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在甲状腺头状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在甲状腺头状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常常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因此,除了手术以外,寻找进一步的治疗办法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众所周知,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备条件。近期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不仅在控制心血管功能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并抑制肿瘤细胞分化的功能,并证实ANG-Ⅱ主要通过其位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发挥促肿瘤生长和促肿瘤血管形成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选择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与血管生成及血管成熟有关的因子,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研究发现,Ang-2和VEGF协同作用可促进一些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增加肿瘤的血液供应、促进肿瘤的生长。关于PTC中ANG-Ⅱ、AT1R的表达及其与Ang-2、VEGF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检测了PTC组织中ANG-Ⅱ和AT1R、Ang-2、VEGF蛋白的表达以及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它们在PT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寻找通过阻断PTC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PTC的新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PTC、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0例良性腺瘤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取自良性腺瘤旁甲状腺组织)标本中ANG-Ⅱ和AT1R、Ang-2、VEGF蛋白的表达以及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的MVD值。2结果判定在高倍镜(400×)下随机记录5个高倍视野中ANG-Ⅱ、AT1R、Ang-2、VEGF蛋白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ANG-Ⅱ、AT1R、Ang-2蛋白阳性细胞<10%为(-),10%~30%为(+),31%~50%为(++),>50%为(+++);VEGF蛋白阳性细胞<5%为(-),5%~25%为(+),26%~50%为(++),>50%为(+++)。MVD的测定:每张染色切片先在光学显微镜低倍镜下(100×)选择微血管最多的区域,再于高倍镜(400×)下计算3个视野内的微血管数,求其平均值作为该例标本的MVD值。由两个病理科医师分别观测切片、判定染色结果,然后取其平均值。3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或多样本阳性表达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条件不满足者用精确概率法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CD34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在PTC中乳头状结构分枝多的区域染色密度较大。20例PTC组织中MVD值为57.60±13.11,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MVD值为46.02±10.03,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的MVD值为15.83±8.21。PTC组中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甲状腺组(均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组MVD值亦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P<0.01)。2 VEGF蛋白主要定位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胞质,阳性反应颗粒在PTC中多呈灶状分布。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在PTC组织中为85.00%(17/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为55.00%(11/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为13.33%(2/15例)。PTC组中癌细胞的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甲状腺组(分别P<0.05,P<0.01);VEGF阳性表达率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亦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P<0.05)。3 Ang-2蛋白呈粗细不等的淡黄至棕褐色颗粒状,在PTC中表达分布模式与VEGF相似。Ang-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PTC组织中为80.00%(16/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为45.00%(9/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为13.33%(2/15例)。PTC组织中Ang-2蛋白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甲状腺组(分别P<0.05,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组Ang-2蛋白的表达率亦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P<0.05)。4 ANG-Ⅱ蛋白呈棕黄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胞浆中,在癌细胞中呈弥漫性分布。75.00%(15/20例)的PTC组织中可见癌细胞ANG-Ⅱ呈阳性表达,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ANG-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00%(8/20例),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率仅为6.67%(1/15例)。PTC组中癌细胞ANG-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甲状腺组(分别P<0.05,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组ANG-Ⅱ的阳性表达率亦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P<0.05)。5癌细胞中AT1R蛋白与ANG-Ⅱ蛋白的表达分布极其相似。在PTC、甲状腺良性病变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T1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18/20例)、50.00%(10/20例)和6.67%(1/15例)。PTC组中癌细胞AT1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甲状腺组(均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组AT1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亦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P<0.01)。6 PTC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ANG-Ⅱ蛋白的表达和MVD值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或P<0.05,);而Ang-2和AT1R的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性别组的VEGF、Ang-2、ANG-Ⅱ和AT1R的阳性表达及MVD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 PTC组织中ANG-Ⅱ的表达与AT1R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均P<0.01),与MVD值亦呈正相关(P<0.05);AT1R蛋白的表达与VEGF蛋白的表达和MVD值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VEGF蛋白、Ang-2蛋白及MVD值三者之间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均P<0.05)。但ANG-Ⅱ与Ang-2蛋白、AT1R与Ang-2蛋白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1丰富的血管生成是PTC生长所必需,血管生成可能在PTC的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2 VEGF蛋白可能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促进PTC新生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Ang-2蛋白亦主要由肿瘤细胞分泌产生,并与VEGF协同促进PTC新生血管的形成,但Ang-2蛋白不能单独决定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转移。3首次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PTC组织中ANG-Ⅱ和AT1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NG-Ⅱ和AT1R主要由癌细胞合成分泌,提示ANG-Ⅱ和AT1R可能存在着自分泌和旁分泌模式,通过ANG-Ⅱ和AT1R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调节作用促进PTC的生长并参与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ANG-Ⅱ可能通过作用于AT1R诱导VEGF和Ang-2蛋白的表达,加强其介导的血管生成活性而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通过阻断ANG-Ⅱ的作用治疗PTC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显露喉返神经指征的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03)
    • [2].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介电特性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7(01)
    • [3].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2(34)
    • [4].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意义[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11)
    • [5].甲状腺良性病变合并甲状腺微小癌诊治体会[J]. 实用医药杂志 2009(11)
    • [6].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09(05)
    • [7].用改良式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4)
    • [8].甲状腺良性病变的并发症以及原因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 2014(07)
    • [9].10例呈透明核形态改变的甲状腺良性病变的病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
    • [10].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2(03)
    • [11].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显露喉返神经指征探讨[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23)
    • [12].甲状腺良性病变继发喉返神经麻痹7例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24)
    • [13].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所致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8)
    • [14].改良小切口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2)
    • [15].甲状腺良性病变的~(18)氟-脱氧葡萄糖PET/CT表现探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01)
    • [16].综合护理干预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全腔镜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24)
    • [17].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的意义[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05)
    • [18].改良式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8(07)
    • [19].甲状腺良性病变CT表现与组织病理对照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27)
    • [20].CA19-9和CA12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内科 2020(03)
    • [21].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5(25)
    • [22].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喉返神经显露的方法及效果[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8(02)
    • [23].甲状腺良性病变超声检查误诊为甲状腺癌18例原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7(07)
    • [24].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单侧甲状腺良性病变的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09)
    • [25].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04)
    • [26].腔镜下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10例报告[J]. 当代医学 2009(09)
    • [27].分析甲状腺良性病变超声检查误诊为甲状腺癌的原因[J]. 当代临床医刊 2020(02)
    • [28].甲状腺良性病变安全简便的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方法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1)
    • [29].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现代肿瘤医学 2010(03)
    • [30].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技术改进体会[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8)

    标签:;  ;  ;  ;  ;  ;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在甲状腺头状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