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论文题目: 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邵元健

导师: 潘学彪

关键词: 水稻,卷叶性状,主基因,数量性状基因,精细定位,标记

文献来源: 扬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水稻卷叶性状是超高产株型育种的重要形态指标之一,并在高产或超高产品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卷叶性状对叶片光合生理、群体生态效应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的研究表明,适度卷叶对塑造个体良好的株型、改善生育后期群体质量、提高产量具有良好的效应。 目前发现的卷叶材料比较多,但叶片卷曲程度差异较大,也还没有关于卷叶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两种代表性的卷叶材料,剑叶分别表现为中度卷曲(91SP068)和高度卷曲(卷叶珍汕97B,JZB),并分别与平展叶品种奇妙香(QMX)配制杂交和回交组合,对F2代和/或回交后代卷叶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对卷叶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卷叶基因rlt的遗传分析及其精细定位 为定位来自JZB的卷叶基因,利用其作为卷叶基因供体亲本,构建了QMX为背景的卷叶基因近等基因系,并以回交后代为材料开展研究: BC4F2和BC4F3代分离出3种剑叶卷曲类型,即卷叶、中度卷叶和平展叶,3种表型的植株个数分离比测验表明,符合1对主基因1:2:1的理论分离比例;而BC5F1群体中则分离出两种剑叶类型(中度卷叶和平展叶),分离比测验符合1:1的理论比例。两群体卷叶性状遗传分析说明JZB的卷叶性状受1对主基因的控制。而且,中度卷叶个体的剑叶卷曲形态和卷曲度(LRI)平均值均与平展叶接近,与卷叶相差较大,表明卷叶基因是隐性基因,命名为rlt。 基因定位基本路径为:首先,采用SSR标记和新开发的INDEL标记,通过BSA法在卷叶DNA池和平展叶DNA池间筛选多态性标记,并用MAPMAKER/EXP3.0构建遗传连锁图,然后,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基因定位。其中,INDEL标记的开发,是以水稻粳稻品种日本晴克隆序列为基础,利用NCBI在线核酸比对工具,与籼稻品种9311基因组比对,发现核酸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1.1 水稻卷叶性状的研究进展

1.1.1 卷叶性状研究提出的背景

1.1.2 水稻卷叶基因资源

1.1.3 定位和发现的水稻卷叶基因

1.1.4 叶片极性发育的研究进展

1.1.5 水稻卷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1.2 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方法

1.2.1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1.2.2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1.2.3 多区间定位方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

1.2.4 三种常用QTL定位软件

1.3 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重点

第2章 卷叶基因rl_((t))的遗传分析及其精细定位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田间种植

2.1.2 性状观察与测量方法

2.1.3 DNA提取和PCR反应

2.1.4 SSR标记的选择及新标记的开发

2.1.5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方法

2.1.6 物理图谱的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2.2.2 遗传图谱的构建

2.2.3 rl_((t))的初步定位

2.2.4 rl_((t))的精细定位

2.2.5 物理图谱的构建

2.2.6 rl_((t))定位区段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卷叶基因 rl_((t))显隐性的认定

2.3.2 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2.3.3 AGO蛋白在叶片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机理

2.3.4 控制质量-数量性状的主效基因的定位方法

第3章 奇妙香/91 SP068组合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QTLs)的精细定位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群体的构建和田间种植方法

3.1.2 性状调查

3.1.3 DNA提取和PCR反应

3.1.4 Insertion/deletion标记的开发

3.1.5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方法

3.1.6 物理图谱的构建

3.1.7 数量性状基因(QTLs)的命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_2无性系群体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的定位

3.2.2 连锁卷叶QTLs的分离与定位

3.2.3 物理图的构建

3.2.4 卷叶基因定位区段基因组注释信息

3.3.讨论

3.3.1 卷叶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3.3.2 QTLs基因的定位及连锁QTLs的分离

3.3.3 构建克隆重叠群,加速精细定位进程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卷叶主基因rl_((t))的遗传分析及其精细定位

4.1.2 QMX/91SP068组合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定位

4.2 讨论

4.2.1 根据基因定位结果加深对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认识

4.2.2 卷叶基因的遗传控制机理

4.2.3 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的开发和利用

4.2.4 干旱胁迫卷叶基因与遗传卷叶基因的等位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SDS”小量DNA提取方法

附录2 本研究中新设计的引物

附录3 预测的Argonaut基因转录产物

附录4 水稻中经实验验证的microRNA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小麦表皮蜡质抑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物理图谱构建[D]. 秦锦霞.中国农业大学2014
  • [2].陆海渐渗系纤维长度QTL(qFL-12-2)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D]. 卢全伟.山西农业大学2017
  • [3].陆地棉高强纤维QTL(qFSD03)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克隆[D]. 王洋坤.南京农业大学2016
  • [4].水稻穗颈伸长基因EUI1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克隆[D]. 马洪丽.福建农林大学2004
  • [5].水稻亚种间杂种半不育机理研究及胚囊不育新基因的精细定位[D]. 李丹婷.南京农业大学2006
  • [6].水稻半不育突变体W207-2的育性分析及花粉半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D]. 李万昌.南京农业大学2006
  • [7].水稻卷叶突变体的筛选和卷叶基因rlt的精细定位[D]. 潘存红.扬州大学2007
  • [8].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 qBlsr5a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D]. 韩庆典.福建农林大学2008
  • [9].一个控制水稻分蘖角度主效QTL TAC8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D]. 贺记外.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 [10].水稻微效千粒重QTLqTGW1.1的分解、精细定位和检测功效分析[D]. 张宏伟.华中农业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水稻卷叶基因RL14和叶绿体发育基因TLC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 方立魁.西南大学2011
  • [2].水稻卷叶突变体的细胞形成机制以及OUL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 邹良平.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 [3].水稻穗颈伸长基因EUI1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克隆[D]. 马洪丽.福建农林大学2004
  • [4].水稻穗颈伸长基因EUI2(t)的精细定位与克隆[D]. 朱宏波.福建农林大学2003
  • [5].叶卷曲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D]. 余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6].水稻显性小粒基因Mi3(t)的精细定位与侯选基因克隆分析[D]. 刘明伟.四川农业大学2006
  • [7].水稻叶形控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D]. 张光恒.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标签:;  ;  ;  ;  ;  ;  

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卷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