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与生产力评价研究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与生产力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粮食不能自给,粮食供需之间的矛盾成为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压力逐渐增大,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成为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沙源地区之一。因此,利用1986年8月、1992年7月和94年7月、1999年8月、10月和2002年8月及2000年8月的TM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近15年来土地利用/覆盖及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与驱动机制。以Arc GIS为基础平台,完成土地资源专题图的数字化,建立空间数据库,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价研究区土地资源。采用逐步订正法估算作物生产潜力,运用迈阿密模型对草地自然生产力进行估算,从而计算出区域土地极限生产力,并估算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用近5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区域人口发展规模与消费水平,预测研究区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平,预测到2030年适宜的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1.从1986到200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了3599.29 km2,以旱地减少为主,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草地、盐碱地和沙地。林地和牧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320.74 km2和785.90 km2,主要以退耕还林和沙地治理后,由耕地和沙地转化而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建设用地增加了195.19 km2,布局上以原城区为基础上向外扩展。水体整体变化不大,但河流水面萎缩69.80 km2;滩涂和水库面积分别增加99.67 km2和9.80km2。旱地大面积盐渍化引起盐碱地面积急剧增加,特别是在监测初期到监测中期,平均以32.67km2/a的速度增加,6年内增加了196.07 km2,并且呈现景观破碎化。2.区域土地荒漠状况较为严重,荒漠化面积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l/3,15年来沙地面积增加了463.06 km2,荒漠化的范围逐渐扩大,景观结构上破碎化程度加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下降,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214.74 km2。3.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及荒漠化变化是由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的。气候因素是驱动土地利用/覆盖及荒漠化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政策制度的导向、人口压力及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异,驱动了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子。4.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该区的土地质量总体不高。一、二级地极少,只有238 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7%;三级地4143 km2,占11.5%;四级地9572 km2,占30.4%;五级地9254 km2。,占25.6%;六级地8105 km2,占22.4 %;七级地3372 km2,占9.3%。区域土地总面积为35759.43 km2,耕地8264.33 km2:人均占有粮食量仅为285 kg/人.年。全区牧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9.6%,草地生产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荒漠化概念的提出
  • 1.2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
  • 1.3 荒漠化的演变机制
  •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与荒漠化
  • 1.5 荒漠化研究
  • 第二章 土地生产力评价
  • 2.1 土地资源评价
  • 2.2 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 2.3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 第三章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区概况
  • 3.1 立题背景
  •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3 研究区概况
  • 第四章 陕北农牧交错带遥感影像解译
  • 4.1 陕北农牧交错带遥感影像数据
  • 4.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的遥感分类
  • 4.3 陕北农牧交错带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方法
  • 第五章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动态变化
  • 5.1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分析
  • 5.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
  • 5.3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转化
  • 5.4 靖边县东方红乡和榆阳区孟家湾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5.5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结构变化
  • 第六章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 6.1 荒漠化土地状况
  • 6.2 土地荒漠化的驱动机制
  • 第七章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评价
  • 7.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7.2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模型
  • 7.3 土地资源评价
  • 第八章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力及可持续利用
  • 8.1 人口状况及预测
  • 8.2 土地生产力现状分析
  • 8.3 土地生产潜力预测
  • 8.4 区域土地承载力
  • 8.5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九章 结论
  • 9.1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 9.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生产力预测
  • 9.3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粮经饲统筹 树立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样板[J]. 中国畜牧业 2017(02)
    • [2].华北农牧交错带草产业发展模式初探[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S2)
    • [3].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面积时空演变与趋势预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3)
    • [4].评《中国农牧交错带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研究》[J]. 河北学刊 2011(05)
    • [5].2005—2014年南方农牧交错带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 [6].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研究[J]. 草业科学 2009(04)
    • [7].农牧交错带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04)
    • [8].历史地理视域下的西北农牧交错带刍议[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12)
    • [9].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驱动因素的考察及反思[J]. 青海民族研究 2019(03)
    • [10].从杭锦旗看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农牧业转型升级——访内蒙古杭锦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贾玉宝[J]. 中国畜牧业 2019(03)
    • [11].《中国农牧交错带新型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研究》书评[J]. 经济论坛 2018(05)
    • [12].农牧交错带农村中老年人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5(09)
    • [13].我国农牧交错带畜草比价测算[J]. 北方经济 2013(19)
    • [14].中国农牧交错带30年响应气候变异趋势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4)
    • [15].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草牧业文化探究[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24)
    • [16].漫谈我国农牧交错带演化的历史地理过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23)
    • [17].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5(03)
    • [18].非洲干旱对中国农牧交错带干旱的时间位相预警信号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3(04)
    • [19].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划分及管理机制的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05)
    • [20].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放牧强度绵羊食性研究[J]. 草地学报 2017(04)
    • [21].清代蒙陕农牧交错带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例[J]. 明清论丛 2014(02)
    • [22].辽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4(05)
    • [23].陕北农牧交错带50年来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定量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05)
    • [2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 南方农业 2015(04)
    • [25].清代蒙陕农牧交错带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例[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6].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经济文化类型的演变[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4)
    • [27].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28].中国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现状及进展[J]. 草业科学 2008(03)
    • [29].西北农牧交错带中部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持续性[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 [30].典型农牧交错带农民增收及其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9)

    标签:;  ;  ;  ;  ;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与生产力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