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三中—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三中—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在常规薄片鉴定的基础上,使用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对濮城地区Es3中-Es4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共生序列、成岩相进行了研究。根据粘土矿物演化、镜质体反射率以及各种成岩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分析出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并推测出该区共经历了两类成岩演化过程:濮城地区Es3中亚段经历了I类成岩演化过程,即盐湖盆地成岩演化过程;Es3中-Es4段经历了II类成岩演化过程,即淡水-半咸水介质湖盆的成岩演化过程。在储集空间和储层物性特征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认为濮城地区储层物性总体上与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该区在3700m左右发育异常高孔隙带,主要是早期碳酸盐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濮城地区的储层物性还受泥质含量、异常高压、单层砂体厚度、沉积相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试油资料,确定出濮城地区的孔隙度下限为9%,渗透率下限为0.16×10-3μm2。结合压汞曲线资料和成岩相分类标准,将本区的储集层划分为三类,I类储集层物性特征为: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0.35×10-3μm2,主要为泥质包壳成岩相;II类储集层物性特征为:孔隙度范围是7%-11%,渗透率范围是0.08×10-3μm2-0.18×10-3μm2,主要为易溶组分溶蚀成岩相;III类储集层物性特征为:孔隙度范围是4%-9%,渗透率分布范围是0.02×10-3μm2-0.07×10-3μm2,主要为碳酸盐致密胶结裂缝成岩相。确定出I类储集层和II类储集层为有效储集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部储层的定义
  • 1.2.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
  • 2.1.1 区域地质特征
  • 2.1.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2.1.3 地层特征
  • 2.2 濮城地区地质特征
  • 2.2.1 濮城地区构造发育史
  • 2.2.2 濮城地区断层发育情况
  • 2.2.3 濮城地区沉积相特征
  •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2 储层物性特征
  • 3.3 储层孔隙类型
  •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成岩相分类
  • 4.1 成岩作用类型
  • 4.1.1 压实、压溶作用
  • 4.1.2 胶结、交代作用
  • 4.1.3 溶解作用
  • 4.1.4 裂缝发育情况
  • 4.2 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
  • 4.2.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的标志
  • 4.2.2 成岩演化过程
  • 4.3 成岩相
  • 4.3.1 泥质包壳成岩相
  • 4.3.2 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
  • 4.3.3 碳酸盐胶结及裂缝成岩相
  • 第5章 储层孔隙演化规律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储层物性的演化规律
  • 5.1.1 目的层段物性的垂向分布规律
  • 5.1.2 目的层段物性的剖面分布规律
  • 5.1.3 孔隙演化过程
  • 5.2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5.2.1 沉积环境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5.2.2 异常压力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5.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5.2.4 砂体厚度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 5.3 储层物性各种控制因素综合研究
  • 第6章 储层分类及评价
  • 6.1 储层有效性下限确定
  • 6.2 孔隙结构研究
  • 6.3 储层分类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三中—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