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

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分析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特点,探讨血管内治疗技术要点,评价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探讨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分析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探讨烟雾病伴发性破裂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第二部分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中TNF-α、sTNFR-P75变化及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SAH后VEGF-C在多器官的表达及INF-β对多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第一部分对确诊的45例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分别采用夹闭术(28例)和血管内治疗(17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对确诊的143例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夹闭术(83例)和血管内治疗(60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5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烟雾病伴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二部分采用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SAH致MODS模型,按照动物MODS诊断标准,将SAH大鼠分为SAH后未合并MODS组和SAH后合并MODS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大鼠体温、呼吸、心率变化,股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变化。采用双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中的TNF-α、sTNFR-P75含量变化。第三部分建立SAH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AH未治疗组和SAH治疗组,检测VEGF-C在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胃及空肠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共45例,宽颈动脉瘤占84.44%。夹闭术组28例,其中1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损害,死亡1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16例,4分7例,3分4例,1分1例,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并再次行夹闭术治疗。血管内栓塞组17例,6例术中破裂,1例术后出现缺血性脑损害,死亡1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14例,4分2例,1分1例,随访3-20个月,1例复发并再次行血管内治疗。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术前Hunt-Hess分级及术后GO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性宽颈动脉瘤143例,行夹闭术组病例共83例,其中1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8例术后出现新发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肢体功能障碍12例,意识障碍5例,失语1例)。在连续随访6-24个月后,1例复发并再次手术治疗,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分37例,1分20例,2分13例,3分5例,4分2例,5分4例,6分2例。血管内治疗组病例共60例,其中45例达到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4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术后出现新发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肢体功能障碍4例,意识障碍1例,精神症状1例),连续随访6-24个月后,7例复发,5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2例观察。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分35例,1分17例,2分3例,3分3例,5分4例。对比两组患者,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较夹闭术组复发率高,但并发症少,患者预后好。5例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脑室内出血。烟雾病合并的动脉瘤4例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1例为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恢复良好。第二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大鼠体温、呼吸、心率及外周血WB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AH后未MODS组及MODS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和未MODS组肝功、肾功、心肌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ODS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NF-α、sTNFR-P7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未发生MODS组及MODS组各时间点TNF-α、sTNFR-P75均升高,以MODS组升高更为明显,而与假手术组和SAH后未发生MODS组比较,MODS组sTNFR-P75/TNF-α的比值明显下降(P>0.01)。第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SAH未治疗组和SAH治疗组中,VEGF-C在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胃、空肠均有表达,与假手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治疗组中VEGF-C的表达低于SAH未治疗组(P<0.05)。结论: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多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良好效果。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患者有着更好的生存质量。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相关性动脉瘤是有效的方法。SAH后TNF-α的升高和sTNFR-P75/TNF-α比值的明显下降,可能是导致MODS的重要原因。SAH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远隔脏器缺血,INF-β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缺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破裂性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大鼠血浆TNF-α、sTNFR-P75的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SAH致远隔脏器损害及干扰素-β对多脏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论文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颅内动脉瘤诊疗研究进展[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2)
    • [2].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12)
    • [3].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9)
    • [4].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03)
    • [5].从过去走向未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历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10)
    • [6].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7].对比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对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2)
    • [8].天气转凉 警惕颅内动脉瘤破裂[J]. 江苏卫生保健 2017(11)
    • [9].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实践 2016(08)
    • [10].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06)
    • [1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6)
    • [12].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2)
    • [13].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02)
    • [14].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J]. 中外医疗 2019(18)
    • [15].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4)
    • [16].颅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5)
    • [17].颅内动脉瘤59例临床分析[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06)
    • [18].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69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8)
    • [19].颅内动脉瘤误诊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8)
    • [20].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术期综合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14)
    • [21].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04)
    • [22].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9)
    • [23].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研究现状[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06)
    • [24].颅内动脉瘤——脑内的“不定时炸弹”[J]. 人人健康 2012(11)
    • [25].颅内动脉瘤232例的临床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7)
    • [26].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04)
    • [27].64层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09(22)
    • [28].多发颅内动脉瘤同时夹闭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2)
    • [29].颅内动脉瘤患者便秘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10)
    • [30].小儿颅内动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吉林医学 2019(02)

    标签:;  ;  ;  ;  ;  ;  ;  ;  ;  

    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