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乡土小说新论

师陀乡土小说新论

论文摘要

师陀一生共创作发表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种体裁271篇文学作品,其中以乡土小说创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然而师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无名状态。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以及专论30年代、40年代文学的研究著作,或是对师陀只字不提,或是将师陀划归为京派作家一笔带过。师陀研究领域内部在师陀“是否京派”这个问题上,回答却忽左忽右,莫衷一是。师陀的乡土小说从创作伊始就被刘西渭称赞有“奇特的风格”,然而70年过去了,这种“奇特的风格”到底是什么,依然没有人说清楚。20世纪80年代,由夏志清和胡乔木两个有力平台对师陀小说进行了推介,依然未能改变师陀以无名状态存在的命运,这其中包含了特殊的“接受障碍”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说明师陀的无名状态不是其艺术成就不够的简单反映,而是关乎其小说文本本身的特殊性,关乎师陀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标准和文化时空之间对话关系的特殊性。因此,以问题的集中发生地——师陀乡土小说创作为研究入口,对师陀重新进行命名和文学史定位,能够回答的将不仅是师陀研究本身的问题,而且还能在师陀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特殊对话关系中,揭示出超越师陀研究层面的一些文学史问题和文化史现象。本文分别以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中国当代文化时空作为参照,以对师陀全部乡土小说作品的分析解读和师陀研究成果中矛盾牵强、不合逻辑之处为研究重点,沿着层层深入,由末及本的研究路径,对师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研究,以求挖掘出师陀乡土小说真正的艺术个性,在此基础上对师陀及其乡土小说重新进行文学史定位。本文分四章论述。第一章是对师陀乡土小说艺术独创性的研究。以往对师陀乡土小说艺术个性的研究,都是通过将师陀部分乡土小说与“京派”、“左翼”乡土小说创作进行表象比附而得出结论,“是否京派”问题的长期分歧便与此直接相关。本文避开了这个以偏盖全,停留表象的研究方法,将目光拉回到师陀乡土小说、京派乡土小说与左翼乡土小说的共同根系和土壤中去,将师陀全部乡土小说作品放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的平台上进行研究。第一步,不是要表明师陀乡土小说能在什么视野下和什么理论符码中被阐释,而恰恰要表明,师陀乡土小说在什么视野下和什么理论符码中不能被合理地阐释,在师陀研究70年中,有些作品如何地一直被误读或者直接被无视。第二步工作,不是单刀直入地引入理论符码,而是把师陀乡土小说放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的框架内进行归类和比较分析,这样既能确切地看清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强大的遗传性,又能清理出师陀跳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格局之外的那部分“异类”作品。第三步,是把相同题材和情节的师陀小说文本与现代小说史上其他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发现社会身份、历史处境和人生遭遇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物和故事,在师陀文本中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并形成了师陀自己的情节模式、主题范式及人物谱系,这些文本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独创。在传统的乡土小说研究批评标准中,它们只能是“熟悉的陌生人”,无法得到辨认,自然也无法获得文学史的位置。第二章的任务是借用理论符码为这些乡土小说史上“熟悉的陌生人”进行定性,以便揭示它们的文学史价值。本章由师陀具有独创性的乡土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虚无主题的一致性入手,发现师陀这一部分乡土小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小说文本,且与海德格尔哲学文本建构的存在主义的人的形象和生存图景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和一致性。在师陀没有可能受到西方存在主义文本影响的情况下,这是跨越中西不同文化传统的一次精神奇遇。借用存在主义理论符码对之定性的目的,还是为了揭示这些文本的文学史价值,这些文本的文学史价值在两个不同文学平台上得到了体现:一是在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价值,存在主义视野造就了它们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的全面超越,这种艺术独创的文学史价值已非鲁迅、沈从文两座乡土小说创作高峰所能覆盖。二是在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中的价值。师陀存在主义的乡土中国想象作为本土原创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践,在中国传统史传体式中成功建构了乡土中国的艺术形象,从中自然生发出了现代主义文学主题,其审美价值和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纯粹性都非那些挪移西方哲学理念和文学模式、实验性大于艺术性的现代派小说创作所能比拟。如果说第一章以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为坐标系,从情节、主题、人物诸方面清理出师陀一部分乡土小说文本的异质性,是勾勒出了师陀乡土小说创作个性的“形”,第二章借用存在主义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定位师陀乡土小说特殊的“形”,是捕捉其艺术个性的“魂”,那么第三章的任务,则是挖掘其艺术个性的“根”。师陀的存在主义由何而来?又与以启蒙、革命为主潮的现代文化语境发生了怎样的碰撞和互动关系?本章由文及人,结合文本与史料,并以鲁迅、残雪、卡夫卡等相关个案作为参照和比较,动态和立体地分析了师陀与他所在的文化语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此完成了对前述问题的回答和对师陀乡土小说创作得失的总检讨。研究发现,师陀的存在主义是中国本土原创的存在主义,他的乡土小说文本复现了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很大程度上被“精英化”了的存在主义的“大众性”本义,这是他与西方存在主义者的更深层次的精神相遇,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独特贡献。然而,这也导致他脱离了精英文化板块而造成“无名”的焦虑,导致他向鲁迅“认父”性质的并不成功的文学创作模仿行为,为他的超前性付出了历史的代价和艺术的代价。师陀的存在主义乡土小说作品创作发表于1934——1939年,为什么时经70年都没有得到最基本的识别?在80年代的存在主义热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师陀没有得到辨识是个偶然还是理论逻辑上的必然?要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师陀的存在主义才能够获得被识别的可能性?第四章从《无望村的馆主》在1983年的版本修改和主人公形象的非法性问题入手,分析了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的当代“接受障碍”现象。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内容实际上属于初期现代主义范畴和对后期现代主义范畴的偷换式使用,而存在主义热也部分地表现为存在主义概念范畴的泛化和误用现象,甚至于将90年代初社会商业化转型之后的文化格局中西方启蒙精神的合规律发展和人文理性的回归误读为存在主义文化精神的出现,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因超前于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的文化时空而不可能得到识别。进而,本文通过对世纪末两个畅销书作家笔下的“逻辑自杀”文本的采样分析,发现了它们与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文化精神的一致性。可见,在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文化语境初步成型之后,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的超前性和预言性才能获得被识别的可能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价值和意义
  • 二、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 三、写作思路和论文创新性简要说明
  • 第一章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格局之外的“异类”
  • 第一节、批评标准的重大偏误与研究起点的重新探寻
  • 第二节、情节模式独创的起点:从“自己面对自己的死”开始
  • 第三节、主题范式独创的起点:“死一样安宁”的“原野”何指
  • 第四节、人物形象的独创:主流批评标准中的“陌生人”
  • 第二章 存在主义的乡土中国想象
  • 第一节、独创的主题范式:生存论层面的个体生存之彻底绝望
  • 第二节、“极限处境”:师陀、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德格尔的精神相遇
  • 第三节、独创的人物形象谱系:脱离“常人”和“沉沦”状态的“此在”
  • 第四节、存在主义的乡土中国想象的两重文学史价值
  • 第三章 当中国原创存在主义被置于启蒙场内
  • 第一节、在启蒙文学模式内反启蒙:“权力关系”主题与“哈姆雷特”的缺席
  • 第二节、精英话语之外的中国原创存在主义:师陀与鲁迅、残雪、卡夫卡
  • 第三节、向启蒙和革命“认父”:师陀乡土小说创作得失总检讨
  • 第四章 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对当代文化时空的超越性
  • 第一节、师陀的当代“接受障碍”:《无望村的馆主》版本修改之谜
  • 第二节、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对80 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超越
  • 第三节、师陀存在主义乡土小说与世纪末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逻辑自杀”文本
  • 附录:师陀年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上海文学生态与师陀的创作选择——以《夏侯杞》为个案[J]. 现代中文学刊 2019(01)
    • [2].“杞人创伤”的生存美学与“历史化”——师陀论[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3].师陀致徐开垒未刊书信六通[J]. 新文学史料 2018(03)
    • [4].师陀故居[J]. 现代中文学刊 2017(04)
    • [5].复杂的“平衡”与“新颖”——论师陀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6].首届师陀小说奖征稿启事[J]. 大观 2019(03)
    • [7].首届师陀小说奖征稿启事[J]. 大观 2019(04)
    • [8].分饮那自醉的苦酒——论师陀小说中的“还乡”情节[J]. 文教资料 2011(03)
    • [9].首届师陀小说奖征稿启事[J]. 大观 2018(07)
    • [10].首届师陀小说奖征稿启事[J]. 大观 2018(10)
    • [11].简述80年代之前的师陀研究状况[J]. 北方文学 2017(30)
    • [12].试论师陀小说创作的独特性[J]. 北方文学 2017(30)
    • [13].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J]. 长江丛刊 2015(22)
    • [14].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J].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5(08)
    • [15].记师陀先生[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0(05)
    • [16].师陀佚简八通释读[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04)
    • [17].师陀文艺流派归属的矛盾和分歧[J]. 新乡学院学报 2017(11)
    • [18].谈师陀小说的独特风格[J]. 基础教育研究 2017(14)
    •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师陀小说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 2017(30)
    • [20].浅谈师陀《说书人》“助学式”课堂的要义[J]. 语文天地 2015(16)
    • [21].师陀《雪原》与《学生月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12)
    • [22].师陀前期散文与“五四”散文传统[J]. 小说评论 2013(S1)
    • [23].徘徊在田园与都市之间的乡土文学——师陀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创作与评论 2013(08)
    • [24].论师陀小说的佛教精神与超越情怀[J]. 文艺争鸣 2013(08)
    • [25].论师陀创作个性生成的地域文化含蕴[J]. 小说评论 2012(02)
    • [26].芦焚的“一二·九”三部曲及其他——师陀作品补遗札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7].论师陀创作个性生成的地域文化含蕴[J]. 小说评论 2011(06)
    • [28].论师陀笔下的城市书写[J]. 名作欣赏 2010(26)
    • [29].在悄然中展开和掘进——近30年中国大陆师陀研究综述[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30].近八十年来师陀研究述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标签:;  ;  ;  ;  ;  

    师陀乡土小说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