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论文题目: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崔周旗

导师: 李文厚

关键词: 沉积体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控制因素,分布特征,成藏模式,勘探方向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历经五十年的油气勘探,已经发现了一大批元古界—古生界富集高产的“古潜山油气藏”和古近系构造油气藏,为中国石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研究区内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古潜山油气藏和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冀中坳陷的油气剩余资源还很丰富,其绝大部分可能就聚集在勘探程度较低的隐蔽圈闭中。可以预见,隐蔽油气藏将是今后冀中坳陷发现整装、规模储量的最重要、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本文在广泛参阅了前人大量重要文献,并吸收了华北油田公司近两年来的主要研究和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量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从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研究入手,深入分析了区内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控制因素、分布特征和聚集规律,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初步完善了隐蔽圈闭识别的技术及方法,并指出了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 研究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系发育坡积—洪(冲)积、河流、扇三角洲等七大沉积体系,湖盆演化经历了早期孤立分割、中期开阔连通和晚期萎缩消亡的完整变化过程,并由此形成了三套主力烃源岩层和九种成因的储集体,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深层储集体普遍存在的欠压实作用,又向纵深方向拓展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断陷湖盆周围分布的湖岸线变迁带、岩相过渡带、地层超剥带、有利岩相带和有利成岩相带等“五带”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区带,但冀中坳陷古近系独特的古地貌、构造反转等沉积和构造背景对隐蔽油气藏的发育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按照圈闭成因、几何形态和封闭要素,区内可划分为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等三大类、十亚类和十七种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这些隐蔽油气藏在廊固、饶阳和束鹿等不同类型凹陷的分布特征各具特色,并形成了多个不同的隐蔽油气藏分布聚集区。而单断箕状凹陷陡坡带、洼槽带和缓坡带等不同区带及同一区带内部复杂多变的地质结构,又导致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丰富多彩。此外,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的输导系统和油气富集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针对隐蔽圈闭识别的技术难点,本文系统总结了隐蔽圈闭识别的五项关键技术及流程,并对薄互层状砂体、厚层状扇形砂砾岩体和特殊岩性裂缝型储集体的目标识别方法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冀中坳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进行了优选、评价,划分出了九个Ⅰ类勘探区带、六个Ⅱ类勘探区带和五个Ⅲ类勘探区带,并已发现了一大批有利勘探目标,展现了区内隐蔽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地层层序特征

第二节 构造演化特点及基本构造格局

第二章 沉积体系及相带展布特征

第一节 沉积体系及相带展布研究工作流程

第二节 沉积体系特征

第三节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第四节 沉积充填样式

第三章 沉积特征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 湖盆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资源基础

第二节 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储集体类型

第三节 深层储集体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

第四节 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带及控制因素

第四章 隐蔽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第一节 隐蔽油气藏的类型

第二节 隐蔽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第四节 隐蔽油气藏聚集规律

第五章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及方法

第一节 隐蔽圈闭识别的技术难点

第二节 隐蔽圈闭识别的关键技术及流程

第三节 不同类型储集体的隐蔽圈闭识别方法

第六章 隐蔽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优选及目标评价

第一节 隐蔽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优选原则及分类标准

第二节 Ⅰ类区带有利勘探方向及目标优选

第三节 Ⅱ类区带有利勘探方向及目标优选

结论与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加科研项目与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图版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泰康——西超地区沉积相研究及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D]. 厉玉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及预测研究[D]. 梁宏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3].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D]. 陈佳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典型沉积的储层分布、隐蔽油气藏形成规律[D]. 陶宗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5].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D]. 吴东胜.中国地质大学2005
  • [6].陆相坳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储层描述[D]. 陈克勇.成都理工大学2006
  • [7].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模式研究[D]. 宋荣彩.成都理工大学2006
  • [8].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D]. 金凤鸣.成都理工大学2007
  • [9].歧口凹陷斜坡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与预测技术研究[D]. 郎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10].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隐蔽油气藏勘探[D]. 丁晓琪.成都理工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D]. 崔树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2].安塞—子长地区延长组长1、2段沉积体系与成藏组合研究[D]. 王起琮.西北大学2005
  • [3].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邓述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4].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模式研究[D]. 宋荣彩.成都理工大学2006
  • [5].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斜坡层序地层与地层油气藏研究[D]. 孙永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 [6].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与前第三系油气勘探[D]. 李伟.中国石油大学2007

标签:;  ;  ;  ;  ;  ;  ;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