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狂犬病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G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我国狂犬病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G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论文摘要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人狂犬病发病数和死亡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人狂犬病的死亡数居高不下,居当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为此,利用抗原分型和基因分型等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狂犬病病毒进行研究,揭示我国狂犬病的流行态势、病毒的遗传进化规律和不同地区流行毒株的抗原差异,为狂犬病防控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利用乳鼠脑内接种和细胞分离培养对本实验室从20042008年采集的40份动物狂犬病脑组织样品进行了病毒分离,实验利用Nonclon Delta Tube内置玻片法在N2A细胞和BHK-21细胞上进行了病毒分离,获得了多个代次的细胞毒,建立了实验室的狂犬病流行毒株病毒库,为病毒株的抗原差异分析提供病毒资源。病毒的细胞适应性分析表明原始脑组织毒和不同代次N2A细胞适应株的G基因主序列完全一致,而其准种序列在带毒传代过程中突变率随传代次数迅速增加。利用9株抗狂犬病核蛋白单抗对34株F6代N2A细胞适应株进行了抗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RABV街毒株在N蛋白上存在着抗原差异,同时对病毒株N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发现,不同进化群病毒株间的遗传差异与抗原分型无直接的联系。随后,实验利用RT-PCR对30个病毒株G基因全长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将获得的G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已测序的病毒G基因进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我国狂犬病病毒株可分为8个进化群,即I→VIII,本实验鉴定的30个毒株分别属于进化I→IV群。这8个进化群的病毒株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狂犬病流行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发现:进化I、II、III和VII群的病毒株与我国人用疫苗株CTN的同源性高于3aG,SRV9和国外经典疫苗株,而后者与进化IV、V、VI和VIII群的同源性高于CTN。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
  • 2 狂犬病病毒复制
  • 3 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生活周期
  • 4 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二章 狂犬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 狂犬病病毒的分型方法
  • 2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分型
  • 3 RABV 的分子流行病学
  • 4 狂犬病病毒属基因2 型-7 型的分子流行病学
  • 5 我国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二篇 实验内容
  • 第一章 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我国RABV 流行毒株的抗原差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狂犬病病毒株G 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我国狂犬病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G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