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颗粒中钚的分布特征及结合形态研究

污染土壤颗粒中钚的分布特征及结合形态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钚在污染土壤各粒径的分布特征,是建立假想条件下该类土壤介质钚污染场地处置方案的科学基础,并可初步分析钚的可悬浮性,以评估风致迁移的程度,为现场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研究钚在土壤中的结合形态,可评价钚在假想状况下的可迁移性及其生物效应,为该类土壤介质区域钚的迁移模型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特征,是研究钚在土壤各粒径分布特征的前提,并可为钚的结合形态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应用湿法筛分及重力沉降分级装置,对所研究土壤的质地组成进行了评估,得到了土壤的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为砂壤。参考国标及相关报道,建立了土壤普通理化性质的测量方法,得到了土壤的基本理化参数,结果表明:土壤为典型的荒漠土;显强碱性,含水率、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极低,且处于强氧化条件下,保肥力极弱,现有土壤条件下极不利于作物生长。土壤矿物以原生矿物为主,其首要组分石英主要存在于粗粒组分中,随粒度减小含量呈降低的趋势。土壤中的次生矿物大都为层状硅酸盐,主要存在于土壤黏粒组分中。土壤处于初期风化阶段。采用γ谱仪无损分析土壤各粒级中的钚含量,结果表明:近90%的钚存在于0.1~1Omm粒径中,<0.05mm颗粒中钚含量占总量不足10%。但其再悬浮对生物圈的危害极大,因此不容忽视。钚在土壤各粒级的活度浓度均>45000Bq/kg,在清污目标239Pu<4000Bq/kg的原则下,普通的湿法筛分不能实现假想状况下的该类污染土壤的减容。应用Tessier等人1979年提出的连续提取法研究土壤及土壤各粒级钚的结合形态含量。结果表明:可交换态的钚含量为0.3%,碳酸盐结合态的钚含量为1.4%,铁锰氧化物的钚含量为15.6%,有机结合态的钚含量为51.1%,残渣态中钚的含量为31.7%。结果表明钚较难在该类地质介质中迁移。在土壤中的有机结合态钚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线性相关(>0.1mm粒级相关系数r=0.97,<0.1mm粒级相关系数r=0.74),各粒级残渣态中的钚含量也与土壤中伊利石含量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79)。土壤各粒级Am的结合形态与钚不同,但与土壤有机质及伊利石含量呈现更为强烈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内华达试验场内土壤中钚随粒度的分布
  • 1.2.2 钚的结合形态研究
  • 1.2.2.1 钚的结合形态研究现状
  • 1.2.2.2 钚的结合形态研究方法
  • 1.2.2.3 连续提取法的原理及提取条件的选择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设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 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样品预处理
  • 2.1.3 样品粒度分级
  • 0.05mm颗粒分级'>2.1.3.1 >0.05mm颗粒分级
  • 2.1.3.2<0.05mm颗粒分级
  • 2.2 土壤理化特征实验方法
  • 2.2.1 土壤容重及比重
  • 2.2.1.1 土壤容重
  • 2.2.1.2 土壤比重
  • 2.2.3 土壤含水率及烧失量
  • 2.2.4 土壤有机质含量
  • 2.2.5 壤pH及Eh
  • 2.2.6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2.2.7 碳酸盐含量及土壤矿物、化学组成测量
  • 2.3 土壤理化特征结果与讨论
  • 2.3.1 土壤质地
  • 2.3.2 土壤容重及比重
  • 2.3.2.1 土壤容重
  • 2.3.2.2 土壤比重
  • 2.3.3 土壤含水率及烧失量
  • 2.3.4 土壤有机质含量
  • 2.3.5 土壤pH
  • 2.3.5.1 影响土壤pH测量的因素
  • 2.3.5.2 土壤pH
  • 2.3.6 土壤Eh
  • 2.3.7 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CEC)
  • 2.3.8 土壤碳酸盐含量及矿物,化学组成
  • 2.3.8.1 土壤中碳酸盐含量
  • 2.3.8.2 土壤矿物组成
  • 2.3.8.3 土壤化学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土壤颗粒中钚的分布特征
  • 3.1 实验方法
  • 3.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239Pu活度测量'>3.1.2 各粒级样品239Pu活度测量
  • 3.1.2.1 仪器和测量方法
  • 3.1.2.2 能量刻度
  • 3.1.2.3 效率刻度
  • 3.1.2.4 样品放射性比活度计算
  • 3.2 土壤颗粒中钚的分布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土壤中钚的结合形态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样品来源
  • 4.1.2 连续提取流程
  • 4.1.3 结合形态含量分析
  • 4.1.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9Pu的分析取样量估算'>4.1.3.2239Pu的分析取样量估算
  • 4.1.3.3 离子交换树脂的活化与装柱
  • 4.1.3.4 Pu的分离与纯化
  • 4.1.3.5 ICP-MS测量
  • 4.1.3.6 空白本底与检出限
  • 4.2 土壤中钚的结合形态
  • 4.2.1 交换态钚的含量
  • 4.2.2 碳酸盐结合态钚的含量
  • 4.2.3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钚的含量
  • 4.2.4 有机物结合态钚的含量
  • 4.2.5 残渣态钚的含量
  • 4.3 各粒级土壤中钚的结合形态
  • 4.3.1 各粒级土壤可交换态钚的含量
  • 4.3.2 各粒级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钚的含量
  • 4.3.3 各粒级土壤有机物结合态钚的含量
  • 4.3.4 各粒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钚的含量
  • 4.3.5 各粒级土壤残渣态钚的含量
  • 4.3.6 各粒级土壤结合形态含量结果不确定度讨论
  • 4.4 各粒级土壤中(0.1~2MM)镅的结合形态
  • 4.5 灼烧样品,加入络合试剂及改变提取条件对钚结合形态的影响
  • 4.5.1 加入络合试剂及对样品灼烧后对钚结合形态的影响
  • 4.5.2 对比内华达连续提取法的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结论
  • 5.1.1 土壤的理化特征
  • 5.1.2 土壤各粒级中的钚含量
  • 5.1.3 土壤各粒级中钚的结合形态
  • 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沙漠变绿洲[J]. 第二课堂(B) 2017(Z2)
    • [2].辽河干流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影响[J]. 中国沙漠 2016(06)
    • [3].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粘粒矿物组成及其演变特征的影响[J]. 矿物学报 2018(05)
    • [4].稳定流场条件下土壤颗粒跃移运动的力学特性[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3)
    • [5].不同窖泥物理参数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相关性研究[J]. 酿酒科技 2011(05)
    • [6].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恢复林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变化特征及多重分形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08)
    • [7].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粒度特征[J]. 温带林业研究 2020(03)
    • [8].石羊河尾闾水面形成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6)
    • [9].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4(03)
    • [10].土壤颗粒对纳米TiO_2悬浮稳定性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3)
    • [11].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系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4)
    • [12].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颗粒稳定性及其对四环素吸附能力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 [13].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中国沙漠 2016(02)
    • [14].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光伏电站表层土壤颗粒空间异质特征[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02)
    • [15].土壤颗粒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特性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06)
    • [16].不同肥力土的土壤颗粒分布及其磷素吸附-解析规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6)
    • [17].~7Be在灰色黄土正常新成土土壤颗粒中的分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3)
    • [18].冀北山地典型森林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3)
    • [19].胡杨、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 [20].北疆退化荒漠草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草原与草坪 2008(04)
    • [21].风沙区煤矿复垦地土壤颗粒的组成与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6)
    • [22].丹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颗粒及分形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05)
    • [23].丹江鹦鹉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粒径特征及土壤颗粒分形维数[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2)
    • [24].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典型耕作区土壤颗粒分维特征[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1)
    • [25].利用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研究泥沙的迁移与分布规律[J]. 土壤学报 2017(05)
    • [26].不同退耕年限林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 [27].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草地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6(03)
    • [28].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表层土壤颗粒的空间异质性[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3(06)
    • [29].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土壤 2009(01)
    • [30].土壤颗粒悬液搅拌对土壤质地分析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标签:;  ;  ;  

    污染土壤颗粒中钚的分布特征及结合形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