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49-1958)

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49-1958)

论文摘要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视角,以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过程、路径、方法及意义,深入分析了土改、农业合作化等社会变革与基层政权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相互作用。首先,本文用一章的篇幅简要论述了建国前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理论,并成功领导了根据地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要充分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夯实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群众基础;二是,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建设之路;三是,必须始终以解决民生为根本点和立足点,增强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权的满意度,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经验为建国后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其次,本文用三章的篇幅详细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进程。其中,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建国后中共通过接管建政和土地改革,构建农村基层政权体系的过程。建国之初,中共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设想,完成了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这些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中共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办法,通过接管旧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发展基层民主等步骤与方法,基本构建起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同时,中共在新解放区领导开展了土改运动,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是奠定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三是强化了农民群体的政治认同,四是重构了农村基层的组织体系。通过土改,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顺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与认可,成功构建起了合法性基础;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土改结束后中共重新调整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任务,开启基层政权建设新进程的基本情况。土改后,农村社会出现的阶级结构“中农化”、阶层发生新分化、农民要求“发家致富”等新情况,使得中共产生了对农民个体经济积极性将会导致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担忧。因此,中共改变了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设想,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此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任务也转向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此,中共在农村领导发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基层政权的助推、统购统销的推行、阶级路线的贯彻、农村党组织的建设等,初步开启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权建设新进程。同时,中共还领导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新篇章,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法制基础;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合作化后期中共加快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实现基层政权建设基本目标的全部历程。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中共改变了农业合作化的指导方针,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在中共的积极倡导和基层政权的大力助推下,全国形成了迅猛发展的农业合作化浪潮,中国农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转变,农村基层政权也实现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建设目标。对于农民来说,虽然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他们思想观念所能承受的底线,但是,出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发展生产的需要、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面对压力时的“从众”心理等多方面的考量,他们最终选择接纳了国家政权的改造意图。合作化完成后,为应对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退社风潮,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中共开展了整顿合作社运动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困境。但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造成了基层政权自我调整进程的中断,对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启示。历史意义主要有四点:一是,建立了上下统一的政权组织体系,实行了农村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获得了农民的政治认同,构建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为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根本保证;三是,完善了民主法律制度,普及了民主政治观念,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制度与思想基础;四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了高尚的社会道德,为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启示主要包括:一、坚持中共领导地位,切实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根本保证;二、坚持主权在民原则,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内容;三、坚持为群众谋利益,提高农民自主参与意识,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选题意义
  • (一)有助于深化建国初期的党史及国史研究
  • (二)有助于解决基层政权建设的现实问题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一)专题研究
  • (二)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前期探索(1927.8-1949.9)
  •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
  • (一)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 二、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 (一)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
  • (一)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 四、小结
  • 第三章 农村基层政权体系构建的基本完成(1949.10-1952.12)
  •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农村基层政权理论基础的构建
  • (一)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大意义
  •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设想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现实影响
  • (三)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指导作用
  • 二、接管建政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的构建
  • (一)接管旧政权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 (二)废除保甲制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的构建扫除了障碍
  • (三)发展基层民主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 三、土地改革与农村基层政权社会基础的构建
  • (一)土地改革奠定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经济基础
  • (二)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
  • (三)土地改革强化了农民群体的政治认同
  • (四)土地改革重构了农村基层的组织体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本任务的重新调整(1953.1-1955.6)
  • 一、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新任务
  • (一)农村社会新情况与中共对农民认识的改变
  •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新任务
  •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新成果
  • (一)农村基层普选与基层政权对农民政治思想的改造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农村基层政权法制基础的构建
  •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新进程
  • (一)互助合作运动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路径选择
  • (二)统购统销政策与农村基层政权力量的不断强化
  • (三)兴办农业合作社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新进程的初步开启
  • 四、小结
  • 第五章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本目标的成功实现(1955.7-1958.6)
  • 一、加快农业合作化思路的形成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策略的改变
  • (一)改变农业合作化指导方针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策略改变的外因
  • (二)批判“右倾保守思想”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策略改变的内因
  • 二、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本目标的实现
  • (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进行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作用
  • (二)普遍建立高级社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本目标的实现
  • (三)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党建与农村基层政权力量的加强
  • 三、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困境的突破
  • (一)合作化后的时局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困境
  • (二)整顿合作社与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自我调整
  •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农村基层政权调整进程的中断
  • 四、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历史意义
  • (一)建立了上下统一的政权组织体系,实行了农村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 (二)获得了农民的政治认同,构建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三)进行了民主法制建设,培育了民主政治观念,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制度与思想基础
  • (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了高尚的社会道德,为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二、现代启示
  • (一)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根本保证
  • (二)坚持主权在民原则,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内容
  • (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提高农民自主参与意识,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49-195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