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者言语产生及词汇记忆表征的神经机制

双语者言语产生及词汇记忆表征的神经机制

论文摘要

·在双语脑成像研究中,双语者如何进行言语产生及词汇记忆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我们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双语者言语产生及词汇记忆的脑机制进行研究。实验1探讨了双语者言语产生的大脑机制和左额下回激活的坐标位置及信号强度。以黑白线条图为材料,12名粤语大学生进行图片命名,磁共振采集数据。结果显示粤语与普通话共同激活左额下回、右枕中回和右楔前叶。粤语额外激活右额上回、右顶下回和左楔前叶。普通话额外激活左小脑嘴峰、左扣带回、左额上回和左缘上回。左额下回感兴趣区内,粤语激活左前额叶腹外侧皮层(BA47)和背外侧皮层(BA9),普通话只激活额叶背外侧皮层(BA9),粤语激活体积大于普通话。研究表明双语者进行母语(L1)和第二语言(L2)言语产生时存在共同的神经机制,但也有各自的特异神经组织;L1、L2在左额下回具有不同的空间信号特征。实验2通过英文词和汉字在记忆储存和再认作业中的脑激活,探讨双语者储存和提取两类作业中汉字与英文的脑加工差异。使用经典的“学习-再认”实验模式,8名大学生进行英文与汉字学习记忆和再认测验,MRI采集数据,AFNI软件进行预处理、多元回归及ANOVA组分析统计语言差异。结果发现汉字再认减英文再认的差异脑区为右小脑、左顶下小叶(BA40)、左颞中回。汉字学习记忆减英文学习再认在0.05水平上没有脑区差异。8名被试学习记忆总平均激活:汉字激活左小脑(小山)、右舌回、左顶上小叶;英文激活左梭状回、右舌回、左顶上小叶、右小脑(小山)。再认激活区:汉英激活脑区完全不同,汉字再认激活了右小脑(小节)、右额上/中回、左/右顶上小叶、左豆状回、右尾状核、右顶上小叶。英文激活右舌回、右扣带回、左顶下小叶。实验表明在记忆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双语脑机制存在差异,汉字与英文在学习记忆阶段差异小,再认阶段差异大。汉字再认比英文再认花费更多的脑资源。英文再认既有储存活动,也有注意和语言活动参与。总之,实验表明双语者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记忆和词汇产生过程中,既共享相同的神经机制,也存在各自特异加工脑区。我们倾向于认为大脑表征母语/第二语言都是以各自特定神经网络模式进行的,而不是定位于某些特殊脑区。本研究结果对理解母语和第二语言存储及产生的脑机制有重要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 1.1 引言
  • 1.2 双语者概念及分类
  • 1.2.1 双语者的界定
  • 1.2.2 双语者类型
  • 1.3 双语者语言加工的脑成像研究
  • 1.3.1 双语神经机制研究的基本问题
  • 1.3.2 双语加工的脑机制研究
  • 1.3.3 影响双语者脑机制的因素
  • 1.4 言语产生的脑成像研究
  • 1.4.1 双语者言语产生的研究现状
  • 1.4.2 双语加工中额下回激活信号的研究
  • 1.5 记忆的脑成像研究
  • 1.5.1 词汇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
  • 1.5.2 双语者词汇记忆的研究现状
  • 1.6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1.6.1 问题提出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双语者言语产生的脑加工特征
  • 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被试
  • 2.2.2 实验材料与程序
  • 2.2.3 磁共振扫描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行为结果
  • 2.3.2 脑成像结果
  • 2.4 讨论
  • 2.4.1 双语激活的共同脑区和差异脑区
  • 2.4.2 左额下回信号特征分析
  • 2.5 结论
  • 第三章 双语者词汇记忆及再认的脑加工机制
  • 3.1 研究目的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被试
  • 3.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 3.2.3 图象采集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汉字和英文记忆编码阶段的脑加工区
  • 3.3.2 汉字和英文再认阶段的脑加工区
  • 3.3.3 汉字与英文再认阶段加工差异脑区
  • 3.4 讨论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及创新
  • 4.2 研究不足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双语者言语产生及词汇记忆表征的神经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