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性过渡词的语篇分析

对比性过渡词的语篇分析

论文摘要

对比性过渡词是标示相邻两个语篇跨度之间的对比性连贯关系的词汇群。尽管在语篇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中对比性过渡词获得了一些重视,但我们仍需就对比性过渡词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在多层次上实现语篇连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此外,由于对比性过渡词的隐性和显性问题只是被简单提及,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本论文是在语篇层次上,围绕对比性过渡词展开多角度分析的一次尝试。关于对比性过渡词功能的研究是基于韩礼德(1985b)关于语言三大功能理论展开分析的。而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1961; 塞尔,1969)以及斯波伯和威尔逊(1986)的关联论也被应用于此话题的研究。韩礼德认为,成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类功能形成了意义系统网络,为语言交际提供了意义潜势。谢芙琳(1996)进一步将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应用于对过渡词的研究。她指出,“它表明and, but 和or 在语篇意义上的功能与其语法意义上的功能是一一对应……它们在语篇位置上发挥的功能与其语言特征相互作用”(1996:190)。因此,对比性过渡词发挥着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和语用功能(人际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这篇论文研究的重点。前者概括为:⑴实现话题接续,⑵提示附加话题或话题转换,⑶在实施言语功能中起辅助作用。后者概括为:⑴起衔接作用, ⑵起限定作用, ⑶对下一命题进行预测。过渡词帮助了句子一部分向另一部分的平稳过渡。事实上,对比性过渡词的作用不仅局限在小句和句子间,还超越了形式单位诸如小句、句子和自然段落。所以研究的重点是对比性过渡词在超句子层次上连接语篇两个部分的情形。总体上,过渡词的显性对读者具有正面的影响。没有过渡词的语篇往往会不连贯,它会降低读者的阅读效率,影响阅读效果。但是,隐性过渡词的运用也具有特别的目的:节省语言、润色修辞和对语体和语域进行标示。其中,语体和语域是制约对比性过渡词显、隐性的关键因素。这篇论文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分析法、语料库法和实验法。值得一提的是,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法为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English)
  • Abstract (Chinese)
  • 1. Introduction
  • 2.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2.1 The issue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 2.1.1 The theory of cohesion
  • 2.1.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 2.1.3 Criticism and revisions
  • 2.1.4 Summary
  • 2.2 Transition and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2.2.1 Transition and its subcategories
  • 2.2.2 Some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2.2.3 Existing problems
  • 2.3 A data-based study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2.3.1 Invento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2.3.2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3. Functions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3.1 Ideational function
  • 3.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3.3 Textual function
  • 4. Contrastive coherence
  • 4.1 Below sentential level
  • 4.2 At sentential level
  • 4.3 Above sentential level
  • 4.3.1 Paragraphic contrastive coherence
  • 4.3.2 Textual contrastive coherence
  • 5. Implicitness and overtness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5.1 Implicitness, overtness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5.2 A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test on the implicitness of transition
  • 5.3 Purposes for implicit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5.4 Factors in the implicitness or overtness of contrastive transition
  • 6.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物理教学中对比性实验的运用[J]. 赤子(上中旬) 2015(21)
    • [2].偏远地区高职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对比性话语标记的使用调查——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 校园英语 2017(22)
    • [3].如何提高课堂上对比性实验的有效性[J]. 中华少年 2016(30)
    • [4].对比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16)
    • [5].对比性试验在电子线路中的应用分析[J]. 消费导刊 2010(08)
    • [6].隐性对比性话题句——以汉语和日语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6)
    • [7].创建立意的对比性思维[J]. 微型小说选刊 2019(17)
    • [8].《电子线路》教学中对比性实验的应用[J]. 知识窗(教师版) 2012(12)
    • [9].浅谈中学物理对比性实验教学的开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2)
    • [10].物理对比性实验如何在教学中应用[J]. 中华少年 2016(09)
    • [11].对比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09)
    • [12].汉日对比性话题句与对比性鳗鱼句探析[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8(01)
    • [13].对比性实验在分子光谱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光谱实验室 2013(06)
    • [14].物理教学中的对比性实验[J]. 数理化学习 2008(09)
    • [15].例谈对比性化学实验问题的思考角度[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07)
    • [16].谈初中数学对比性教学[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2(04)
    • [17].物理教学中对比性实验的运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03)
    • [18].对比性策略在民间传说阅读中的运用[J]. 小学教学设计 2015(19)
    • [19].对比性阅读,让《古诗两首》的教学更有效[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5(11)
    • [20].会议口译中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21].增加对比性化学实验之我见[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07)
    • [22].重视对比性教学法在复变函数教学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25)
    • [23].对比性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名师在线 2018(09)
    • [24].矛盾表述的奇妙之处[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35)
    • [25].今天,我们怎么教民间传说——以《白蛇的故事》为例谈对比性策略在民间传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福建教育 2014(12)
    • [26].《梦的解析》与中医梦像的对比性探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11)
    • [27].浅谈小学生对比性阅读训练[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 [28].对比性标记语的关联—认知分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9].巧用对比性实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J]. 初中生世界 2015(28)
    • [30].作为装饰的家具(二)[J]. 家居主张 2013(01)

    标签:;  ;  ;  ;  ;  

    对比性过渡词的语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