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态对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修饰

基因多态对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修饰

论文摘要

氯乙烯单体(vinyl chloride monomer,VCM)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约95%用于合成聚氯乙烯。我国目前年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10,已成为世界聚氯乙烯生产大国。因此,庞大的职业接触氯乙烯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VCM是确定的人类致癌剂,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肿瘤的发生。对其致癌机制的研究认为主要是VCM活性代谢产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而启动致癌过程。目前,发达国家VCM职业接触限值多为1ppm(2.79mg/m3,PEL),而我国VCM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1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PC-STEL)25mg/m3,高于西方国家卫生标准数倍。在我国现行卫生标准接触浓度情况下,能否对接触工人产生健康损害特别是遗传损伤十分必要进行探讨。毒物引起的遗传损伤与个体易感性有关,特别是其代谢活化差异和DNA修复能力不同相关,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其毒作用机制和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本研究通过健康体检和遗传损伤检测评价VCM接触工人健康状况,并通过VCM工人累积接触剂量的估算评价VCM暴露和遗传损伤之间的关系,研究氯乙烯致遗传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为VCM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人群代谢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VCM致遗传物质损伤的关系研究,寻找VCM遗传损伤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为阐明其毒作用机制和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对VCM接触工人进行常规体检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调查其健康状况。微核检测结果表明VCM接触组损伤情况高于对照组,VCM暴露与微核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VCM暴露量的增加微核率升高,同时发现高龄和女性为微核率升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评价低浓度VCM暴露的效应指标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健康体检结果未发现接触工人肝功能和肝B超等指标高于对照组人群。采用BMD法对氯乙烯暴露总量与微核损伤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氯乙烯暴露总剂量BMDL分别为3.35和2.43g,表明在总暴露剂量达到BMDL值时将引起微核损伤。该结果为我国VCM职业卫生标准修订提供了参考价值。应用PCR和RFLP技术对VCM接触工人的代谢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包括氯乙烯代谢相关的酶类ADH2、ALDH2、GSTT1、GSTM1、GSTP1、CYP2E1和CYP2D6等基因,DNA修复类基因OGG1、MGMT、XRCC1和P53等11个基因共18个多态,并应用PHASE 2.0.2软件分析分析XRCC1和P53基因多态的双体型。应用Poisson回归分析多态及相关因素对微核率的影响。多态检测方法研究中采用CRS-PCR-RFLP方法建立了MGMT基因84位点多态检测方法,该方法较传统PCR-RFLP方法降低了实验费用;而根据同一原理建立的MGMT基因143、160与178位点的检测方法,进行一次PCR联合三次酶切即可检测三个位点多态,该方法可以减少标本用量、实验耗材和时间;根据多重PCR和PCR-RFLP原理建立的XRCC1基因194和399位点的检测方法,亦达到了相似的效果。多因素Poisson逐步回归分析微核危险因素表明对照组年龄、ADH2、OGG1和MGM784为影响因素,而接触组中年龄、性别、ADH2、GSTT1、GSTP1、CYP2E1和MGMT84为影响因素,其他多态以及吸烟和饮酒等与微核无关,未发现各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对照人群ADH2 G等位基因可视为保护因素,每增加一个等位基因相应危险度为原来的0.61(0.39-0.94)。而接触组结果显示G等位基因为危险因素,其FR为1.10(0.99-1.23)。可能与氯乙烯接触而诱导酶活性有关,其机制有待研究。而ALDH2多态性在本次研究中未发现与微核变化有关。研究表明接触组微核率随着CYP2E1突变型等位基因C的增加而升高,其FR为1.75(1.28-2.33)。研究还发现接触组中GSTT1缺失型为保护因素,而GSTP1 G等位基因为危险因素。对于DNA修复相关基因研究表明,对照组中OGG1(GC+GG)个体相比CC基因型危险度为3.07(1.44-7.96),而接触组中却未发现该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照组中MGMT84CT个体相对CC个体危险度为0.53(0.25-0.98),而接触组MGMT84 CT个体相对CC个体危险度为0.85(0.71-1.02),表明MGMT84位点T等位基因为保护因素。分析XRCC1 194、280、399位点和P53内含子3、外显子4及内含子6位点双体型与微核的关系,结果表明XRCC1三位点双体型与微核无关,而对照组P53 AAA/ABA与AAA/AAA相比,微核率较低(P=0.086)。结果表明微核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且40岁以上年龄组微核率升高明显,且与是否存在VCM暴露无关。而女性在VCM接触组中表现为易感者,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之,本研究说明在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VCM可引起遗传损伤,当前职业卫生标准有进一步修订的必要。VCM代谢酶类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多态对VCM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具有修饰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氯乙烯接触评估和健康危害调查
  • 引言
  • 第一节 氯乙烯职业接触评估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氯乙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和染色体损伤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因多态对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修饰
  • 引言
  • 第一节 基因多态检测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因多态对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修饰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总结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博士期间所获项目与奖励
  • 附录二 课题综述
  • 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与疾病三级预防
  • 几种常规实验室适用的SNP检测方法原理与应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草酸二铵对雷公藤甲素诱导肠通透增强及染色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 2015(07)
    • [2].ATM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职业性辐射致染色体损伤的相关性[J]. 检验医学 2016(06)
    • [3].叶酸对1,3-丁二烯诱发的小鼠DNA低甲基化和染色体损伤的影响[J]. 癌变·畸变·突变 2017(03)
    • [4].1,3-丁二烯致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易感性与CYP2E1和GSTs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4)
    • [5].MTHFR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关系[J]. 毒理学杂志 2008(02)
    • [6].苯作业工人外周血象与染色体损伤的观察[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0(04)
    • [7].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对1,3-丁二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影响[J]. 毒理学杂志 2014(04)
    • [8].辛硫磷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损伤作用[J]. 毒理学杂志 2010(05)
    • [9].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染色体损伤的研究[J]. 卫生研究 2011(05)
    • [10].放射介入工作人员DNA甲基化和染色体损伤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10)
    • [11].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J].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8(02)
    • [12].姜黄素对环磷酰胺致微核形成率及染色体损伤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6)
    • [13].染色体损伤会导致母猪繁殖力的下降[J]. 猪业科学 2017(12)
    • [14].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检测的临床应用综述[J]. 中国民间疗法 2015(01)
    • [15].不同预处理消毒饮用水中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损伤作用[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4)
    • [16].亚砷酸钠和三氧化二砷对人正常肝细胞增殖与凋亡效应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14(02)
    • [17].利用泥鳅染色体损伤监测改性炭K对造纸污水的净化作用[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6)
    • [18].氯乙烯暴露对作业工人染色体的损伤[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11)
    • [19].代谢酶基因多态致氯乙烯暴露人群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研究[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5(03)
    • [20].短期苯暴露对工人外周血象及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08)
    • [21].双核细胞中核质桥和核芽形成影响因素的及其[J]. 癌变·畸变·突变 2013(01)
    • [22].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J]. 卫生研究 2010(06)
    • [23].焦炉逸散物和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J]. 癌变·畸变·突变 2015(04)
    • [24].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亚砷酸钠诱导遗传毒性及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J]. 卫生研究 2013(06)
    • [25].三氯乙烯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研究[J]. 卫生研究 2012(04)
    • [26].生物样品体外致突变高通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03)

    标签:;  ;  ;  ;  ;  ;  

    基因多态对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修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