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接受者的心态历程 ——以“厄普代克在中国(1975-2006)”为考察视角

社会转型期接受者的心态历程 ——以“厄普代克在中国(1975-2006)”为考察视角

论文摘要

作为一位重要的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 Hoyer)在中国1975年才被偶然提及,1978年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萌生和发展,对厄普代克的译介和研究逐渐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国内对厄普代克的接受情形与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关系密切,即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点,而深入探索其接受背后的原因,能够透析出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接受者们的不同心态,以及同一阶段因身份地位和个体差异不同接受者们呈现出的不同心态,从而大致把握整个社会转型期接受者们的心态变化轨迹。具体而言,接受者们的心态大致经历了从文革后一元化的横加批判,到经济体制改革确立期分流后的愤怒狂欢,再到市场经济牢固确立期多元的各行其是的过程。由此,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1975—1985年间关于厄普代克译介研究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透视到这段时期对厄普代克的译介研究呈现出一元的特点,并指出这种特点缘于文革后中国社会文艺理论领域“化而未散”的状况,也与外国文学较少受到前沿理论的影响以及研究者仍主要采用计划学术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有关。接受者(该阶段具体为出版者和研究者)在进行译介研究时呈现出一种“强我”的横加批判心态。第二部分,对1986—1993年间关于厄普代克译介研究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透视到这段时期译介研究已呈现出鲜明的分化趋势,在译介时不同的译介者有不同的选择尺子,研究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在接受过程中一部分接受者表现出对现时社会强烈的愤慨,而另一部分则表现出挣脱禁锢的狂欢,还有一部分则怠于更多的表现自己而纵身跳入大海中抓取第一桶金。第三部分,对1994—2006年间国内的厄普代克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得出这一时期在译介、研究上都呈现出多元化,广幅度,对话性的特点。这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间的对话交流日益紧密不可分割,且因现代化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使更多的读者有了表达自己话语的空间。不同的接受者各行其是地表达自己的个体情绪感受,基本上互不干涉。最后从整个厄普代克接受的历程总结接受者们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心态变化历程,以及接受者群体的扩大,并力图探讨其背后更深一层的人文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迁移,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转型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一元与横加批判(1975—1985)
  • 1.1 1975—1985年间厄普代克译介研究的特点
  • 1.1.1 译介时题材选择的意图
  • 1.1.2 研究模式和结论
  • 1.2 译介研究原因探讨
  • 1.3 接受者(出版者、研究者)心态
  • 2. 分流与愤怒狂欢(1986—1993)
  • 2.1 1986—1993年间厄普代克译介研究的特点
  • 2.1.1 译介时题材选择的意图
  • 2.1.2 研究模式和结论
  • 2.2 译介研究原因探讨
  • 2.2.1 市场经济的冲击
  • 2.2.2 性格组合论及其它批评方法的影响
  • 2.3 接受者心态
  • 2.3.1 出版者
  • 2.3.2 先锋派作家
  • 2.3.3 研究者
  • 3. 多元与各行其是(1994—2006)
  • 3.1 94—06年间厄普代克译介研究的特点
  • 3.1.1 译介时题材选择的意图
  • 3.1.2 研究模式和结论
  • 3.2 译介研究原因探讨
  • 3.3 接受者心态
  • 3.3.1 当代作家
  • 3.3.2 普通读者
  • 3.3.3 出版者
  • 3.3.4 研究者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厄普代克译介系年
  • 附录二 厄普代克研究系年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社会转型期接受者的心态历程 ——以“厄普代克在中国(1975-2006)”为考察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