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大豆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

玉米和大豆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

一、玉米、大豆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1](2021)在《莲NnFTIP1的基因功能及其转运成花素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莲科、莲属,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花卉,属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作为莲的起源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我国莲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莲是炎热夏季优良的水生观赏植物,花期是影响其观赏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中国古代莲的花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远不能满足广大莲花爱好者的观赏需求,极大影响了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分离鉴定莲的关键花期调控基因,探究并解析相关分子机制,对于莲的花期改良和精准育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古代莲为实验材料,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莲FT Interacting Protein 1(NnFTIP1)编码蛋白的基本结构特性和进化关系,以及其启动子元件。然后通过拟南芥稳定转化手段验证了NnFTIP1和莲Flowering Locus T 1(NnFT1)的基因功能,及其组织表达特性和蛋白亚细胞定位。随后,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荧光素酶互补成像、蛋白拉下实验和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了NnFTIP1与NnFT1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NnFTIP1参与NnFT1从叶片到顶端分生组织的运输过程。最后还利用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报告实验初步探究了NnFTIP1上游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等植物中,FTIP1的进化相对保守,而在低等植物和动物中未进化出FTIP1相应的功能蛋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可能是保守地选择了FTIP1介导的成花素的运输途径。2.NnFTIPs主要由N端的C2结构域和C端的跨膜结构区组成。通过序列比对,我们获得了莲的七个FTIP的同源蛋白。除了NnFTIP1和NnFTIP3具有三个C2结构域外,其余五个NnFTIP蛋白均有四个C2结构域。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GUS染色实验发现NnFTIP1和NnFT1在叶片的叶脉中表达量较高。七个NnFTIP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比较高,且除NnFTIP5外,其余的NnFTIP在根中的表达量也比较高。4.通过创建拟南芥超表达和互补株系,观察表型发现NnFTIP1和NnFT1可以促进拟南芥的开花,并且影响成花关键基因APETALA1(AP1)和LEAFY(LFY)的表达。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NnFT1可以与FD发生蛋白互作,调控AP1和LFY的表达,进而影响拟南芥的开花时间。5.构建融合表达载体35S:GFP-NnFTIP1和35S:RFP-NnFT1,通过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GFP-NnFTIP1定位于内质网,RFP-NnFT1定位于细胞核和内质网,二者共定位于内质网。6.通过酵母双杂交、蛋白拉下实验、荧火素酶互补成像和免疫共沉淀等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了NnFTIP1和NnFT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NnFTIP1的第一个和第三个C2结构域对于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此外,NnFTIP1、NnFTIP5和NnFTIP7均可以和拟南芥FT相互作用,其中NnFTIP1与FT间的相互作用最强。7.通过创建ftip1-1 SUC2:NnFT1-3FLAG和ftip1-1 SUC2:NnFTIP1,然后杂交获得ftip1-1 SUC2:NnFT1-3FLAG SUC2:NnFTIP1转基因拟南芥。通过遗传和蛋白实验证明NnFTIP1参与NnFT1从叶片到顶端分生组织的运输过程,影响NnFT1在顶端分生组织的积累,进而调控拟南芥的开花时间。8.对NnFTIP1的启动子区进行预测,发现存在很多MYB类、MYC类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筛库,得到一个候选的MYB类转录因子Nn UOF8。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证明Nn UOF8可以直接结合到NnFTIP1的启动子上,并且进一步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明Nn UOF8可以激活NnFTIP1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一个莲NnFTIP蛋白家族NnFTIP1与莲成花素蛋白NnFT1互作,并参与其从叶片到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运输过程,表明FTIP1在不同物种的进化过程中功能保守。此外,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个莲MYB类的转录因子Nn UOF8,可能作为NnFTIP1的上游转录因子,直接调控其表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论文对NnFTIP1和NnFT1的功能研究为培育不同花期的莲精准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郑蓓[2](2021)在《苦荞16 kDa过敏原Fag t 2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荞麦富含氨基酸均衡的蛋白质和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物质,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药粮兼用特色作物之一。荞麦是主要的食品过敏源之一,很多国家规定食品标签要强制性标示荞麦成分。荞麦食品中能够引起致敏的物质是籽粒中的过敏蛋白,这些过敏蛋白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荞麦作为功能食品原料的添加范围。因此降低荞麦过敏蛋白的含量、培育低过敏性品种,已经成为目前荞麦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生物学技术为低过敏性种质的创制奠定了技术基础,但首要前提是必须明确荞麦主要过敏原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国内外有关荞麦过敏原的研究主要包括天然过敏原的分离和鉴定、免疫活性检测、核心表位预测与分析及过敏反应快速检测等方面,缺乏过敏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本实验室前期在苦荞中鉴定获得了分子量为16 k Da过敏蛋白(Fag t 2),证明其是苦荞最主要的过敏原,并对Fag t 2的免疫活性、核心表位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本研究在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九江苦荞为材料,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对苦荞16 k Da过敏原Fag t 2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究,以期为苦荞低过敏性种质创制的可行性提供基础信息。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ag t 2位于苦荞7号染色体,该基因无内含子。Fag t 2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Fag t 2在种子中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织器官。结构预测分析显示,过敏原Fag t 2含有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α-淀粉酶抑制剂结构域。天然的和异源表达(毕赤酵母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Fag t 2均具有热稳定性和胃蛋白酶耐受性,但对苦荞萌发种子中的α-淀粉酶和猪源胰淀粉酶均无抑制活性。以原核表达的Fag t 2为抗原制备高效价的兔抗Fag t 2多克隆抗体。15N、13C非放射性同位素双标记原核表达的Fag t 2经包涵体复性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分析没有获得可以解析的蛋白结构,可能原因是原核表达获得的双标记Fag t 2中10个Cys可能存在不正确二硫键的形成,造成与天然的Fag t 2结构存在差异或者该蛋白存在高度可变的柔性区,原核表达获得Fag t 2不能用于NMR进行结构解析。(2)Fag t 2编码区上游1873 bp启动子元件预测显示其存在JA、ABA、干旱和病原菌胁迫等响应元件,启动子5’端存在5个种子特异性表达元件。融合gus的不同启动子截短体稳定转化拟南芥,GUS染色和活性测定显示,全长启动子Fag t 2-P1(-1873bp-0)具有种子特异启动子的特征。随着启动子5’端的截短,即种子特异性元件的减少,gus在叶片、花和根等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截短的Fag t 2-P2(-1564 bp-0)活性显着高于Fag t 2-P1、Fag t 2-P3(-1125 bp-0)和Fag t 2-P4(-302 bp-0)启动子截短体,推测Fag t 2-P1截去的片段可能含有抑制启动子活性的元件。各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株系对于激素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启动子在萌发期均响应ABA和Me JA,不响应GA;Fag t 2-P2和Fag t 2-P3对三种激素均有响应(幼苗)。Fag t 2-P1和Fag t 2-P2启动子在萌发期能够响应甘露醇。酵母单杂交筛选获得的转录因子及启动子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结果显示Fag t 2可能在胁迫耐受性等生理过程发挥生物学功能。(3)基于SMART技术构建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显示Fag t 2可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3泛素蛋白连接酶ARI2和丝氨酸蛋白激酶等功能蛋白发生互作。体外条件下,天然的和毕赤酵母表达的Fag t 2均可激活苦荞中的两种苯丙氨酸解氨酶(Ft PALB和Ft PALN)的活性;以原核表达Ft PALB为抗原制备高效价兔抗PAL多克隆抗体。采用DOCKing预测、Pull down、共定位和Bi FC等方法进一步证明Fag t 2与Ft PAL存在物理互作。(4)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遗传的Fag t 2过表达拟南芥(Fag t2-OE)。对野生型、阴性对照(p CAMBIA3301空载体转化株系)和Fag t 2-OE拟南芥进行干旱胁迫分析显示,干旱胁迫后Fag t 2-OE拟南芥存活率、体内的相对含水量、总黄酮含量和CAT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株系,MDA、O2-和H2O2含量低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株系,结果表明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增加。干旱胁迫后Fag t 2-OE植株叶片中At PAL1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株系;对不同时期叶片中PAL活性测定显示,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叶片中的PAL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苗龄超过7天后,PAL活性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苗龄≥45天的Fag t 2-OE及野生型植拟南芥片中均未检测到PAL活性。结合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PAL存在高度泛素化修饰,PAL的泛素化修饰程度与其活性具有显着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392)。成株期叶片中PAL翻译后的泛素化修饰可能是活性丧失的主要原因,PAL翻译后水平的泛素化不仅可能导致后续的降解,也可能直接导致失活。体外泛素化分析显示Fag t 2并不影响PAL的泛素化,Fag t 2提高PAL活性不依赖于对PAL泛素化的抑制。(5)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对人参土芽孢杆菌具有抗性。接种人参土芽孢杆菌的Fag t 2-OE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体内细菌数量显着低于野生型。Fag t 2-OE拟南芥中At PAL1基因和SA信号通路的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增加但均显着低于野生型,表现出过表达Fag t 2拟南芥植株的SA信号通路受抑制。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细菌抗性水平的提高不依赖于SA信号通路。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苦荞主要过敏蛋白Fag t 2能与PAL互作并激活PAL的活性,其在干旱胁迫耐受及病原抗性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简单敲除或者突变苦荞Fag t 2极可能导致苦荞基础性抗性的降低或丧失。深入分析Fag t 2功能与过敏原表位之间的关系,对于理性通过基因敲除或突变获得低过敏性苦荞种质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中发现成株期叶片存在黄酮类产物的累积但无PAL活性的现象很可能与PAL的泛素化有关,结果有望揭示PAL翻译后快速调控的新机制。

温翔宇[3](2020)在《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间管理作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在高杆作物田间管理环节装备缺乏、功能单一,传统的作业装备存在地隙较低,难以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进地作业,制约了田间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之一。采用高地隙作业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高杆作物中后期的追肥问题,设计了与高地隙底盘配套的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侧深施肥的策略,将氮磷钾三种肥料按需求实时配比后,排施至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为适配宽幅、高效的作业需求,同时避免肥箱过长造成高地隙底盘重心不稳,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本文对集排式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最后集成关键部件对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进行整机试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应用离散元法分析离散物料与农机执行机构的交互作用,可以取得试验研究无法得到的颗粒运动信息,目前对于颗粒物料的参数标定方法多多采用单一方法来标定多个接触参数,导致仿真与试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问题,对分体圆筒法、倾斜法、抽板法和斜面法4种颗粒特性测试方法进行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影响测量结果的显着因素与因素显着程度。根据分体圆简法、倾斜法和斜面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基于颗粒物料整体特性的摩擦因数标定方法,将仿真试验与真实试验相结合,依次标定出尿素颗粒与PVC材料间静摩擦因数为0.41,颗粒间静摩擦因数为0.36,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15。将所标定的摩擦因数采用无底圆筒法进行验证试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为30.57o,真实试验结果为31.74o,相对误差为3.69%,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际试验休止角与所标定摩擦因数下的仿真休止角相对误差均不大于4.59%,仿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无显着差异,验证了所标定摩擦因数的准确性。(2)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为提供气力施肥装置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种颗粒状化肥为试验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对物料悬浮速度进行数值模拟,采用Lagrangian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7.21-12.97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68-12.48m/s,硫酸钾悬浮速度11.09-18.15m/s。通过台架试验测定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6.68-12.48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22-11.96m/s,硫酸钾悬浮速度9.46-17.81m/s,相对误差分别为5.3%、5.1%、7.2%。在颗粒肥料体积分数1%、3.5%、6%、8.5%时,分别测定肥料颗粒群的悬浮速度,结果表明,颗粒群悬浮速度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颗粒肥料体积分数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近似为常数,其原因为颗粒球形度对悬浮速度的影响,标定得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0,磷酸二铵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6,硫酸钾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84。基于流固耦合的颗粒悬浮速度仿真有较高的准确度,验证了基于EDEM-Fluent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测定物料悬浮速度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设计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设计变量配比施肥装置,实现氮磷钾3种肥料按需实时配比排施,基于离散元法,分析施肥管倾角对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输送能力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施肥管倾角大于50o时,肥料在施肥管中的输送效率满足最大施肥量条件下排肥器的排肥速率,根据经典文丘里管设计方法对风送输肥管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研究输送气速对施肥量误差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排施在目标区域的肥料质量逐渐增加,实际总施肥量与目标总施肥量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同时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施肥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当输送气速大于30m/s时,硫酸钾施肥误差逐渐增大,并且总施肥量误差降低效果并不显着,因此,输送气速30m/s为最经济风速。对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进行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一肥料施肥量误差控制在5.33%以内,总施肥量误差不超过4.66%,3种肥料混合均匀度均大于94.4%。(4)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基于静电感应原理,设计了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由于肥料颗粒与空气、排肥管管壁以及自身之间的摩擦、碰撞,使肥料颗粒携带了电荷,在肥料颗粒下落的过程中,环形电极被其感应出了微弱的等量异号电荷,最后由电流放大电路输出与之相对应的感应电流。以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感应电流与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标定研究,并进行了三种肥料检测精度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三种肥料的平均测量误差分别为3.9%,5.1%,5.9%,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5.21,7.98,11.29。统计分析显示,三种肥料的测量误差符合正态分布,其数学期望分别为3.74%,4.93%,5.22%。本文研究的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可以满足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实时检测的需求,并为变量施肥闭环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5)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为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的追肥需求,设计一种与高地隙底盘配套使用的精量配混施肥机。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设计抛送式混肥器将变量配比施肥装置排出的氮磷钾3种肥料通过电机驱动叶片旋转进行混合,并输送至内部被设计成锥形结构的肥料分配器。通过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耦合法对分配器排肥口倾角、分配器上端波纹管的结构和布置方式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排肥口倾角为45o时,其综合性能最优;肥料分配器上端需布置一段长度至少为570mm的垂直波纹管,从而避免了肥料颗粒流因压力差的作用而粘附在管壁上。2019年6月,对该机进行了田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机的施肥量误差为2%,总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施肥装置可满足高杆作物中耕时期的追肥需求。

孔祥男[4](2020)在《水稻旱直播田杂草化学防除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劳力成本增高,水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选择一种适合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水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问题。水稻旱直播是一种采取机械旱种、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的栽培方法,省却了水稻育秧、插秧操作,可以实现水稻播种、施肥、化学除草和收获全程机械化,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和水资源,是一种水稻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栽培方法。然而,旱直播稻田杂草出苗迅速,杂草种类和密度大,防除困难,危害严重,是导致旱直播稻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究不同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田杂草防除及安全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比较不同除草剂杂草防效及施药后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为旱直播水稻田杂草防除提供高效、安全的除草剂组合和最佳施药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除草剂土壤处理杂草防效仲丁灵、二甲戊灵、恶草酮、扑草净、2,4-D丁酸钠盐5种除草剂单剂土壤处理虽能达到一定的除草效果,但施药后28d,杂草防效均低于80%,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且除草剂单独使用杀草谱较窄。仲丁灵+扑草净、二甲戊灵+扑草净、仲丁灵+恶草酮、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盐处理间杂草株防效、鲜重防效无明显差异。施药后28d,对杂草防效仍能达95%以上。(2)除草剂不同时期茎叶处理杂草防效水稻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盐、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对杂草的综合防效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其中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处理水稻药害明显,显着抑制水稻生长。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与氯酯磺草胺、灭草松、2,4-D丁酸钠盐分别混用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均高于氰氟草酯与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盐、灭草松分别混用处理。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与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盐相比对稗草灭草速度下降。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在水稻不同叶龄期施用表明:4叶期茎叶处理的杂草防效优于5叶期的施药效果。(3)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安全性仲丁灵、恶草酮、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单剂土壤处理后均没有表现明显的药害症状,水稻株高、茎基宽度以及叶绿素含量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除草剂混用处理中仲丁灵+恶草酮处理水稻地上部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其它除草剂混用处理。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盐处理水稻根系干重受到明显抑制。仲丁灵+扑草净与二甲戊灵+扑草净处理施药后4周内,水稻生长与人工除草无明显差异。仲丁灵+扑草净和二甲戊灵+扑草净是旱直播水稻安全、防效高的土壤封闭除草剂组合。水稻5叶期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处理水稻药害明显,显着抑制水稻生长。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杂草防效最好,水稻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根系干重高于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各处理施药4周内水稻叶片POD,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先升后降,施药后28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37.5 g a.i.·hm-2五氟磺草胺+787.5 g a.i.·hm-22,4-D丁酸钠盐于水稻5叶期混施对水稻安全。水稻4叶期茎叶处理,各处理施药后水稻叶片均出现不同程度黄化现象,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随时间推移药害症状及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株高及干物质积累受到明显抑制作用;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处理水稻有效分蘖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氰氟草酯各混用处理除草效果相对较差,对水稻茎叶及根系干物质积累产生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施药后28d地上部及根系干物质积累与人工除草均无显着性差异;各除草剂混用茎叶处理施药4周内水稻叶片POD,SOD活性及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药后28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在水稻4叶期施用最安全。(4)除草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表明: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药害症状明显,水稻分蘖数及干物质积累受到抑制,导致实测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氰氟草酯+2,4-D丁酸钠、氰氟草酯+灭草松、氰氟草酯+灭草松+2,4-D丁酸钠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低于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五氟磺草胺+灭草松+2,4-D丁酸钠处理,造成水稻茎叶及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每穗结实粒数与千粒重略有降低。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实测产量最高,明显高于氯酯磺草胺各混用处理。

曹鹏鹏,任自超,高凤菊,田艺心[5](2019)在《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文中提出针对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中存在的品种组合选择问题,本研究采用3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随机组合设置不同处理,并对其大豆、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间作组合中同一大豆、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无差异性变化;不同处理间大豆9个农艺性状均呈显着差异,不同处理间玉米株高、穗位高、秃顶长、单穗重呈极显着差异,穗行数、行粒数、果穗直径呈显着差异,穗长无差异;玉米在籽粒产量与经济产值方面为主要贡献者,其中处理9(德豆99-16与郑单958组合)的籽粒总产量与经济总产值均最高。结合经济总产值、成熟期及生育期相关数据分析,德豆99-16与郑单958组合在间作模式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可利用性,为大豆/玉米间作品种的优选组合。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6](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金福[7](2019)在《河西走廊不同土壤水分下除草剂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除草效率,降低种植成本,我们筛选了玉豆间作茎叶除草剂。本试验于2016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武威市黄羊镇试验场进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5种茎叶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带状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喷施噻吩磺隆第15 d、20 d、30 d的田间杂草防效与鲜草抑制率和噻吩磺隆对大豆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分别于药后7 d、15 d、25 d对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进行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筛选出了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玉豆间作茎叶除草剂的筛选。噻吩磺隆对玉米安全,对大豆相对安全。噻吩磺隆对阔叶草防效较好,药后30 d阔叶草株防效、鲜草抑制率均大于80%。噻吩磺隆显着增加玉米产量,间作系统产量较CK增加3.7%。2.不同土壤水分对噻吩磺隆药效的影响。杂草防效随噻吩磺隆喷施剂量增加而增加,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杂草防效。25±5%土壤水分喷施27 g/hm2噻吩磺隆的杂草株防效、鲜草抑制率分别为84%、87%,较该土壤水分下喷施9 g/hm2噻吩磺隆的杂草株防效、鲜草抑制率分别高14.7%、17%。3.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增加噻吩磺隆剂量明显提高大豆药害,25±5%土壤水分加剧大豆药害,但有利于大豆药害恢复生长,然而该剂量对大豆造成的药害超出了自身恢复生长的范围。25±5%土壤水分喷施27 g/hm2噻吩磺隆第15 d,大豆叶片受害率达65%,较15±5%土壤水分下喷施相同剂量噻吩磺隆的大豆叶片受害率高10%,药后28 d大豆单株叶面积的恢复率为55%,较15±5%土壤水分下喷施相同剂量噻吩磺隆的大豆单株叶面积的恢复率高出11%。药后25 d大豆叶片受害率的恢复率为53%,较15±5%土壤水分的大豆叶片受害率的恢复率高出12%。15±5%土壤水分喷施18 g/hm2噻吩磺隆第15 d大豆叶片受害率为45%,较25±5%土壤水分下喷施相同剂量噻吩磺隆的大豆叶片受害率低15%,药后28 d大豆叶片SOD、MDA、Pn均恢复至清水对照水平(CK),而25±5%土壤水分下药后28 d大豆叶片SOD、MDA均未恢复至清水对照水平(CK)。4.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喷施9 g/hm2噻吩磺隆的除草效果较差,对大豆产量贡献不显着。喷施27 g/hm2噻吩磺隆虽然能有效提高田间杂草防除效果,但是对大豆药害较重,大豆产量较对照(CK)增加不显着。15±5%土壤水分下喷施18 g/hm2噻吩磺隆表现出较好的杂草防除效果,显着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1.32、1.34 t/hm2,较25±5%土壤水分分别增加2.3%、3.7%。5.影响大豆单株产量的关键因子的筛选。在药后7 d、15 d、25 d对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进行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大豆株高抑制率是唯一的对大豆单株产量有贡献的因子。大豆株高抑制率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大于0.7,药后15 d大豆株高抑制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87。这说明大豆增产与喷施噻吩磺隆调控大豆旺长有关系。

王园园,王敏,相世刚,刘琪,强胜,宋小玲[8](2018)在《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ISAAA)的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油菜(Brassica napus)和玉米(Zea mays)这4种作物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转化事件,以便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参考。经统计发现截止2017-05-21,全球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大豆、油菜和玉米转化事件分别为39、28、32和201个。在这4种作物中,抗除草剂基因有19种,来源于16种生物,涉及到的除草剂共有9种;分别是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咪唑啉酮类(imidazolinone)、2,4-D(2,4-dichlorophenoxy)、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麦草畏(dicamba)、磺酰脲类(sulfonylurea)、硝磺草酮(mesotrione)和溴苯腈(bromoxynil)。单抗事件、多抗事件和复合抗性事件分别为25个、18个和257个,分别占抗除草剂总转化事件的8.3%、6%和85.7%。抗除草剂转化事件涉及的公司有8个,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公司、杜邦、拜耳作物科学、陶氏益农有限公司、巴斯夫、Genective S.A.和美国斯泰恩种子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能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周文冠,孟永杰,陈锋,帅海威,刘建伟,罗晓峰,杨文钰,舒凯[9](2018)在《除草剂研发及其复混使用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除草剂又称除莠剂,是可以有效消灭或抑制杂草生长的一类化学或生物药剂。近年来,化学除草剂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除草技术的日趋完善,极大地变革了传统的劳动生产方式。但是,化学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如何降低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并进一步提高除草效率,是目前除草剂领域研究的热点。发展新型绿色环保的除草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生物除草剂以其低污染、无残留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安全、高效地使用除草剂或利用不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来防除和抑制杂草的生长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化学和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使用现状,并对除草剂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药效降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展开阐述,着重讨论不同类型或成分的除草剂或助剂复混使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除草剂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戴炜[10](2017)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复合型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国办发[2015]59号)。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涵括禾本科作物玉米和阔叶类作物大豆。在进行杂草防除时,不仅要防除该模式下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还要避免对玉米、大豆造成不可恢复的药害,影响产量。因此,筛选对玉米、大豆安全的除草剂,并对杂草防除效果好的除草剂,对指导在玉米大豆间作生产中施用除草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玉米或大豆的除草剂进行筛选,通过评价药害指数初筛选出安全性高的除草剂。然后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进一步对除草剂进行安全性评价、防效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药害评价不同除草剂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玉米、大豆的株高会受到抑制,茎增粗。通过药害指数对10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1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筛选出对玉米和大豆安全或有药害但能恢复正常生长的除草剂。选出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扑·乙·滴丁酯、乙·嗪·滴丁酯、嗪酮·乙草胺5种土壤处理剂胺和灭草松、噻吩磺隆、双氟·唑嘧胺、氟醚·灭草松、咪唑乙烟酸5种茎叶处理剂。通过药害对玉米、大豆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除草剂,土壤处理剂二甲戊灵和嗪酮·乙草胺的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干物重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着,对玉米、大豆安全。精异丙甲草胺影响间作玉米、大豆的株高和茎粗,但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其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清水对照分别低10.71%和4.17%。茎叶处理剂噻吩磺隆的玉米、大豆的株高受到抑制,株高抑制率分别为18.94%和2.23%。灭草松的大豆叶绿素含量与清水对照差异显着,玉米和大豆的株高、茎粗、干物重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较清水对照无显着性差异。不同除草剂应用在大田实际生产中,使用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更安全,玉米的生长抑制率显着低于乙氧氟草醚,为73.13%。大豆的生长抑制率显着低于乙草胺和乙氧氟草醚,分别低88.83%和91.13%。在进行茎叶处理时,灭草松较其他处理更为安全。噻吩磺隆次之,药后6d,玉米、大豆的药害等级为1级。药后12d,玉米、大豆恢复正常,药害等级为0级。在施用不同浓度噻吩磺隆中,施用低浓度噻吩磺隆处理和分三次施用噻吩磺隆的处理更安全。药后6d,玉米药害等级为1级。药后12d,玉米恢复正常。大豆并未受到药害。在不同施药方式中,大豆行定向喷雾氟磺胺草醚和咪唑乙烟酸的处理对玉米、大豆更安全,在药后18d,玉米和大豆的株高较清水对照无显着性差异。进行全田喷雾氟磺胺草醚的处理对玉米造成药害,在药后12d时玉米受药害等级为2级。施用烟嘧磺隆的处理对大豆造成药害。2、防效评价在除草剂初筛选中,精异丙甲草胺的株防效71.96%和鲜重防效78.83%高于其他除草剂。茎叶处理中灭草松株防效52.7%低于其他除草剂。噻吩磺隆的株防效73.88%、鲜重防效96.1%高于其他处理。土壤除草剂二甲戊灵和茎叶除草剂灭草松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差,株防效分别为60.58%和49.66%,鲜重防效分别为67.12%和83.82%。不同除草剂应用在大田实际生产中,土壤处理剂乙氧氟草醚的杂草株数仍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株防效比精异丙甲草胺和乙草胺分别高70.26%和35.28%。茎叶处理中人工除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茎叶处理剂噻吩磺隆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其鲜重防效为 74.62%。在施用不同浓度噻吩磺隆中,分3次喷雾噻吩磺隆的处理和常规噻吩磺隆剂量喷雾的处理除草效果仅次于人工除草,株防效>70%,鲜重防效>87%。在不同施药方式中,进行全田喷雾处理烟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和咪唑乙烟酸的除草效果优于大豆行定向喷雾,其株防效为70.04%-81.87%,鲜重防效为88.51%-91.70%。大豆行定向喷雾氟磺胺草醚和咪唑乙烟酸的防效最差,株防效分别为55.47%和50.45%,鲜重防效分别为78.91%和76.68%。3、经济效益评价不同除草剂应用在大田实际生产中,土壤处理剂乙草胺持效期长,作为土壤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其产出投入比在土壤处理剂中最高,为13.16%。精异丙甲草胺次之。茎叶处理剂咪唑乙烟酸对玉米药害严重,经济效益低。使用噻吩磺隆进行处理,产值较高,产出投入比最高,为14.09。在施用不同浓度噻吩磺隆中,低浓度噻吩磺隆处理的玉米、大豆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噻吩磺隆浓度处理,产值和产出投入比也高于其他高浓度噻吩磺隆的处理,施用1g和1.25g噻吩磺隆处理的产出投入比大于40。在不同施药方式中,大豆行定向喷施咪唑乙烟酸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为712.74kg,显着大于其他除草剂处理。大豆行定向喷施氟磺胺草醚处理的大豆产量较高,为49.5kg。这两种施药方式获得的产出投入比远高于其他处理,大于30。4、除草剂施用方法在杂草少的玉米大豆间作田中,可以选用更为安全的土壤处理剂二甲戊灵和茎叶处理剂灭草松来防除杂草。在杂草多发的玉米大豆间作田中,应使用除草效果更好除草剂及其施用方式。在玉米、大豆播后1~2d,施用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2000ml/hm2。在玉米3~5叶期施用低浓度的噻吩磺隆15g-19g/hm2进行茎叶处理。

二、玉米、大豆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大豆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莲NnFTIP1的基因功能及其转运成花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莲的概述
        1.1.1 莲的分类
        1.1.2 莲的生活习性
    1.2 植物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1.2.1 光周期途径调控拟南芥开花的分子机制
        1.2.2 光周期途径调控水稻开花的分子机制
    1.3 成花素的发现
    1.4 FT在植物开花调控中的作用模式
    1.5 FTIP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1.5.1 FTIP1 介导的植物成花素运输机制
        1.5.2 FTIP蛋白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1.6 观赏植物花期调控途径
        1.6.1 观赏植物的花期调控技术
        1.6.2 莲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和载体质粒
    2.3 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化学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系统进化树构建
        2.4.2 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构域分析和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2.4.3 取样
        2.4.4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转化及鉴定
        2.4.5 RNA的提取
        2.4.6 反转录
        2.4.7 质粒提取
        2.4.8 DNA提取
        2.4.9 PCR扩增
        2.4.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11 载体构建
        2.4.12 LR反应
        2.4.13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
        2.4.14 转基因的拟南芥种子筛选
        2.4.15 亚细胞定位
        2.4.16 GUS组织化学染色
        2.4.17 酵母双杂交(Yeast-two hybrid,Y2H)
        2.4.18 萤火素酶互补成像实验(Firefly 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 assay)
        2.4.19 蛋白拉下实验(Pull down)
        2.4.20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2.4.21 酵母单杂交(Yeast one hybrid,Y1H)
        2.4.22 双荧光报告实验(Dual luciferase report assay)
第3章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NnFTIP1 的基因功能验证
    3.3 NnFTIP1和NnFT1 相互作用且影响NnFT1 的转运
    3.4 NnFTIP1 的转录调控
    3.5 莲转基因植株的创制以及NnFTIPs和 NnSTM的互作探究
第4章 讨论
    4.1 FTIP1 在不同的开花植物进化过程中保守
    4.2 NnFTIP1和NnFT1 可以促进拟南芥开花
    4.3 NnFTIP1和NnFT1 相互作用且影响NnFT1 的转运
    4.4 NnFTIP1 的转录调控
    4.5 莲转基因植株的创制以及NnFTIPs和 NnSTM的互作探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苦荞16 kDa过敏原Fag t 2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过敏研究进展
        1.1.1 过敏反应
        1.1.2 植物性过敏原分类
        1.1.3 植物性过敏原特征
        1.1.4 植物性过敏原的低敏化研究
    1.2 荞麦及其过敏原研究进展
        1.2.1 荞麦的种植与育种
        1.2.2 荞麦过敏原研究
        1.2.3 苦荞过敏原研究
    1.3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1.4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植物抗逆中的研究进展
    1.5 SA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敏原Fag t2 稳定性、活性和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菌株和质粒
        2.2.3 酶与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过敏原Fag t2 的进化分析及结构预测
        2.3.2 过敏原基因Fag t2 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2.3.3 过敏原Fag t2 及其突变过敏原的表达与纯化
        2.3.4 过敏原Fag t2 的稳定性和活性测定
        2.3.5 过敏原Fag t2 结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过敏原Fag t2 系统进化及结构预测分析
        2.4.2 过敏原基因Fag t2 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2.4.3 过敏原Fag t2 及其突变过敏原的表达与纯化
        2.4.4 过敏原Fag t2 多克隆抗体制备
        2.4.5 过敏原Fag t2 结构初步探究
        2.4.6 过敏原Fag t2 的稳定性和活性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Fag t2 启动子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菌株和质粒
        3.2.3 酶与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Fag t2 启动子元件预测与分析
        3.3.2 Fag t2 启动子的截短及载体构建
        3.3.3 Fag t2 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的获得及处理
        3.3.4 Fag t2 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GUS染色及活性测定
        3.3.5 Fag t2 启动子酵母单杂交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录因子的筛选
    3.4 实验结果
        3.4.1 Fag t2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3.4.2 Fag t2 启动子的截短及植物转化载体构建
        3.4.3 Fag t2 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的获得与活性分析
        3.4.4 酵母单杂交筛选获得 Fag t 2 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Fag t2 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和质粒
        4.2.3 酶和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4.3.2 诱饵质粒的构建及文库筛选
        4.3.3 Ft PALB和 Ft PALN与 Fag t2 的分子对接
        4.3.4 PAL多克隆抗体制备
        4.3.5 Ft PALB和 Ft PALN与 Fag t2 的互作验证
    4.4 实验结果
        4.4.1 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的评价
        4.4.2 文库筛选及比对分析
        4.4.3 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分子对接
        4.4.4 Fag t2对Ft PALB和 Ft PALN活力的影响
        4.4.5 Pull down验证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互相作用
        4.4.6 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的亚细胞定位及共定位
        4.4.7 Bi FC验证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的互相作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Fag t2 过表达拟南芥的干旱耐受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株和质粒
        5.2.3 酶和主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拟南芥种植和培养条件
        5.3.2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的转化与筛选
        5.3.3 Fag t2-OE拟南芥干旱胁迫处理
        5.3.4 拟南芥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3.5 干旱胁迫后PAL活性和PAL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
        5.3.6 Fag t2对PAL的泛素化修饰影响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Fag t2-OE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5.4.2 Fag t2-OE拟南芥表型分析
        5.4.3 干旱胁迫后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5.4.4 干旱胁迫后At PAL活性和At PAL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5.4.5 Fag t2-OE拟南芥抗性提高的机制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Fag t2 过表达拟南芥的细菌抗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植物材料
        6.2.2 实验菌株
        6.2.3 酶和主要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拟南芥种植和培养条件
        6.3.2 拟南芥对病原微生物抗性检测
        6.3.3 细菌处理后拟南芥中PAL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6.4 实验结果
        6.4.1 病原微生物的抗性初筛结果
        6.4.2 Fag t2-OE拟南芥对病原细菌的抗性分析
        6.4.3 细菌处理后拟南芥 PAL 和病程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6.4.4 Fag t2-OE拟南芥抗性变化的可能机制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中耕追肥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
    2.1 颗粒肥料与施肥管物性参数
    2.2 颗粒肥料休止角测定方法
    2.3 基于EDEM软件颗粒肥料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
        2.3.1 建立仿真模型
        2.3.2 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设计
    2.4 肥料颗粒摩擦因数标定
        2.4.1 尿素颗粒与PVC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2 尿素颗粒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3 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4 颗粒与PVC材料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5 不同含水率下标定结果验证试验
    2.5 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5.1 磷酸二铵摩擦因数标定
        2.5.2 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
        3.2.1 理论计算
        3.2.2 数值模拟
    3.3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
    4.1 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4.2.1 肥箱容积的确定
        4.2.2 风送输肥管设计
    4.3 基于EDEM软件的肥料混合仿真试验
        4.3.1 试验材料物性参数
        4.3.2 试验模型建立
        4.3.3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气力施肥仿真试验
        4.4.1 仿真模型建立
        4.4.2 不同输送气速仿真试验结果
    4.5 排肥器标定与田间试验
        4.5.1 肥料在不同排肥轴转速下的排肥量测定
        4.5.2 田间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
    5.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
    5.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与对应的感应电流值标定
        5.2.1 搭建排肥试验台
        5.2.2 标定试验
    5.3 试验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6.1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6.2 肥料分配器的设计
        6.2.1 肥料分配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2.2 肥料分配器结构参数
        6.2.3 肥料分配器气固耦合仿真
        6.2.3.1 肥料分配器排肥口倾角耦合仿真结果
        6.2.3.2 90o弯曲施肥管中颗粒运动规律
    6.3 抛送式混肥器的设计
        6.3.1 抛送式混肥器结构参数
        6.3.2 抛送式混肥器颗粒运动仿真
        6.3.3 抛送式混肥器流场仿真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1. 导师简介
    2. 作者简介
致谢

(4)水稻旱直播田杂草化学防除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旱直播研究进展
        1.1.1 我国水稻旱直播发展概况
        1.1.2 国外水稻旱直播发展概况
    1.2 旱直播水稻田杂草发生特性及防治方法
        1.2.1 旱直播水稻田杂草发生特性
        1.2.2 旱稻田杂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
        1.2.3 旱稻田杂草防除方法
    1.3 水稻旱直播田化学除草面临问题
    1.4 本试验除草剂基本概述
        1.4.1 旱直播稻田封闭除草剂品种
        1.4.2 旱直播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品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供试除草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杂草防效和水稻生长指标测定
        2.2.3 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旱直播土壤封闭化学除草及安全性
        3.1.1 旱直播水稻田除草剂土壤封闭杂草防效
        3.1.2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旱直播水稻安全性
    3.2 水稻旱直播茎叶处理除草剂筛选
        3.2.1 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杂草防效
        3.2.2 旱直播水稻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水稻安全性
    3.3 旱直播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效果及安全性
        3.3.1 杂草防效
        3.3.2 对水稻安全性
    3.4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旱直播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水稻旱直播田各除草剂杂草防效
    4.2 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的安全性
    4.3 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大豆、玉米生育期及倒伏情况比较
    2.2 间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大豆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 间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大豆、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7)河西走廊不同土壤水分下除草剂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除草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2.2 单子叶、双子叶除草剂的使用研究
        1.2.3 除草剂药效的影响因素
        1.2.4 除草剂的药害及恢复
    1.3 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豆间作苗后茎叶除草剂的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豆间作田苗后茎叶除草剂的筛选
        3.1.1 不同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评价
        3.1.2 不同除草剂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
        3.1.3 不同除草剂对玉米、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土壤水分对噻吩磺隆药效的影响
        3.2.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3.2.3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5 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逐步回归、通径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间作药效的影响
    4.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药害及药害恢复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四种作物抗除草剂转化事件分析
    1.1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的转化事件
    1.2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转化事件
    1.3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转化事件
    1.4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转化事件
2独立转化事件涉及的抗除草剂基因
3不同公司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
4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及建议
    4.1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策略
        4.2.1着重开发来源于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事件
        4.2.2加强培育转抗草铵膦基因及其他除草剂基因的转化事件
        4.2.3加强培育多抗除草剂及复合性状的转化事件
附表1~附表5见I-LXXV页

(9)除草剂研发及其复混使用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除草剂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化学除草剂的发展历史
    1.2 化学除草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2.1 影响化学除草剂效果的因素
        1.2.2 化学除草剂对周边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2 生物除草剂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2.1 生物除草剂的发展历史
    2.2 发展生物除草剂面临的问题
    2.3 影响生物除草剂效率的因素
3 除草剂复混使用的优势
    3.1 不同除草剂之间的复混
    3.2 除草剂与助剂之间的复混优势
4 未来研究方向

(10)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除草剂科学研究进展
        1.2.1.1 杂草危害及防治措施
        1.2.1.2 除草剂类型
        1.2.1.3 影响除草剂防效的因素
        1.2.1.4 除草剂药害
        1.2.1.5 除草剂药害后恢复
        1.2.2 玉米田和大豆田除草剂研究进展
        1.2.2.1 玉米除草剂种类
        1.2.2.2 大豆除草剂种类
        1.2.2.3 玉米、大豆兼用除草剂
        1.2.3 除草剂评价
        1.2.3.1 药害评价
        1.2.3.2 防效评价
        1.2.3.3 经济效益评价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除草剂初筛试验
        2.2.2 不同除草剂综合评价试验
        2.2.3 不同施药方式、不同浓度噻吩磺隆试验
    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2.3.1 室内初筛试验
        2.3.2 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试验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害评价
        3.1.1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3.1.1.1 药害指数
        3.1.1.2 形态变化
        3.1.1.3 生长影响
        3.1.2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
        3.1.2.1 药害指数
        3.1.2.2 形态变化
        3.1.2.3 生长影响
        3.1.3 不同施药方式
        3.1.3.1 形态变化
        3.1.3.2 生长影响
        3.1.4 不同浓度噻吩磺隆
        3.1.4.1 形态变化
        3.1.4.2 生长影响
    3.2 防效评价
        3.2.1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3.2.2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
        3.2.3 不同施药方式
        3.2.4 不同浓度噻吩磺隆
    3.3 经济效益评价
        3.3.1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3.3.2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
        3.3.3 不同施药方式
        3.3.4 不同浓度噻吩磺隆
4 结论与讨论
    4.1 除草剂药害的恢复
    4.2 除草剂综合评价
    4.3 不同除草剂的施用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玉米、大豆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莲NnFTIP1的基因功能及其转运成花素的机制研究[D]. 张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1(01)
  • [2]苦荞16 kDa过敏原Fag t 2结构与功能研究[D]. 郑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 温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4]水稻旱直播田杂草化学防除及安全性研究[D]. 孔祥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J]. 曹鹏鹏,任自超,高凤菊,田艺心. 山东农业科学, 2019(12)
  • [6]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7]河西走廊不同土壤水分下除草剂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D]. 金福.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J]. 王园园,王敏,相世刚,刘琪,强胜,宋小玲.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01)
  • [9]除草剂研发及其复混使用的现状与展望[J]. 周文冠,孟永杰,陈锋,帅海威,刘建伟,罗晓峰,杨文钰,舒凯. 草业科学, 2018(01)
  • [10]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D]. 戴炜.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玉米和大豆田两用除草剂的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