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研究

基于“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同时,盲目建设、生态破坏等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本文基于“山水城市”的概念,从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着手,总结出了小城镇进行“山水城市”城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希望对中国小城镇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对象、现状、方法以及研究的框架。第二部分阐述了小城镇城市设计及“山水城市”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相关概念。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设计与“山水城市”的构成内容,结合两者确定研究范围。第四部分从城市设计的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对小城镇的空间格局、景观系统、竖向轮廓、开放空间、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山水城市”设计研究。第五部分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了梅林镇、桐庐镇、九峰镇的“山水城市”设计经验。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概括出了基于“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原则与建设保护措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理论研究
  • 1.5.2 案例分析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小城镇城市设计与“山水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2.1 小城镇的基本概念
  • 2.1.1 小城镇的界定
  • 2.1.2 小城镇的特点
  • 2.1.3 小城镇的分类
  • 2.2 小城镇城市设计含义
  • 2.2.1 城市设计概念
  • 2.2.2 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理解
  • 2.3 “山水城市”的历史渊源
  • 2.3.1 山水文化与山水之术
  • 2.3.2 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 2.4 “山水城市”理论产生的背景
  • 2.4.1 时代背景
  • 2.4.2 文化背景
  • 2.5 “山水城市”的概念
  • 2.5.1 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本体概念的阐述
  • 2.5.2 学者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的解释
  • 2.5.3 笔者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及定义
  • 2.6 “山水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 2.6.1 思想孕育阶段(1958年至1990年)
  • 2.6.2 概念形成阶段(1991年至1993年)
  • 2.6.3 理论发展和推动实施阶段(1993年至今)
  • 2.7 “山水城市”的理论要点
  • 2.7.1 尊重自然条件、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 2.7.2 尊重历史和地域性特色
  • 2.7.3 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 2.7.4 为人民大众服务
  • 2.7.5 体现中国特色,传承中华文明
  • 第三章 小城镇城市设计与“山水城市”的结合
  • 3.1 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对象和内容
  • 3.1.1 宏观层面(镇域城市设计)
  • 3.1.2 中观层面(总体城市设计)
  • 3.1.3 微观层面(详细城市设计)
  • 3.2 “山水城市”的构成
  • 3.2.1 “山水城市”的构成要素
  • 3.2.2 “山水城市”建设评价
  • 3.3 小城镇城市设计与“山水城市”的结合
  • 3.3.1 小城镇城市设计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 3.3.2 小城镇城市设计与“山水城市”的结合
  • 第四章 基于“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研究
  • 4.1 空间格局
  • 4.1.1 山与城的格局关系
  • 4.1.2 水与城的格局关系
  • 4.1.3 自然山水与城市布局结构
  • 4.2 景观系统
  • 4.2.1 “山水城市”视觉的类型
  • 4.2.2 构建“山水城市”景观系统
  • 4.2.3 “山水城市”景观系统构建方法
  • 4.3 竖向轮廓
  • 4.3.1 天际轮廓线
  • 4.3.2 岸际轮廓线
  • 4.4 开放空间
  • 4.4.1 广场设计
  • 4.4.2 街道设计
  • 4.5 建筑形态
  • 4.5.1 建筑布局
  • 4.5.2 建筑密度
  • 4.5.3 建筑高度和分区控制
  • 4.5.4. 建筑设计
  • 第五章 小城镇“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实践
  • 5.1 梅林镇“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实践
  • 5.2 桐庐镇“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实践
  • 5.3 九峰镇“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实践
  • 第六章 “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城市设计原则与建设保护措施
  • 6.1 小城镇“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基本原则
  • 6.1.1 城市格局的“保山护水”原则
  • 6.1.2 景观系统的“借山用水”原则
  • 6.1.3 竖向轮廓的“融山合水”原则
  • 6.1.4 开放空间的“引山入水”原则
  • 6.1.5 建筑形态的“显山露水”原则
  • 6.2 “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建设与保护措施
  • 6.2.1 城市山水文化的保护
  • 6.2.2 山体保护
  • 6.2.3 水系保护
  • 6.2.4 绿色系统规划
  • 6.2.5 现代科学技术的注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查阅网站
  • 附录一 引文注释
  • 附录二 图片清单
  • 附录三 工程实践
  • 工程一 安徽青阳新城城市设计
  • 工程二 安徽芜雁及蚌淮高速公路房建工程设计
  • 工程三 安徽滁州实验中学规划设计
  • 工程四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书馆设计
  • 工程五 安徽枞阳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校园慢行景观系统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为例[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01)
    • [2].关于鱼菜共生景观系统的设计研究[J]. 智能城市 2020(16)
    • [3].北沙河步行栈道景观系统工程防洪评价研究[J]. 内蒙古水利 2017(04)
    • [4].垂直的绿色:以自然为本的可持续性室内景观系统[J]. 艺术研究 2017(02)
    • [5].城市泛景观系统研究[J]. 城市住宅 2019(09)
    • [6].室内可持续性景观系统的分类研究和实例分析[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7].城市景观系统的属性、要素与结构研究[J]. 华中建筑 2011(03)
    • [8].石家庄市山水城市景观系统构建与模式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9].城市景观系统及其要素属性分类的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6(01)
    • [10].济南市城区河道生态构建与景观系统研究的思考[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12)
    • [11].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7)
    • [12].室内可持续性景观系统的植物配置与后期养护[J]. 智能城市 2018(08)
    • [1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设计——针对“产业化景观设计”的思考[J]. 风景名胜 2019(07)
    • [14].园艺疗愈景观系统及要素属性分类研究[J]. 绿色科技 2018(01)
    • [15].作为整体系统的景观的含义与实践策略[J]. 华中建筑 2008(09)
    • [16].绿洲水乡的塑造——以高台县城水系景观系统规划为例[J]. 甘肃科技 2013(17)
    • [17].“数字合肥三维城市景观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 城市勘测 2008(04)
    • [18].城市水体景观系统的形态完整性设计[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9].基于CAS理论的古镇文化景观系统研究——以大理沙溪古镇为例[J]. 园林 2019(03)
    • [20].虚拟3D旅游景观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 2016(16)
    • [21].生态学视阈下的南昌市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探析[J]. 艺术评鉴 2017(18)
    • [22].崇南水陆交错带景观整体适应性评价与提升[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02)
    • [23].从城市慢行景观系统谈废弃铁路的景观营造[J]. 大众文艺 2014(22)
    • [24].若冲园[J]. 建筑实践 2020(S1)
    • [25].住宅景观当代发展性研究——BSC景观系统健康+[J]. 城市建筑 2018(09)
    • [26].胶东地区沿海传统村落的景观系统研究——以荣成市烟墩角村为例[J]. 设计 2018(23)
    • [27].合肥滨湖新区城市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02)
    • [28].文化遗址及周边地段景观系统初探[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12)
    • [29].生态人文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思路以及路径探讨——以扬州万科城项目为例[J]. 中外建筑 2017(06)
    • [30].浅析中式建筑替代材料的运用[J]. 福建建材 2020(01)

    标签:;  ;  ;  

    基于“山水城市”概念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