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定位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定位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准、作用不明成为了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发挥其独特功能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采用文献阅读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进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之初,它与德育的关系就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了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德育体系的主要依据。从学理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且它们都要遵循教育的心理学机制。从现实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体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具有共同的主体,在工作上也相互渗透。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德育体系中,也是对德育系统自身的优化。本论文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高校德育体系中,并且明确了它在德育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整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完整和部分之间关系的完整,只有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准确定位,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从性质、价值、结构和功能四个维度,给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予以明确定位。首先,从性质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基本定位。接着,重点从素质的层次性角度、心理接受过程角度、心理接受机制角度和认识的阶段性角度,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在德育体系中,思想教育是引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只有一个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周围的环境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积极有效地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并把学校的教育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品质、规范和习惯,才能成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所以它在德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最后进一步给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予以功能定位,即具有个性化功能、促进功能、驱动功能和补充功能。作为本论文的结论,探讨了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本论文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功能也必然是与德育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所以其具体实现途径的探讨也是基于这一前提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德育体系的历史轨迹
  • 2.1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教育体系
  •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和发展
  • 2.1.2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
  • 2.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引起普遍关注
  • 2.2.1 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的紧迫性
  • 2.2.2 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
  • 2.3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德育体系
  • 2.3.1 我国学校德育概念的演变过程
  • 2.3.2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
  •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依据
  • 3.1 从学理角度分析
  • 3.1.1 共同的理论渊源
  • 3.1.2 共同遵循教育的心理学机制
  • 3.2 从实际工作角度分析
  • 3.2.1 总体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 3.2.2 具有共同的主体
  • 3.2.3 工作上相互渗透
  • 3.3 从系统论角度分析
  • 3.3.1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 3.3.2 德育系统的内容优化
  •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四维定位
  • 4.1 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定位
  • 4.1.1 相对独立性
  • 4.1.2 独特性
  • 4.1.3 归属性
  • 4.2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
  • 4.2.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
  • 4.2.2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
  • 4.2.3 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价值
  • 4.3 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定位
  • 4.3.1 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结构
  • 4.3.2 从素质的层次性角度分析
  • 4.3.3 从心理接受过程角度分析
  • 4.3.4 从心理接受机制角度分析
  • 4.3.5 从认识的阶段性角度分析
  • 4.4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
  • 4.4.1 个性化功能
  • 4.4.2 促进功能
  • 4.4.3 驱动功能
  • 4.4.4 补充功能
  • 第五章 高校德育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 5.1 坚持正确的方向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5.1.2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
  • 5.2 改进德育方法
  • 5.2.1 开展心理测评
  • 5.2.2 注重倾听
  • 5.2.3 情感干预
  • 5.2.4 心理咨询
  • 5.3 转换教育模式
  • 5.3.1 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5.3.2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5.3.3 多渠道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 5.4 加强队伍知识结构的建设
  • 5.4.1 在德育队伍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普及
  • 5.4.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掌握德育其它部分的基本知识
  • 5.5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环境
  • 5.5.1 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 5.5.2 净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 5.5.3 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定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