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日常生命活动或体育运动损伤后常常出现一些慢性疼痛后遗症状,这些疼痛往往会引起关节和脊柱周围疼痛,导致关节障碍。这些慢性疼痛大部分为骨骼肌疼痛,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导致骨骼肌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以疼痛为主一组症候群,这种症候群表现为疼痛、牵涉痛、自主神经的和骨骼肌功能的障碍等症状。肌筋膜疼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并成为消耗卫生资源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受累肌内存在有骨骼肌或肌筋膜内的疼痛触发点。为了研究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关触发点的模型多为模拟模型或隐性触发点模型,无法代表活化触发点的全貌;因此无法说明触发点的自发肌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真实变化,而且也无法说明到真实活化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的真实改变。本研究通过经济实惠的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股内侧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创伤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动物模型,在经历不同恢复时间后,检测触发点肌电图表现和观察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了解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本质和发病特点,以推论触发点的可能发病机制。研究方法:32只七周龄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220g-260g,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三组为实验干预组。A组正常对照组在造模期与恢复期均正常喂养,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干预组造模期每周第一天打击左下肢股内侧肌,打击后第二天配合离心运动,造模期为8周。实验干预组恢复期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实验干预,正常喂养,其中B组恢复4周,C组恢复8周,D.组恢复12周。分别在不同时期分批对大鼠进行造模效果检查和取材,手术暴露大鼠股内侧肌,触摸打击处及周围肌肉的紧张带和收缩结节、针刺紧张带引起局部抽搐反应、记录紧张带处的自发性电位和记录结节数目。最后,对紧张带或结节处的局部组织进行组织活检取材:1.组织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切片的结节数目、形态及大小等变化;2.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制作电镜标本,电镜观察触发点组织的肌丝排列、肌小节、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特点。将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所用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组对照组股内侧肌附近发现紧张带或触发点个数平均0.13个(1/8);B、C、D组平均发现触发点个数分别为3.00个(24/8)、2.63个(21/8)、2.25个(18/8),紧张带或触发点在针刺时均出现局部抽搐反应。静息状态下,大鼠股内侧肌附测量肌肉的自发电位,A、B、C、D各组一分钟内出现自发电位的频数分别为2.75±2.87,172.57±102.88,151.63±65.37,168.14±64.53。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两比较,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没有统计意义。A、B、C、D各组自发电位的波幅分别为26.06±16.67μV,33.08±18.40μV,93.26±163.18μV,78.27±161.68μV,其中A、B两组与C、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组之间与C、D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病理切片横切面显示,对照组肌细胞形态规则、大小均匀,未发现有大小不一、圆形、增大、深染的肌细胞,实验组横切面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实验组各组均出现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10%)现象。纵切面,对照组表现为排列紧密而规律的纵向肌纤维。实验组B、C、D组均出现排列紊乱、中央膨大两端变细或相间出现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ABCD各组肌细胞直径分别为22.84±0.48μm,44.73±9.50μm,45.77±8.70μm,47.81±5.84μm,实验组与A组对照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差异性,P<0.01,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横切显示,粗细肌丝排列规则,大量线粒体存在,线粒体形态呈卵圆形并存在折叠嵴结构;纵切显示,肌原纤维排列整齐,明暗带交替出现。实验组横切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呈圆形且嵴结构减少或消失;纵切显示,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模糊不清,Z线呈水纹样改变。ABCD各组肌小节长度分别为1.95±0.02μm,1.92±0.08μm,1.53±0.06μm,1.48±0.07μm,实验组C、D组与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差异性,P<0.01,另外,C、D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结论:1.紧张带或触发点,局部抽搐反应、自发电位等电生理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证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成功。延长恢复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仍然存在,说明大鼠模型复制的MTrPs可长期存在,符合临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特征。2.恢复4周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为早期触发点,存在明显炎症变化和肌肉损伤现象,恢复8周和恢复12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表现相似,为慢性触发点,说明触发点在恢复8周时已稳定存在,建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模型时无需恢复12周即可复制稳定肌筋膜疼痛触发点。3.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的自发性电位是一种高频率的异常终板电位,说明肌筋膜触发点位于运动终板附近。4.病理组织学光镜观察受累骨骼肌触发点处聚集的圆形结节及膨大并相间出现的变细肌纤维结构,说明骨骼肌触发点存在异常收缩的收缩结节和因收缩而导致结节两端的变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一种异常肌纤维改变。炎性浸润提示肌筋膜触发点存在慢性的炎症过程,核内移则提示可能存在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现象。5.电镜观察肌小节排列紊乱,Z线水纹样改变,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异常,提示为受累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存在能量危机现象,并且超微结构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维存在损伤现象;肌小节显著性缩短进一步验证肌纤维存在异常收缩现象。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概述
  • 2.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病因素
  • 2.2.1 低强度肌肉收缩
  • 2.2.2 不均匀肌内压力分布
  • 2.2.3 直接损伤
  • 2.2.4 离心收缩和最大/次最大向心收缩
  • 2.2.5 疼痛持续因素
  • 2.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 2.3.1 能量危机学说
  • 2.3.2 功能异常的运动终板
  • 2.3.2.1 突触前膜功能异常
  • 2.3.2.2 突触间隙功能异常
  • 2.3.2.3 突触后膜功能失调
  • 2.3.3 MTrPs的感觉成分
  • 2.3.4 MTrPs的运动成分
  • 2.3.5 MTrPs的自主神经系统成分
  • 2.4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附近理化环境的改变及其在肌肉疼痛中的作用
  • 2.4.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内的理化环境
  • 2.4.2 外周神经致敏和中枢神经致敏
  • 2.4.3 与疼痛和炎症有关的各种生化物质的作用
  • ?'>2.4.3.1 H?
  • 2.4.3.2 神经肽
  • 2.4.3.3 儿茶酚胺
  • 2.4.3.4 细胞因子
  • 2.5 肌痛治疗与预防手段
  • 2.5.1 无创治疗技术
  • 2.5.1.1 喷雾和牵张
  • 2.5.1.2 理疗
  • 2.5.1.3 高浓度氧疗法
  • 2.5.2 创伤性技术
  • 2.5.2.1 干针治疗
  • 2.5.2.2 湿针治疗
  • 2.5.3 患者教育
  • 2.6 肌筋膜疼痛触发有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3.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仪器
  • 3.2.1.1 自制打击器
  • 3.2.1.2 电动跑台
  • 3.2.1.3 肌电图仪
  • 3.2.1.4 包埋机、切片机、烘片机等
  • 3.2.1.5 光学显微镜
  • 3.2.1.6 电子显微镜
  • 3.2.2 实验步骤与流程
  • 3.2.2.1 实验前准备
  • 3.2.2.2 实验分组
  • 3.2.2.3 实验操作
  • 3.2.2.4 实验取材与检测
  • 3.2.2.5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程序
  • 3.2.2.6 电子显微镜标本制作程序
  • 3.2.2.7 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及摄片
  • 3.2.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检查
  • 4.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静息状态肌电图表现
  • 4.2.1 自发性肌电图
  • 4.2.2 肌电图波形表现
  • 4.2.3 肌电图结果分析
  • 4.2.3.1 各组静息状态肌电图分析结果
  • 4.2.3.2 静息电位波形分析结果
  • 4.3 组织学观察
  • 4.3.1 光镜观察结果
  • 4.3.2 电镜观察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紧张带、收缩结节和局部抽搐反应
  • 5.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自发电位
  • 5.3 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肌筋膜触发点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04)
    • [2].针刺肌筋膜触发点阻滞疗法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2)
    • [3].肌筋膜触发点的超声和肌电诊断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05)
    • [4].肌肉牵张与冷敷对颈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后疼痛的效果[J]. 中国临床护理 2019(04)
    • [5].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 2019(06)
    • [6].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22)
    • [7].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及经络穴位配合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 大医生 2018(06)
    • [8].路径式护理对肩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后疼痛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22)
    • [9].肌筋膜触发点及其小针刀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30)
    • [10].对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5)
    • [11].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疗效[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11)
    • [12].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7(09)
    • [13].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35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 [14].老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9(05)
    • [15].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8(12)
    • [16].中医推拿结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 临床研究 2019(08)
    • [17].针刀刺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J]. 上海医药 2018(04)
    • [18].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7)
    • [19].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刃针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9(11)
    • [20].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武警战士下腰痛90例临床观察[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11)
    • [21].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10)
    • [22].疼痛护理对腰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15)
    • [23].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股髌疼痛综合征[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24].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强刺激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10)
    • [25].锋勾针挑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11)
    • [26].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18(01)
    • [27].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J]. 微创医学 2010(05)
    • [28].紧张型头痛的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筋、经脉循行关系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20)
    • [29].综合护理干预对肩背部肌筋膜综合征患者针刺后疼痛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10)
    • [30].缺血性按压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16)

    标签:;  ;  ;  ;  ;  ;  ;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