算成功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中实现,不仅提高了功率参数的运算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另外,针对部分时基档位波形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比和分析各种插值算法,最终选用分段三次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和分段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应用,使得波形显示效果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基于控制模块和历史数据缓存队列实现了一种历史波形循环缓存方案,使得历史波形数据可以在内存空间中循环有序缓存,从而方便用户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历史波形。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功率波形分析仪平台上进行了总体软件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功率波形分析仪的各项功能均正常,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梁冠华[6](2021)在《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文中认为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行为体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国家身份的相关热度正日渐升温。此外,国家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研究日益呈现出注重交叉与应用研究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以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热情。尤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势,对国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其研究亦愈发呈现出增长之势。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了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对身份进行整体述评以及对其建构过程的分析。具体可细分为功能类、策略类和关系类。所用理论视角主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框架内展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有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思路受限,惯用一种理论阐释问题而较少涉及跨学科性的交叉研究;也有研究方式尚待破执,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适当运用各种语料库处理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针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国家话语范畴内的国家领导人话语,具体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话语为研究对象,一则尝试结合语料库研究方式解析语篇所构建的中国多重国家身份;二则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拓展思维域度,以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辞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辅以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筑了国家身份建构及其话语修辞策略的语篇分析范式。国家话语的国家身份相关研究视角广阔,论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的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的动机理论和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语篇具体构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四种国家身份。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根本动机一方面在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安全和主权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另一方面亦兼具世界情怀,着力兼顾全球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直接动机是使国际社会各方在达成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以行动共同体为驱动力,切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微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戏剧主义修辞的同一理论和抽象理论,详细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在结构安排上,论文顺次从内容同一、形式同一和辞格同一这三个层面探究国家身份建构的内部话语机制,即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容同一策略分别包含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三种实现路径。相应地,与内容同一相辅相成的形式同一策略则从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此外,在辞格同一策略内,我们发现了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三大主体隐喻辞格,即建筑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身份的建构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而是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内在结构可视为身份的“自我”构建,相应地,外在结构即为身份的“他者”构建。因此,论文虽以西方修辞学为基石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内在自建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机制,但并未忽略外在的他建效果。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论文所探讨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身份的自建效果已经得到了他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理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理论上,将西方修辞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颖分析模式,有利于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学术资源;(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以一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单一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话语研究过于主观的诘难,为政治话语的阐释增加具体的实证支撑,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在研究视角上,将研究的焦点从传统侧重对受众的单向劝说转为开展与受众的双向认同。在语篇的分析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演讲者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是如何合理调度相关的修辞资源来实现国家身份的有效建构;(4)在研究价值上,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突破性地选用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使本项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增强内部的民族凝聚力,又有助于增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建构。

王运金[7](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叶,基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启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进入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放开跨境资本的流动限制。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全球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技术的革新、监管体系的升级、国际资本的流入等众多优势,更好地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刺激了其国内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放松金融抑制,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的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众多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扩大了“热钱”的迅速涌入与迅速撤离、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其他国家经济危机的传染效应等的影响,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降低其抵御负面外部冲击的能力,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虽然金融开放是未来的全球各国都要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但历史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一直都是“好事”,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完全开放资本流动意味着“任人宰割”。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事件带来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危害,提醒了世界各国政府要谨慎对待资本开放。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激进式”的资本开放在强大的负面外部冲击下带来经济增速下滑,金融系统瘫痪,政府失去信任,政策无法实施,失业率上升,甚至国内局势动荡等问题。印度等国“渐进式”资本开放也容易错过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吸纳国际资金发展经济、实现金融发展等契机,降低金融发展活力,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根据本国的国内经济、政治、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何时启动金融开放,如何加快金融改革,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缓解金融冲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一个急于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富强的问题。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作用相比,本文更为关注资本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本篇文章从发展与稳定两个维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的影响。(1)以研究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以往的国际金融发展状况,寻找问题,并提出论点,即资本账户开放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原本金融系统的稳定。为此本文整理了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确定了目标与论证步骤。(2)本文从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着手,分析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对立关系,金融自由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并梳理了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其中,本文还考虑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的两个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金融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绩效条件。本文还对金融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业开放)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着重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也整理了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其中还包括金融发展的测度、金融深度的测度、金融安全的测度、金融稳定的测度。(3)本文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2018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更是向世界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意愿,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优、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虽尚未完成,但有张有弛,总体上较为稳健。(4)本文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其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事件分析法将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衡量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深度与宽度的影响。(5)本文还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全球主要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然后分别从证券市场稳定与外汇市场稳定的角度,以构建证券市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为主要方法,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子市场稳定的影响。(6)本文针对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即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表现为事前的方案设计与模拟评估,事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事后的政策调整。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宏观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与投资。(2)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本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强有力的利好预期,有利于金融发展与企业增长。(3)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对金融不稳定性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4)为了进一步考量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在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上呈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大了股票市场的压力,降低了防御风险的能力。(5)同样的,实证结果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并没有产生较为显着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体制尚未发展完善的国家来说,资本账户开放容易激活金融发展过程中诸多不稳定性因素,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技术风险等将更加难以监控与管理。只有在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制度、法律、民众素质、政府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才能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发展与稳定并重,只有规划出科学的金融开放方案,才能监控好潜在风险,实现金融的稳步发展。

李途[8](2019)在《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中国因实力崛起导致南海政策逐渐向“强势”转变的声音。他们认为,实力的提升鼓励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升级政策,美国介入的压力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合作政策。但是,这一分析路径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彼时中国的领土争端政策(包括南海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强硬,反而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另外,中国也没有利用小布什政府忙于中东反恐之际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而是相继加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反倒是在奥巴马政府以“航行自由”为名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况下,中国不仅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维权措施,而且主动采取行动加强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借助于领土争端研究中关于实力和国际环境压力的分析,本文提出,相较于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扩张”论,主权声索能力和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首先,主权声索能力的提升既可能鼓励争端国采取武力升级政策,因为它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在可承受的代价范围内使用武力实现其领土目标,也可能让争端国对争端未来的解决持有更为乐观的评估,反而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因此,意图的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安全困境和“预防性动机”的心理作用下,主权声索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争端国主动采取武力升级政策,以争取在当前实力对比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下率先实现领土目标。其次,国际环境压力往往会促使一国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但是,争端国通常不会在具有重要军事和战略价值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让步,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也不应以损害争端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当领土争端本身还涉及较高程度的战略竞争性议题时,即使面临着国际环境压力,争端当事国也很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争端,展示本国行动的决心,防止主权和安全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具体在南海问题上:第一,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2013年以来的南沙岛礁建设。第二,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高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第三,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拖延政策。例如:20世纪80年初在南沙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第四,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政策。例如:与越南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低调处理“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主权声索能力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局势的演变。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南海争端发展的始终,造就了今天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以上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远非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论断可以概括。尽管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总体“强势”的维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防止争端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大局,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如何在海上维权和地区维稳之间实现平衡始终是中国南海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采取了积极作为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论如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发展,南海问题已经从地区国家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发展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大国战略竞争的实质是实力和影响力之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中国,不仅取决于其介入的程度和意愿,也取决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的能力。为此,需要区分南海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二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战略竞争。在构建必要的海上军事威慑、推动中美海上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为南海问题降温带来的有利契机,主动塑造南海合作性议题,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走出被美国设置的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史珞琦[9](2019)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习近平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法国巴黎释意学派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和玛丽亚娜·勒代雷的“释意理论”,将“释意理论”中“话语阐释”、“脱离语言外壳”,以及“重新表达”三个阶段的核心思想与权威语料——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相结合,旨在通过分析模拟交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总结出实用性较强的翻译策略。笔者对间接平行文本《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练习文本《习近平2017年在联合国总部日内瓦发表演讲》、直接平行文本《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演讲》进行了口译练习,旨在为本次模拟交传实践夯实术语基础,做足译前准备。在平行文本练习后,笔者结合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通过笔者译文与官方译文的对照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及官方译文的优点与自身翻译的不足。本文分为四个章节,重点着墨于第三章,即翻译策略的运用和译文的对比分析,结合理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译文提出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对第二章交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加以解决。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尝试将释意理论三大阶段侧重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梳理整合;例如,在“话语阐释阶段”侧重使用“意群重组”翻译策略,而“意译脱离”翻译策略更适用于“脱离语言外壳阶段”。笔者希望从素养能力层面,实践结合理论层面,以及翻译策略使用层面,找出能力欠缺之处,同时以释意理论为支撑,提炼出更加适合中等水平译员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经验。

张翰[10](2018)在《《仲裁之后》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国际环境愈发复杂多样。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趋广泛,国内民众对国际时政信息的需求更是空前高涨。这就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其中,时政类文本的翻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帮助民众了解世界的窗口。翻译文本是关于国际时政类的文本,选自In the Wake of Arbitration,笔者截取了两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翻译形式为英译汉,全文围绕南海仲裁案后各国的态度及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展开讨论。本翻译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笔者主要介绍了任务来源、意义以及翻译报告的结构。第二章则介绍了译者的翻译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及对原文文本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第三章是案例分析。笔者运用大量例子分别对词汇翻译和句法翻译进行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译文能够通顺流畅,具备可读性,因此翻译时主要遵循“通顺流畅”的原则。在词汇翻译上,如人名、地名及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译者遵循新华社的翻译原则,即“名从主人,约定俗成”;而在长句子的翻译上,译者遵循“即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表达”的原则,对不同句子结构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这样做无非是希望译文达到“通顺流畅”的原则,使整个译文更具可读性。最后一章是对整个报告的总结。笔者归纳了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所采取翻译方法,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笔者希望通过本次实践,一方面提高自身翻译技能,更好地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另一方面,笔者希望本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学者研究此类文本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国将拥有自己的“ Window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将拥有自己的“ Windows”(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制度性权力
        (二)历史制度主义
        (三)国际制度中的权力现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方法
        (三)历史分析方法
    第五节 文章结构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厘定和观念路径提出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概念和比较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定义和性质
        (一)制度性权力的定义
        (二)制度性权力的五种性质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中的转换:概念和运用
    第四节 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一种观念路径
        (一)权力本体内存在着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
        (二)权力依赖甚至依附于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三)权力的延续比寻找新的权力优势更重要
第二章 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国际制度
    第一节 国际制度因何难以更迭
        (一)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
        (二)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
    第二节 渐进式的国际制度变迁
        (一)国际制度的替代
        (二)国际制度的堆叠
        (三)国际制度的漂移
        (四)国际制度中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
    第三节 国家因何转换而非重塑制度性权力
        (一)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隐蔽性
        (二)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低成本性
        (三)制度性权力转换可以增持合法性
第三章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积累和持有
        (一)制度性权力的非排他性积累
        (二)制度性权力的非公平性持有
    第二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运用
        (一)国际授权:在制度内运用权力
        (二)制度霸权和制度现实主义:在制度外运用权力
        (三)制度性权力运用后的防御性调整
    第三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更新
        (一)议价和谈判策略
        (二)重新谈判策略
        (三)制度退出策略
        (四)威胁性制度退出策略
        (五)重新加入制度策略
第四章 转换之后: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假设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再持有或丧失
    第二节 非预期制度成熟和非预期制度崩溃
    第三节 预期制度成熟和预期制度崩溃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建立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危机
    第四节 “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转换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第一节 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弱势形象与复合型强势地位:制度性权力转换和中国崛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2)外部选择、权力制约与国际组织中的非正式治理 ——基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分析框架和案例选取
第一章 正式治理与非正式治理
    第一节 正式治理
    第二节 非正式治理
第二章 理论框架:外部选择与权力制约
    第一节 外部选择
    第二节 权力制约
        一、其他国家的外部选择
        二、国际组织的治理能力
    第三节 分析性预期
第三章 案例分析:美国在国际能源署的非正式治理
    第一节 美国的外部选择
    第二节 权力制约
        一、其他国家的外部选择
        二、国际能源署的治理能力
    第三节 非正式治理结果
        一、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二、1990-1991 年海湾战争
        三、2005 年卡捷琳娜和丽塔飓风
        四、2011 年利比亚危机
    案例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的非正式治理
    第一节 日本的外部选择
    第二节 权力制约
        一、美国的外部选择
        二、亚开行的治理能力
    第三节 非正式治理结果
    第四节 亚开行与政治目标
        一、日本的外部选择
        二、权力制约
        三、非正式治理结果
    案例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非正式治理
    第一节 中国的外部选择
    第二节 权力制约
        一、其他国家的外部选择
        二、亚投行的治理能力
    第三节 非正式治理情况
        一、联合融资
        二、与一带一路的高度不匹配性
    第四节 2018 年下半年开始的转变
        一、中等制约:治理能力提升
        二、弱制约:其他国家失去外部选择
    案例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3)霸权兴衰与战略选择: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行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史中的霸权战略
    二、研究问题:霸权战略的迷思
    三、注定一战?霸权战略的既有研究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霸权战略及其解释逻辑
    第一节 霸权国与崛起国:定义、测量与经验证据
    第二节 霸权战略:结构条件、中间变量与战略工具
    第三节 案例选择与设计
第二章 战争:西班牙对英国的战略(1585-1598)
    第一节 战争之前:西班牙霸权及其挑战
    第二节 选择战争:西班牙的“英国大业”
    第三节 第三方力量制约:再也无法实施的入侵
第三章 削弱:美国对苏联的战略(1983-1991)
    第一节 占优的霸权:美国在1970-80 年代
    第二节 削弱苏联:“里根主义”的出台与实施
    第三节 美国对苏削弱战略的启示
第四章 “同化”:美国对中国的战略(1996-2016)
    第一节 霸权优势:美国的“单极时刻”
    第二节 美国对华同化战略
    第三节 美国对华同化战略的延续与失败
第五章 绥靖:英国对德国的战略(1932-1939)
    第一节 霸权衰落:英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
    第二节 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战略
    第三节 有比绥靖更好(合理)的战略吗?
第六章 霸权战略的历史比较与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战略转变
    第一节 霸权战略的历史比较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战略转变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中国理念与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4)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服务应用研究现状
        1.2.2 煤矿信息平台发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1.1 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2.1.2 水资源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2.2 软件开发技术
        2.2.1 B/S技术
        2.2.2 C#语言
        2.2.3 ASP.NET技术
        2.2.4 云存储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3.1 系统所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水文气象
        3.1.3 区域地质条件
        3.1.4 企业概况
        3.1.5 水资源利用情况
    3.2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3.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3.2.3 安全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功能需求
        3.3.2 系统非功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目标
    4.2 系统整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
        4.2.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3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4.3.1 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
        4.3.2 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
        4.3.3 动态评价管理模块
        4.3.4 系统管理模块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需求
        4.4.2 数据E-R图
        4.4.3 数据表的设计
    4.5 开发及运行环境
        4.5.1 硬件环境
        4.5.2 软件环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5.2 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5.2.1 用水单位信息
        5.2.2 供水单位信息
    5.3 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5.3.1 用水分析
        5.3.2 供水分析
        5.3.3 水质分析
    5.4 动态评价管理模块实现
        5.4.1 资源消耗综合评价
        5.4.2 经济性综合评价
        5.4.3 技术性能综合评价
        5.4.4 社会影响评价
        5.4.5 环境影响评价
        5.4.6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5.5 用户信息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登录测试
    6.2 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软件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功率波形分析仪总体方案设计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3 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3.1 本地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3.2 远程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4 数据处理总体方案设计
    2.5 多线程架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3.1 导航窗口软件设计及实现
        3.1.1 概述
        3.1.2 按键消息处理
        3.1.3 窗口复用
    3.2 通用组件软件设计及实现
        3.2.1 分页列表控件
        3.2.2 编辑框软键盘
    3.3 消息处理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3.3.1 需求分析
        3.3.2 软件设计及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4.1.1 方案分析
        4.1.2 传输层连接
        4.1.3 握手
        4.1.4 数据交互
    4.2 服务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4.2.1 方案分析
        4.2.2 软件设计及实现
    4.3 前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4.3.1 权限校验模块
        4.3.2 显示模块
        4.3.3 状态显示模块
        4.3.4 虚拟按键模块
    4.4 权限校验模块后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4.4.1 方案分析
        4.4.2 软件设计及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功率参数运算
        5.1.1 概述
        5.1.2 功率参数运算优化
        5.1.3 软件设计及实现
    5.2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
        5.2.1 需求分析
        5.2.2 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5.2.3 算法软件实现
    5.3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
        5.3.1 需求分析
        5.3.2 方案分析
        5.3.3 软件设计及实现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准备
    6.2 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6.2.1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6.2.2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6.3 功率参数运算测试
    6.4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测试
    6.5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话语的界定
        2.1.2 政治话语研究述评
    2.2 国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国家话语相关概念
        2.2.2 国家话语研究述评
    2.3 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认知初探
        2.3.2 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4 国家身份研究综述
        2.4.1 国家及国家身份认知初探
        2.4.2 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戏剧主义修辞
    3.1 引言
    3.2 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概述
        3.2.1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3.2.2 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
        3.2.3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对国家话语研究的意义
    3.3 修辞动机
        3.3.1 动机与行为
        3.3.2 动机与否定
        3.3.3 戏剧五位一体
    3.4 辞屏
        3.4.1 “辞屏”的概念
        3.4.2 “辞屏”的特点
    3.5 同一
        3.5.1 同一与分离
        3.5.2 同一与实质
        3.5.3 同一的方式
    3.6 国家话语、国家身份与修辞认同三元合一的研究合法性探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多重国家身份的建构
    4.1 引言
    4.2 中国声音
    4.3 中国身份
        4.3.1 新兴大国
        4.3.2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3.3 负责任大国
        4.3.4 东方文明大国
    4.4 国家身份建构动机
        4.4.1 根本动机:利益共同体
        4.4.2 直接动机:行动共同体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内容同一策略
    5.1 引言
    5.2 同情同一
        5.2.1 以构建“家族质”实现身份认同
        5.2.2 以构建“几何质”系紧合作纽带
        5.2.3 以构建“方向质”付诸共同实践
    5.3 对立同一
        5.3.1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5.3.2 地缘政治危机频现
        5.3.3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4 无意识同一
        5.4.1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5.4.2 表达美好人格的词语
    5.5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形式同—策略
    6.1 引言
    6.2 规约形式同一:文体结构
        6.2.1 绪言:称呼与问候语
        6.2.2 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3 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叙述
        6.2.4 关于中国形势、中国道路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5 中国方案、中国举措叙述
        6.2.6 结尾:致谢与祝福语
    6.3 重复形式同一:叙事
        6.3.1 叙事对主题的导引
        6.3.2 叙事构筑情感认同
    6.4 递进形式同一:修辞推论
        6.4.1 完整修辞推论
        6.4.2 省略大前提的修辞推论
        6.4.3 省略小前提的修辞推论
        6.4.4 省略结论的修辞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辞格策略
    7.1 引言
    7.2 建筑类隐喻
        7.2.1 建筑隐喻描述
        7.2.2 建筑隐喻说明
    7.3 拟人类隐喻
        7.3.1 拟人隐喻描述
        7.3.2 拟人隐喻说明
    7.4 旅程类隐喻
        7.4.1 旅程隐喻描述
        7.4.2 旅程隐喻说明
    7.5 其他隐喻
        7.5.1 疾病类隐喻
        7.5.2 文化类隐喻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
        8.1.1 主要观点:话语、互动、同一三位一体
        8.1.2 研究发现:回答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三问”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1、资本账户开放
        2、金融发展
        3、金融稳定
        4、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5、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七节 文章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开放的度量
        2、金融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
        3、金融开放的经济绩效条件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2、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账户开放不利于经济增长
        4、资本账户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绩效条件
    第三节 金融业开放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业开放的度量
        2、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对本土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4、对东道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1、金融发展的测度
        2、金融深度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1、金融稳定指标的测度
        2、金融安全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金融业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六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演变、措施及实施效果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回顾
        1、二十世纪末:开启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2、二十一世纪初期:政策试点与加速
        3、“后危机”时代:加速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第二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分类及其相应效果
        1、一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2、二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3、资本市场相关服务业的开放措施
    第三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展望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2、加快投资开放便利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宏观层面
        1、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2、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择
        3、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层面
        1、事件研究法
        2、事件选择
        3、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4、融资约束——企业融资能力与金融信贷渠道的衡量
        5、控制变量的选择
        6、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层面
        1、构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层面
        1、构建股票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外汇市场层面
        1、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开放方案
    第二节 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
    第三节 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附录 B:AREAER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安排与管制框架(节选)
    附录 C:IMF的金融稳健指数构成
    附件 D: 计算融资约束所用到的各项指标说明
    附录 E:融资约束指标的计算方法
    附录 F: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管制政策汇总(2011-2018)
    附录 G: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领土争端研究
        (二) 南海问题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篇章结构
        (三) 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领土争端:实力与国际环境压力
    一、领土争端研究
    二、实力与领土争端
    三、国际环境压力与领土争端
    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主权声索能力与战略竞争程度
        (一) 主权声索能力
        (二) 战略竞争程度
第二章 南海争端的升温:升级政策
    一、1974年西沙海战
    二、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三、1995年美济礁事件
    四、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
    五、南沙岛礁建设
第三章 南海争端的降温:拖延与合作政策
    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提出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的解决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
    四、“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的达成
    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平息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推进
第四章 主权声索、战略竞争与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大国政治的产物
    二、冷战时期:机会与限制
    三、冷战后时期:实力与压力
    四、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挑战与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习近平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本次模拟交传实践背景
    1.1 习近平主席国际演讲的特点及对译员的素养要求
        1.1.1 政治严肃性
        1.1.2 文化负载性
        1.1.3 交际权威性
    1.2 本次模拟交传实践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第2章 本次模拟交传实践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的背景资料准备
        2.1.2 平行文本的口译练习
        2.1.3 人员分工及工具准备
    2.2 模拟交传实践过程描述
        2.2.1 交传实践时长与译员状态
        2.2.2 交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2.3 交传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3章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与交传译文分析
    3.1 释意理论下交替传译的三个阶段
        3.1.1 话语阐释阶段
        3.1.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阶段
        3.1.3 重新表达阶段
    3.2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与交传译文分析
        3.2.1 意群重组
        3.2.2 解释加译
        3.2.3 意译脱离
        3.2.4 转化生成
        3.2.5 正反变换
        3.2.6 重复扩充
        3.2.7 选择合并
第4章 本次模拟交传实践经验总结
    4.1 译员能力素养层面
        4.1.1 透彻理解助力口译笔记
        4.1.2 心理素质带动应变能力
        4.1.3 逻辑转换推动译文连贯
    4.2 实践结合理论层面
    4.3 翻译策略使用层面
附录1 口译原文及笔者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术语总结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仲裁之后》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I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ask and Its Requirements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II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2 Source Text Analysis
        2.2.1 Main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2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3 Read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Chapter III Case Studies
    3.1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3.2.2 Transl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3.2.3 Translation of Other Proper Names
    3.3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3.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3.3.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of Passive Voice
        3.3.3 Translation of Parenthesis
        3.3.4 Translation of Other Syntactical Structure
Chapter IV Summary
    4.1 Enlightenment
    4.2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四、中国将拥有自己的“ Windows”(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D]. 韩德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外部选择、权力制约与国际组织中的非正式治理 ——基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分析[D]. 吴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霸权兴衰与战略选择: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行动逻辑[D]. 贺孝康. 外交学院, 2021(11)
  • [4]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D]. 陈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D]. 王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D]. 梁冠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D]. 王运金.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D]. 李途. 南京大学, 2019(01)
  • [9]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习近平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为例[D]. 史珞琦.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仲裁之后》翻译实践报告[D]. 张翰.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国将拥有自己的“窗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