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

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

论文摘要

介词是现代汉语虚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投射在句法平面的重要标志。在维吾尔语中,没有介词这一词类,学生汉语学习时存在语法“空缺”,由于缺乏使用的感性认识,介词向来是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本文力求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做出综合的、解释性的分析。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简要回顾了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的发展,概括叙述了汉语第二语言介词学习研究情况,认为明确针对语言学习的介词教学语法研究仍显单薄,缺乏对偏误成因更详尽的分析阐释,此外研究还应考虑到学习者的母语背景,进而提出由学生学习汉语介词时的各种偏误,可以反观汉语介词的特点。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维吾尔族学生介词学习中的偏误。通过收集语料,我们考察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常用介词使用状况,发现偏误较多的依次是“被”、“到”、“比”、“向”、“把”、“给”、“在”、“对”,对这些介词的偏误类型我们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 第三章探讨了主体的思维活动与介词习得偏误的关系,对于学生介词习得偏误的成因做了理论上的解释。本文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能动过程,学生会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新语言规则做出种种假设,在交际实践中进行检验,得到反馈后不断纠正错误假设。偏误是假设一检验过程出现差错的外显,由于学生不恰当的类比推理、不正确的归纳—演绎推理、母语规则的不自觉迁移以及其他一些学习策略使用不当等思维活动,导致话语编制中产生偏误。此外,教材和教学、学习环境等因素是造成介词使用偏误的外部诱因,它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一内因起作用。在勾勒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轨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意义相同、相近、相反的介词的比较,进行汉维语对比教学、突出差异,凸现句子使用的语境,重视教学的反馈,了解学习的阶段性。 第四章从认知方式角度探究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都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方式及其构建的关于汉语的认知图式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受认知中隐喻机制的影响,学生在习得汉语表时处介词时介引处所、时间、范围、程度、条件等使用频次依次降低,而认知难度逐步加大。此外,学生根据母语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方式表达汉语,出现了介词结构不完整的偏误。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引介“起点”的介词的偏误率要远远低于“终点”介词,而且使用引介“终点”的介词偏误主要集中在位置不当上。介词短语用在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介词学习研究综述
  • 1.1.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简要回顾
  • 1.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介词学习研究
  • 第二章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偏误分析
  • 2.1.学生使用介词的调查
  • 2.2.介词“被”偏误分析
  • 2.3.介词“到”偏误分析
  • 2.4.介词“比”偏误分析
  • 2.5.介词“向”偏误分析
  • 2.6.介词“把”偏误分析
  • 2.7.介词“给”偏误分析
  • 2.8.介词“在”偏误分析
  • 2.9.介词“对”偏误分析
  • 第三章 主体的思维活动与介词习得偏误
  • 3.1.第二语言学习的建构性
  • 3.2.偏误的产生与学生的思维活动
  • 3.3.偏误产生的外部诱因
  • 3.4.教学对策
  • 第四章 认知方式与介词学习
  • 4.1.介词使用频次和偏误与空间认知
  • 4.2.介词结构的位置不当与扫描方式
  • 4.3.特殊句式的选用失误与标记模式
  • 第五章 第二语言学习视角下的汉语介词特点
  • 5.1.介词是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
  • 5.2.介词有隐有现
  • 5.3.介词结构位置复杂多样
  • 5.4.同义介词有同有异
  • 5.5.节律制约介词结构
  • 5.6.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
  • 第六章 结语
  • 6.1.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论文不足及尚待研究之处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