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棕榈酸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论文题目: 棕榈酸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作者: 张丽

导师: 赵家军

关键词: 棕榈酸,非诺贝特,胰岛,葡萄糖转运蛋白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脂毒性和糖毒性是糖尿病发病的两种学说。高浓度脂肪酸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游离脂肪酸升高可引起机体胰腺或离体胰岛的分泌功能障碍,即糖尿病发生的脂毒性学说。Banting科学成就奖获得者McGarry教授甚至认为糖尿病是起源于脂代谢异常的“糖脂病”(Diabetes Mellipitus),可见脂毒性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脂毒性机制及抗脂毒性药物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非诺贝特系经典的贝特类降脂药,可激活PPARα。目前对PPARα与胰岛素分泌的关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研究认为激活PPARα可介导脂肪酸的毒性作用。但是,Yoshikawa H发现高脂肪酸可引起PPARα抑制;而高脂喂养诱发的胰岛功能障碍在同时服用PPARα激活剂后可得以改善。临床也证实应用贝特类降脂药可改善DM患者胰岛的基础高分泌状态和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此作用除受益于改善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外,非诺贝特对胰岛有什么直接作用呢? 葡萄糖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首先经细胞膜上GLUT2蛋白转运进入细胞内,在葡萄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经氧化分解代谢释放ATP,增加ATP/ADP比值,关闭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细胞膜去极化诱发钙离子内流和胰岛素颗粒释放。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生成减少,抑制ATP敏感的钟离子通道关闭,被认为是胰岛素负调节因子。PDX-1是胰岛素基因转录调控因子,该因子在胚胎发育期主要调控胰岛细胞分化,在成年哺乳动物中主要借助N末端与含TAAT序列的胰岛素基因启动子A1、A3位点结合,并引导胰岛素mRNA从细胞核转移到胞质中,调控胰岛素的转录、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棕榈酸对胰岛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的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诺贝特对脂毒性 INS-1细胞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高糖毒性对胰岛α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沈晓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 [2].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在HepG2肝细胞内葡萄糖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庞婧.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
  • [3].氧化应激和JNK信号途径介导的INS-1细胞高糖毒性作用机制研究[D]. 张研.华中科技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游离脂肪酸增高致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的机理研究[D]. 王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 [2].花生四稀酸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陆祖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
  • [3].免疫抑制药物对成人胰岛细胞毒性作用及其防治措施的体外研究[D]. 陈向锋.复旦大学2005
  • [4].一、胰岛β细胞凋亡和功能研究 二、吡格列酮、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D]. 杨波.四川大学2005
  • [5].慢性高软脂酸、高胰岛素、高糖对HIT-T15细胞PKB苏氨酸磷酸化及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脂、糖毒性致β细胞胰岛素抵抗初探[D]. 赵家伟.四川大学2004
  • [6].二甲双胍对高游离脂肪酸和高糖所致大鼠胰岛β细胞及HIT-T15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初探[D]. 王煜.四川大学2005
  • [7].PDX-1蛋白对细胞因子和棕榈酸诱导的大鼠胰岛凋亡的保护作用[D]. 王守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8].高浓度游离脂肪酸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协同作用下诱导胰岛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D]. 吴志香.中国医科大学2007
  • [9].糖脂协同毒性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研究[D]. 赵乃倩.四川大学2007
  • [10].棕榈酸对大鼠INS-1β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干预及机制研究[D]. 孙英.山东大学2008

标签:;  ;  ;  ;  

棕榈酸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非诺贝特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