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研究 ——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为例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研究 ——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为例

论文摘要

在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日益庞大,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开展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途径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主要措施,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探索的具体途径,提出基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外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新途径。从社会基础、动力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进行进一步廓清,详细剖析政府、市场、社区和失地农民在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中的责任,强调责任主体在利益诉求、复合问责和激励机制保障下以多种形式共同行使权利,通过相互的协调、合作实现失地农民就业保障这一最终目标。基于理论的充分阐释,提出实现多中心共同治理框架下的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途径。最后用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在唯亭镇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以政府、市场、社区、个人等主体合作为特征的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有效性。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无论是在解决短期就业岗位,还是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继而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方面都优于单一主体的行动,即优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就业保障途径以及市场主导型就业保障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学术界有关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研究
  • (二) 土地换就业保障的实践途径
  • (三) 发达国家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途径综述
  • (四) 小结
  • 三、基本概念和理论
  • (一) 失地农民
  • (二) 就业保障及其途径
  • (三) 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及其途径
  • (四) 系统理论
  • (五) 多中心治理理论
  •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及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框架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主体与保障机制
  • 一、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社会基础、动力与意义
  • (一)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 (二)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现实意义
  • 二、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责任主体分析
  • (一) 地方政府
  • (二) 失地农民
  • (三) 当地企业
  • (四) 社区
  • 三、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系统剖析
  • 四、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的保障机制
  • (一)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利益诉求机制
  • (二)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问责机制
  • (三)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激励机制
  • 第三章 多中心共同治理框架下的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
  • 一、多中心共同治理框架下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
  • (一) 当地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 (二) 社区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的重要载体
  • (三) 失地农民发挥就业主动性
  • 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绿色就业通道
  • (一) 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
  • (二) 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政策
  • 三、地方政府—社区—失地农民共建就业支撑体系
  • (一) 开拓失地农民沟通渠道,构建异质性社会网络
  • (二) 探索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信息化
  • (三) 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自组织的发展
  • 四、健全失地农民就业保障运行机制
  • (一) 完善“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
  • (二) 创新失地农民服务主体的评估机制
  • 第四章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苏州市唯亭镇的实践
  • 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概况
  • (一) 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区位环境
  • (二) 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失地农民状况
  • 二、苏州市唯亭镇实施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的四个途径
  • (一) 能力培训: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 (二) 主体合作:建立村经济合作社,失地农民“抱团赚钱”
  • (三) 励引导:政府奖励,鼓励部分农民外出种养
  • (四) 业服务:集聚社会力量,搭建失地农民就业平台
  • 三、小结和启示
  • (一) 亭镇政府、企业、社区合力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 (二) 亭镇合力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
  • (三) 亭镇坚持完善多元化的就业保障政策途径
  • (四) 亭镇始终将失地农民长远生计作为就业保障的根本落脚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港澳青年在粤就业保障制度探析——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合作为视角[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06)
    • [2].浅析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和对策[J]. 中国就业 2019(02)
    • [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女性就业保障政策工具的优化[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08)
    • [4].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4)
    • [5].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就业保障体系建构的基础[J]. 改革与战略 2017(09)
    • [6].打好精准扶贫与就业保障的组合拳[J]. 人民论坛 2017(28)
    • [7].浅析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权益的措施对策[J]. 青年与社会 2018(32)
    • [8].选择职业教育 成就出彩人生[J]. 湖北招生考试 2017(02)
    • [9].“求职贷”背后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J]. 现代企业 2020(01)
    • [10].美军退伍军人就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7(03)
    • [11].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与女性就业保障的相容性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17(09)
    • [12].基于博弈理论下的失业就业保障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09)
    • [13].就业保障政策对集体谈判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09)
    • [14].浅议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设[J]. 知识经济 2013(15)
    • [15].关于整合我国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 2012(24)
    • [16].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就业保障制度[J].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3)
    • [17].基于人工智能提高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实践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24)
    • [18].残疾人就业保障研究——基于积极福利视角[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15)
    • [19].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以重庆市x县为例[J]. 现代交际 2017(08)
    • [20].关于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14)
    • [21].浅谈完善当前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新对策[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22].九十年代后香港就业保障机制的形成及特点[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3)
    • [23].中国共产党妇女就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发展[J].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4)
    • [24].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研究综述[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8(08)
    • [25].城市化背景下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困境探析[J]. 现代交际 2016(07)
    • [26].增强学生就业意识 注重就业保障机制建设——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8)
    • [27].汇众教育倾力 打造大学生2010就业保障工程[J]. 网友世界 2010(Z1)
    • [28].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探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9)
    • [29].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30].城镇化路径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与政策探析[J]. 改革与战略 2017(01)

    标签:;  ;  ;  ;  

    失地农民混合型就业保障途径研究 ——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