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

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

论文题目: 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杨海燕

导师: 孙传宏

关键词: 生死教育,死亡学,死亡教育,课程

文献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生死教育又可称为死亡教育。在欧美先进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发展,至今体系完整,相关研究及论著丰富。相比较于西方,中国的生死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采取避讳的态度,对生死教育的研究局限于少数的专家学者;而面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生死教育在其中更是难有一席之地。另外,目前对其的研究,多数是以介绍和借鉴西方死亡教育的东西为主,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一个我们在探究生死教育理论和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吸纳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共同资源支持下,在高等学校教育的背景中,建构一种生死教育的理论,并对生死教育的实施作一些现实的思考。 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五所不同类高等院校做了关于生死教育的问卷调查,以期对高等院校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结合问卷所反映的情况,围绕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生死教育的理论建构、生死教育的课程实施几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步展开。 首先,结合问卷,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死两个层面对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生的层面讲,生存状态的不尽如人意赋予了生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对死亡的搁置与死亡的不可回避决定了生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进而从六个方面简要论述了生死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后面的理论阐释及实施作了必要的铺垫。 生死教育作为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对其的研究相比较于西方来讲,中国起步较晚,所以我们有许多需要借鉴的地方。西方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是本文生死教育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作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和开展生死教育时,也一定不能置我们的传统文化于不顾。而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适合于我们本民族的生死教育理论。中国传统的生死智慧我们回避不了,同时也成为我们研究生死问题最丰富的思想宝库。 在整合两大理论来源的基础上,从生死教育的概念、目标、内容三个方

论文目录:

引言

一、现状分析和实施必要性

(一) 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二) 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二、生死教育的理论来源

(一) 死亡学和死亡教育

(二) 中国传统的生死智慧

三、生死教育的理论阐述

(一) 概念厘定

(二) 生死教育的目标

(三) 生死教育的内容

四、生死教育的实施

(一) 生死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二) 生死教育的课程设计

(三) 生死教育课程雏形

(四) 生死教育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28

参考文献

  • [1].高校德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D]. 冯硕.东北石油大学2017
  • [2].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 罗晶.华东师范大学2010
  • [3].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 闫娜娜.辽宁师范大学2010
  • [4].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D]. 李雪飞.吉林农业大学2012
  • [5].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护性价值观的认同研究[D]. 赵肖芳.山西大学2008
  • [6].高师美术学专业平面设计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利用[D]. 王雍博.长春师范大学2013
  • [7].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 赵琳.东北师范大学2017
  • [8].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 谭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 [9].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 潘志军.西安科技大学2011
  • [10].戏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 商青燕.安徽农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生存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死观研究[D]. 梁曼诺.北京师范大学2008
  • [2].青少年死亡教育之探索[D]. 卢锦珍.广西师范大学2004
  • [3].死亡教育理念探[D]. 罗蕊.河南大学2005
  • [4].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D]. 黄瑜.南昌大学2005
  • [5].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启示[D]. 李艳.华东师范大学2006
  • [6].精神关怀:教育本性的返本归真[D]. 刘玉莲.曲阜师范大学2006
  • [7].论死亡意识教育[D]. 丁颖.河南大学2006
  • [8].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死亡态度及生命教育研究[D]. 陈四光.江西师范大学2006
  • [9].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 程红艳.华中师范大学2001
  • [10].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D]. 张朝霞.华东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