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药用成分的萃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甘草药用成分的萃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论文题目: 甘草药用成分的萃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安全技术及工程

作者: 魏炜

导师: 银建中

关键词: 甘草黄酮,甘草酸,超临界萃取,纯化,分析

文献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甘草药用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为目的,运用超临界CO2萃取、室温冷浸萃取以及超声波萃取等分离方法,探讨多种工艺协同作用以实现甘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合适的萃取、分离和纯化工艺路线和相应的技术条件,借助于现代仪器分析和检测手段,对产物进行了成分分析和鉴定。全文主要工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甘草黄酮类物质。首先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分别对原料粒度、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溶胀剂选择、溶胀剂浓度、溶胀剂用量等因素进行考察,并绘制影响因素曲线。然后,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进一步得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在15MPa、50℃、CO2流量18. 5mL/min条件下萃取率为7. 03%。为了获得极性物质,本文还探讨了甘草的超声波萃取和室温冷浸萃取。从萃取率、工艺条件、产物成分等技术指标出发,对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超声波萃取率为7. 72%,室温冷浸法萃取率为8. 92%。但三种方法所得产物成分各不相同。采用超声波萃取法对超临界CO2萃取后的物料进行甘草酸萃取,得到萃取率为4. 85%,使有效物质总萃取率达到11. 88%。采用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的方法,对三种方法所得萃取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超临界CO2萃取物7个组分,超声波萃取物6个组分,室温冷浸法萃取物2个组分。将每个组分进行了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产物中大部分为甘草黄酮类物质、香豆精类物质及甘草次酸,而不含有分子量相对较大、极性较强的甘草酸。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甘草中药成分的萃取和纯化进展

1. 1 甘草简介

1. 1. 1 甘草基本概况

1. 1. 2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

1. 1. 3 甘草的应用

1. 2 甘草的萃取方法

1. 2. 1 水提法

1. 2. 2 有机溶剂萃取法

1. 2. 3 超声波萃取法

1. 2. 4 超临界流体萃取

1. 3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精制和分析方法

1. 3. 1 结晶法

1. 3. 2 薄层色谱法

1. 3. 3 柱层析法

1. 3.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 3. 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1. 3. 6 质谱

1. 3. 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 超临界CO_2萃取甘草黄酮类物质的实验研究

2.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 2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2. 2. 1 超临界CO_2萃取实验流程及设备

2. 2. 2 操作步骤概述

2. 2. 3 实验条件

2. 2. 4 关于产物收率的定义

2. 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2. 3. 1 原料粒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 3. 2 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2. 3. 3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 3. 4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2. 3. 5 溶胀剂的选择对萃取率的影响

2. 3. 6 溶胀剂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 3. 7 溶胀剂乙醇用量对萃取的影响

2. 4 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探讨

2. 4. 1 正交实验设计

2. 4. 2 正交实验数据的直观分析

2. 4. 3 正交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

2. 4. 4 基本结论

2. 5 实验系统的重复性考核

2. 5. 1 最佳萃取条件的实验验证

2. 5. 2 实验误差分析

3 室温冷浸和超声波萃取法提取甘草酸实验研究

3.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3. 2 甘草酸提取率计算公式

3. 3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3. 3. 1 室温冷浸法

3. 3. 2 超声萃取法

3. 3. 3 超临界萃取后的物料提取甘草酸的实验研究

3. 4 结果与讨论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成分分析

4.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4. 2 层析法分离纯化甘草有效物质的研究

4. 2. 1 薄层色谱法

4. 2. 2 柱层析法

4. 3 甘草萃取物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4. 4 结果与讨论

4. 5 实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单因素实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5-07-05

参考文献

  • [1].碳纤维的超临界氨水处理与表征[D]. 哈盛章.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2].碳酸二烷基酯在超临界醇体系中的合成反应研究[D]. 赵丽彩.华东师范大学2014
  • [3].超临界加氢装置的建立及超临界加氢反应的研究[D]. 楼芝英.浙江工业大学2001
  • [4].一种小型超临界CO2萃取装置的开发与实验研究[D]. 李先碧.重庆大学2007
  • [5].基于纳米混悬技术甘草黄酮制剂的研究[D]. 吴超群.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 [6].超临界相合成酚酸的研究[D]. 高菲.山东轻工业学院2007
  • [7].金玄痔科熏洗散超临界萃取物提取工艺与非挥发性物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D]. 李亚平.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 [8].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碳纤维的表面处理[D]. 范大鹏.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9].纤维素在超临界甲醇中催化液化转移加氢的研究[D]. 王峥.昆明理工大学2014
  • [10].双轴往复筛板塔萃取氨基酸的研究[D]. 乔丹.四川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甘草的综合开发的研究[D]. 陈永强.四川大学2007
  • [2].甘草酸提取新工艺的研究[D]. 张恩淑.吉林大学2007
  • [3].应用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甘草有效成分的研究[D]. 霍清.北京化工大学2001
  • [4].甘草酸的提取、精制工艺研究[D]. 乔五忠.北京化工大学2005
  • [5].异甘草素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 赵文灏.东北林业大学2005
  • [6].甘草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研究[D]. 崔永明.华中科技大学2005
  • [7].甘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 孙明谦.吉林大学2006
  • [8].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联合提取及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汪河滨.石河子大学2005
  • [9].甘草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 李春英.东北林业大学2002
  • [10].甘草黄酮类成分的质量标准研究[D]. 伍蔚萍.西北大学2004

标签:;  ;  ;  ;  ;  

甘草药用成分的萃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