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

论文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由于艺术家们的进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激活了所在区域的活力,更新了城镇的面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直以来,北京政府采用大拆大建的方法规划城市中某些区域渴望能够唤起城市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所以,艺术家聚落对城市的成功激活引发了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的思考。如今,很多艺术区面临拆迁,已经形成的聚落面临打散,初见端倪的人文环境面临破坏。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尤为必要。本文正是针对北京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展开研究的。笔者通过对艺术区的走访和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就艺术区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归纳总结了艺术区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家聚落各参与主体的作用最终得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此后,笔者选取了其中一个聚落——草场地艺术区进行案例研究,深入讨论艺术家聚落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得出结论,在此机制的良好运行下便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文章最后指出,艺术区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是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在更新城市空间的同时即保住了区域活力又加深培育了区域人文环境。由此反思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倒式重建的更新方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
  • 1.5 相关概念的定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背景与现状
  • 2.1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出现的背景
  • 2.1.1 体制外艺术家的生存空间
  • 2.1.2 当代艺术渐成主流
  • 2.1.3 北京的文化吸引力
  • 2.1.4 城市活力的新面貌
  • 2.1.5 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与参与
  • 2.1.6 城市中大量被遗忘的空间
  • 2.2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现状分布
  • 2.2.1 空间分布
  • 2.2.2 时间分布
  • 2.3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发展过程
  • 2.3.1 生成之初的自由集聚——星星之火
  • 2.3.2 以原始聚落为中心扩散——星火燎原
  • 2.3.3 多方参与的建设潮——雨后春笋
  • 2.3.4 点、区、群的发展模式
  • 2.4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 2.4.1 集聚
  • 2.4.2 职能分化
  • 2.4.3 长期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发展机制
  • 3.1 机制的定义
  • 3.2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运行机制中的参与主体研究
  • 3.3 各参与主体的特征
  • 3.3.1 艺术价值链上游——艺术家
  • 3.3.2 艺术价值链中游——艺术中介
  • 3.3.3 艺术价值链下游——艺术品消费者、艺术爱好者
  • 3.3.4 艺术区物业的提供者
  • 3.3.5 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主体
  • 3.4 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 3.4.1 艺术产业链
  • 3.4.2 艺术区物业产业链
  • 3.6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案例研究
  • 4.1 草场地村的艺术家聚落生成的背景
  • 4.1.1 798 艺术区功能的外溢
  • 4.1.2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 4.2 草场地村艺术家聚落发展的历史沿革
  • 4.2.1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的起点
  • 4.2.2 时间轴上的渐变
  • 4.2.3 集聚核心
  • 4.2.4 集聚核心的辐射作用
  • 4.2.5 艺术空间的分布现状
  • 4.3 草场地村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分析
  • 4.3.1 各参与主体在发展中的作用
  • 4.3.2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流程
  • 4.3.3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良好运行的原因
  • 4.3.4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面临的问题
  • 4.4 草场地的空间更新力度
  • 4.4.1 艺术家工作室——更新单个空间
  • 4.4.2 艺术区建设——更新街区面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对城市更新的启示
  • 5.1 目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城市用地持续扩张
  • 5.1.2 大拆大建忽视城市已开发土地的再利用
  • 5.1.3 自上而下更新模式的弊端
  • 5.2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
  • 5.2.1 更新城市的原始动力
  • 5.2.2 更新城市的力度
  • 5.3 该机制研究对北京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 5.3.1 利用已有城市空间转变其原有使用性质注入新活力
  • 5.3.2 保护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 5.3.3 各司其职发挥合力效应
  • 5.3.4 重视投入时间而不只是投入金钱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访谈录整理
  • 附录B 艺术区调研问卷
  • 附录C 部分艺术区简介及风貌整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当代语境下湖南省艺术区功能规划和实施策略研究[J]. 艺海 2020(02)
    • [2].艺术区遐想[J]. 文艺研究 2020(05)
    • [3].语言景观标记论——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 语言战略研究 2020(04)
    • [4].798艺术区的前世今生[J]. 艺术市场 2018(08)
    • [5].罗曼蒂克的终结:两种艺术区的社会变迁[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04)
    • [6].当代语境下湖南省艺术区功能及发展现状[J]. 艺海 2019(11)
    • [7].南京艺术区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08)
    • [8].798记忆[J]. 中国拍卖 2016(11)
    • [9].798艺术区[J]. 城乡建设 2017(07)
    • [10].艺术区的“成长的烦恼”[J]. 上海艺术评论 2017(02)
    • [11].不仅仅是艺术区——798艺术园区的功能提升路径[J]. 科技智囊 2017(08)
    • [12].798艺术区田野调查报告[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03)
    • [13].艺术区,杜鹃鸟下的蛋[J]. 南风窗 2016(18)
    • [14].北京市798艺术区的空间权力分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5)
    • [15].例谈区域活动材料提供的策略——以艺术区为例[J]. 山西教育(幼教) 2020(02)
    • [16].走出798艺术区发展的误区[J]. 时代报告 2020(06)
    • [17].场景理论视角下艺术区创新活力机制研究[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9(01)
    • [18].主题课程背景下艺术区作品的利用与延伸[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8(01)
    • [19].共享单车,互联网产业下一个风口?[J]. 现代青年 2016(11)
    • [20].王缸钵 香气不粘衣的重庆老火锅[J]. 餐饮世界 2016(12)
    • [21].黑桥的那些花儿[J]. 收藏投资导刊 2016(24)
    • [22].草场地艺术区灰房子的“名”与“利”[J]. 收藏投资导刊 2016(22)
    • [23].让所有绽放只发生在舞台上[J]. 当代工人(C版) 2017(01)
    • [24].“心随万象”文人传统赏石展[J]. 宝藏 2017(01)
    • [25].青年科技创新汇起飞梦想[J].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6(10)
    • [26].戏曲老树长出动漫新枝[J]. 中华文化画报 2017(01)
    • [27].旧表皮 新内衬 悦·美术馆[J]. 缤纷 2017(01)
    • [28].名模苏奕心 用美滋养童年[J]. 父母必读 2017(05)
    • [29].“快餐化”的手工艺——798艺术区铝线工艺品调查[J]. 文化月刊 2017(Z2)
    • [30].艺术区的片段[九章][J]. 诗潮 2017(04)

    标签:;  ;  ;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