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Cu、Zn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Cu、Zn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和沿江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显现,特别是消落带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并不断积累,或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或在一定条件下迁移到地下水中,从而会威胁到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平衡。本文以三峡库区消落带主要土壤类型(紫色土)和重金属Cu、Zn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两种重金属在不同pH紫色土中的吸附-解吸、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不同紫色土及重金属的吸附解吸能力;同时,研究了不同阳离子对紫色土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这对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与预测、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地资源利用等有重要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外源Cu、Zn浓度的增大,三种紫色土对Cu、Zn的吸附量也相应的增大,且吸附量与平衡浓度之间的直线相关性较好(R2>0.91)。重金属Cu、Zn在三种紫色土中的等温吸附结果都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重金属初始浓度小于15 mg/L时,紫色土对Cu的吸附顺序为:碱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而在初始浓度大于15 mg/L时,吸附顺序为:碱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紫色土对锌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碱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对Cu、Zn(?)勺吸附能力明显大于中性紫色土与酸性紫色土,这主要与碱性紫色土高pH值,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CEC、质地较粘有关,但中性与酸性紫色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差别不大,且同一紫色土对铜的吸附能力远远大于锌。随着Cu、Zn初始浓度的增加,土壤平衡液的pH值不断降低,其中碱性紫色土的降幅大于中性、酸性紫色土2)不同紫色土中重金属的解吸量均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Cu的解吸率远远小于Zn的,且解吸量与吸附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91)。紫色土中Cu的解吸能力大小为: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Zn的解吸能力大小为:酸性紫色>中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中Cu、Zn的解吸能力远远低于中性、酸性紫色土。由吸附分配系数Kd可见,不同紫色土对Cu的吸附能力均大于Zn,特别是在低初始浓度下Cu的Kd值是Zn的10倍以上。3)在Cu、Zn共存的紫色土中,两种金属离子存在竞争吸附,Cu的竞争吸附能力大于Zn。这与它们的水解能力有关(pKCu8.0<pKZn9.0),水解所形成的羟基金属化合物比金属离子本身更容易被土壤吸附。相同初始Cu/Zn浓度比例下,紫色土对Cu、Zn(?)勺等温吸附结果仍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描述。Cu、Zn共存条件下,其各自的最大吸附量均小于单一条件下的吸附量,但共存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之和大于单一离子Cu或Zn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这表明紫色土中存在部分特殊的吸附位点,这些特殊位点在土壤中不存在Cu或Zn条件下不参与吸附。紫色土中Cu、Zn共存低浓度范围内,竞争现象不明显,但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竞争现象逐渐明显。4)不同阳离子及其不同浓度对紫色土中有效态Cu、Zn的含量均有影响,且紫色土pH值随着不同阳离子浓度的增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一价阳离子K+与Na+的影响趋势相似,二价阳离子Ca2+与Mg2+的变化趋势亦相似。随着阳离子的加入,碱性紫色土中的有效态Cu含量增加,酸性紫色土减少,而中性紫色土中大部分呈减少趋势,只有在二价阳离子浓度较高时才会增加,酸性紫色土的降低幅度大于中性紫色土。紫色土中有效态Zn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的大小顺序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解吸的研究进展
  • 1.2.1 土壤中单一重金属的吸附-解吸作用
  • 1.2.2 土壤中重金属的竞争吸附作用
  • 1.2.3 描述重金属吸附解吸的数学模型
  • 1.3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与有效性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4.1 单一重金属在消落带紫色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
  • 1.4.2 Cu、Zn在紫色土的竞争吸附特征
  • 1.4.3 不同阳离子对消落带紫色土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平衡吸附实验
  • 2.2.2 单一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平衡解吸实验
  • 2.2.3 Cu、Zn共存时的竞争吸附实验
  • 2.2.4 不同阳离子对紫色土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 2.3 测定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紫色土对单一重金属的吸附解吸特征
  • 3.1.1 三种紫色土对Cu的吸附解吸特征
  • 3.1.2 三种紫色土对Zn的吸附解吸特征
  • d'>3.1.3 紫色土中Cu、Zn的吸附比较及吸附分配系数Kd
  • 3.1.3.1 紫色土中Cu、Zn的吸附特征
  • d'>3.1.3.2 紫色土中Cu、Zn的吸附分配系数Kd
  • 3.2 紫色土中Cu、Zn的竞争吸附特征
  • 3.3 不同阳离子对紫色土有效态Cu、Zn含量及pH值的影响
  • 3.3.1 不同阳离子对碱性紫色土有效态Cu、Zn含量及pH的影响
  • 3.3.2 阳离子对中性紫色土有效态Cu、Zn含量及pH的影响
  • 3.3.3 阳离子对酸性紫色土有效态Cu、Zn含量及pH的影响
  • 4、讨论
  • 4.1 供试紫色土的pH与对Cu、Zn的吸附
  • 4.2 供试土壤对Cu、Zn吸附及竞争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标签:;  ;  ;  ;  ;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Cu、Zn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