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推广水稻示范养殖成效显着

涟源市推广水稻示范养殖成效显着

一、涟源市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龙晓露[1](2020)在《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时期,湘中地区掀起了建筑兴建潮。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可知与晚清湘军密切相关。湘军兴起于湘中地区,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广泛地影响了这一地区,民居建筑的兴盛便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这些建筑也带有明显的湘军影响下的地域特征。本文将湘军的兴起这一历史事件与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兴盛这一建筑现象关联起来。将晚清时期这一地区分散的民居建筑纳入统一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思考适宜的保护方法。在对现存晚清时期湘中民居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十八处湘军将领府第、湘军将领祖居地、祠堂、书院建筑进行详细的测绘,获得了详实的一手基础资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湘军将领府第建筑。通过对建筑的形制特征、构造做法、装饰艺术进行归纳,总结出这些府第建筑的一般性特点:(一)湘军团体特有的品格贯穿于湘军将领府第的始终,铸就了这些建筑方正、规整、雄壮、具有“崇高感”的气质与灵魂;(二)湘军集团渗透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理念。“礼制”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湘军将领府第无论是平面布局、建筑高差、功能分布,甚至在建筑的装饰上,都印刻着礼制思想的烙印;(三)超出常理的规模尺度透露着长期征战的湘军将领为弥补内心缺失而采取的“报复式挥霍”的宣泄途径;(四)这些建筑在构造做法和材料运用上大多遵循当地传统,体现出湘军尊崇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品格;(五)通过与清中期士绅民居进行对比,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在晚清发生转变,并具有浓厚的湘军文化色彩。为了解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变迁,本文以涟源市杨市镇杨家滩务本堂刘氏家族的建筑为例,通过对比清中期刘氏家族的祖居地以及湘军兴起后家族主要湘军人物的府第建筑,可以看出湘军兴起改变了刘氏家族的发展脉络,进而带来了家族建筑的“突变”,并着重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湘军将领府第建筑具有类型化的一般性特征,但具体到每一座建筑,又有其特殊性。《园冶》有云“三分匠,七分主人”,为了解“七分主人”对建筑面貌产生的作用,本文选取曾国藩的富厚堂与其弟曾国荃修建的大夫第为例,对两处建筑的建造背景、建筑的差异等进行比较,并结合曾国藩与其兄弟子侄的往来书信了解二者对于住宅建造及居住环境营建的不同看法。可以看出,除去使用需求、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外,个人修为对建筑面貌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本文还对这一时期的祠堂和书院建筑进行了研究。湘军的兴起带来湘中地区宗族的发展,也带来了湘中地区祠堂建筑的兴盛。对当地多个家族的族谱进行研究,得出军功家族祠堂数量激增是造成这一时期湘中地区祠堂兴盛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出湘中祠堂自清朝以来的演变规律。对书院的论述以晚清湘中书院的建造背景切入,这一时期书院的兴建与湘军的兴起关系密切,并以现存的东山书院为例,分析书院的形制特点。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遗产保护状况令人堪忧,本文尝试提出了两种针对性保护的方式方法。这些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完整型、破损型和遗址型。针对完整型建筑遗产,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现状保存完好的建筑也不可避免需要进行构件的修复。在实际工程中,对修复方法的选择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相关研究很少使用定量方法来评估古建筑修复的决策过程。因此,提出一种针对古建筑木构件修复方法选择的模型,即一种以单值中智集(SNNS)形式提供决策信息的多准则群体决策(MCGDM)方法对建筑构件修复方法进行确定。针对破损型建筑,提出一种基于现状和口述史的建筑复原方法。在主体建筑尚有部分存留,且还有见证者可以提供口述信息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复原,记录和保存尽可能多的建筑信息,不失为一种可能的“抢救性保护”的途径。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2](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徐世宏[3](2013)在《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广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大背景下,提高水稻免耕抛秧这一创新技术的普及率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推广向现代农业推广过渡的阶段,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理论体系。结合水稻免耕抛秧创新技术已经在广西推广应用10多年的情况,本文以此技术为例,从创新扩散和农户采纳行为的角度出发,对技术扩散规律和机理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力求反映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及其面临的本质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对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设计及扩散路径选择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详细介绍本文应用的研究理论;第三部分:对社区技术传播网络及其运行过程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社区内部传播网络结构和技术扩散过程、社区外部网络联结和社会建构,对微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对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进行评估,分别从推广效果的量化评估、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趋势、不同群体的技术吸纳偏好、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进行研究,最终力图构建完备的技术评估与社会评估框架;第五部分:对农民采用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调研点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因素分析,探寻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社区实现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第六部分:系统构建广西水稻免耕抛秧创新技术扩散模式,对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提供实证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1)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2)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3)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5)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6)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建议:(1)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2)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3)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5)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6)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许慧[4](2013)在《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我国粮食生产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主粮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但由于存在人均耕地面积少以及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等难题,从长远看,要保证粮食充足供应依然任重道远。国家农业开发办等单位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新思路,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专家们的认可。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立粮食核心产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是粮食安全的保障,研究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释了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础理论,基于湖南统计年鉴数据界定了湖南省的58个粮食核心产区,并较深入的分析了其现状及问题,借鉴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经验,以湖南的调查与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规范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具体体现在:一是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界定与问题研究。在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进行划分及界定的基础上,依据湖南省58个县(区)统计资料,从粮食面积、机耕面积、机械化率、农业产值、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率、农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率等7个指标入手,分析了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二是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通过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西欧地区(德国、英国、法国)、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研究,并借鉴我国其他地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经验,阐释了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对湖南的启示;三是完善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58个粮食核心产区的分析和国内外粮食产区的建设经验,从扩大粮食核心产区发展规模、加强财政支持、协调粮食产销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魏宝振[5](2010)在《廿年励精图治 助推渔业辉煌发展 回顾足迹历程 展现推广风采成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二十年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发展与成长今年6月28日是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立20周年纪念日。20年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单纯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发展到技术推广、疫病测报与防控、水生生物检验与检疫、苗种管理、用药指导、渔民培训、信息服务等职能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机构。

本刊编辑部[6](2008)在《辉煌成就看渔业——在京渔业单位改革开放30年成就荟萃》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始终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游小峰[7](2008)在《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现象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存在的普遍问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扶贫开发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综述国内外扶贫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娄底市政府扶贫开发的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娄底市经济发展、农村贫困和扶贫开发现状研究发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不够健全、基层组织结构的涣散和村级经济组织的弱化、贫困户主体意识的缺失和人力资源的缺乏等已成为制约娄底市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的主要原因,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2.创新组织建设机制;3.强化贫困农民的参与意识;4.优化政策环境,整合扶贫资源。

方宗丁[8](2007)在《娄底市渔业经济发展调查与建言》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10月 ̄12月,娄底市畜牧水产局组织对全市渔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共调查了32个乡镇560个水产养殖户、名特优水产科技示范基地及20多个渔业休闲场所,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张文开[9](2002)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福建省鲜明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异特征,导致耕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性。本研究在大量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耕地利用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耕地利用阶段、耕地生产潜力等进行分析研究。从特色农业、耕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耕地计划利用、加入WTO等方面探索耕地优化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寻找适合福建省不同区域耕地优化利用的途径,提出区域耕地优化利用的模式。 通过研究,福建省耕地分布区划分为粮食专门生产区、牧草专门生产区、水果专门生产区、茶叶专门生产区、烤烟专门生产区、马铃薯专门生产区等。在地貌、生态气候、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上,全省划分出115个耕地利用分区。 福建省耕地优化利用的方针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为方式,科技创新为手段,结构调整为杠杆,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耕地利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福建省耕地优化利用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全省性由政府宏观控制、指导和必要投资的耕地利用系统,耕地与园地的相互可逆转化,主导农作物为主的区域条块专门化耕作与小范围综合性耕作相结合、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陈新登[10](2001)在《涟源市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成效显着》文中认为 2000年10月27日,涟源市石马山镇双车村田心组有上百人围在农户谭德轩、谭县文的稻田边,看户主起鱼。这是省农业厅组织省畜牧水产局和娄底市畜牧水产局、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农业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正在对涟源市模式化稻田养鱼扶贫增收工程“亚华杯”参赛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二、涟源市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涟源市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时间范畴界定
        1.1.2 地域范围界定
        1.1.3 湘军
    1.2 选题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湘军的研究
        2.1.1 湘军史料汇编
        2.1.2 对湘军史实和制度的记载
        2.1.3 湘军兴起的社会背景研究
        2.1.4 对湘军人物的研究
        2.1.5 湘军兴起的影响研究
    2.2 关于民居的研究
        2.2.1 区域划分下的民居研究
        2.2.2 基于建筑样式的民居研究
        2.2.3 基于营建方式的民居研究
        2.2.4 微观视角下的民居研究
        2.2.5 对湖南传统民居的研究
        2.2.6 其他关于民居的研究
    2.3 湘军与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关联的必要性论证
    2.4 小结
第三章 晚清湘中建筑兴建潮及其动力机制
    3.1 晚清湘中地区的建筑兴建潮
    3.2 晚清湘中地区建筑兴建潮的动力机制
        3.2.1 根本动力: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双重压迫
        3.2.2 主要动力:清政府内忧外患,湘军承担历史重任
        3.2.3 直接动力:湘军兴起为湘中地区建筑兴建创造了条件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样本选取与测绘成果
    4.1 样本选取依据
    4.2 测绘成果
        4.2.1 居住建筑
        4.2.2 祠堂建筑
        4.2.3 书院建筑
第五章 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基本特征
    5.1 建筑的形制特征
        5.1.1 基本住宅单元
        5.1.2 功能分区及建筑组合
        5.1.3 建筑规模与尺度
    5.2 构造做法
        5.2.1 结构型式
        5.2.2 其他部分构造做法
    5.3 建筑装饰
        5.3.1 形式与风格
        5.3.2 装饰艺术的演变——与清中期士绅民居的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变迁——以务本堂刘氏家族建筑为例
    6.1 湘军兴起与刘氏家族的演变
    6.2 刘氏家族祖居地
    6.3 晚清时期的刘氏家族宅第
        6.3.1 从团块状到散点式的布局形式
        6.3.2 建筑规模确定依据
        6.3.3 空间尺寸与功能的演变
    6.4 后续思考
    6.5 小结
第七章 个人修为对湘军将领府第建筑的影响——以曾氏兄弟府第的比较为例
    7.1 建造背景及过程
    7.2 两处建筑之差异
    7.3 “适度”与“失度”的博弈
    7.4 建筑反映个人修为
    7.5 小结
第八章 湘军对湘中地区祠堂与书院营造的影响
    8.1 晚清湘中地区祠堂
        8.1.1 宗族与祠堂
        8.1.2 军功家族祠堂数量激增
        8.1.3 晚清湘中地区祠堂的形式特征
        8.1.4 湘军与湘中地区祠堂形制的演变
    8.2 湘军与湘中地区书院
        8.2.1 建造背景及基本情况
        8.2.2 东山书院的兴建与发展
    8.3 小结
第九章 湘中地区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遗产的保护
    9.1 湘军将领府第及相关建筑现状分析
    9.2 基于单值中智集的TODIM在古建筑构件修复决策中的运用
        9.2.1 相关决策算法的研究
        9.2.2 相关定义
        9.2.3 建立修复方法选择模型
        9.2.4 实证研究
    9.3 基于现状与口述史的古建筑复原探析
        9.3.1 历史演变与现状描述
        9.3.2 初步还原
        9.3.3 现状推导
        9.3.4 口述补充与验证
    9.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3)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技术创新研究
        1.2.2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1.2.3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1.2.4 具体技术推广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二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
        2.1.2 扩散及农业技术扩散
        2.1.3 农业技术推广
        2.1.4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2.1.5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经济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诱发理论
        2.2.2 农业创新的采用及扩散理论
        2.2.3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2.2.4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2.5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2.2.6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三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广西的扩散过程分析
    3.1 技术扩散的过程分析
        3.1.1 创新扩散的因素分析
        3.1.2 创新扩散的路径分析
        3.1.3 创新扩散的网络构建
        3.1.4 个体创新采纳行为
    3.2 外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3.2.1 社会功能性扩散过程
        3.2.2 社会建构性扩散过程
    3.3 内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3.3.1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方式
        3.3.2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效率
        3.3.3 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
    3.4 内外技术扩散的交互运行
    3.5 社区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3.5.1 早期采用者的识别
        3.5.2 创新者的扩散功能
    3.6 小结
第四章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4.1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的内容框架
        4.1.1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4.1.2 技术推广工作评价的内容框架
        4.1.3 社区影响评价
    4.2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状况评价
        4.2.1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程度
        4.2.2 推广速度与推广难度
    4.3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经济效益评价
        4.3.1 经济效益预测
        4.3.2 实际经济效益
    4.4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评价
        4.4.1 经济效益评价
        4.4.2 社会效益评价
        4.4.3 生态效益评价
    4.5 不同角度的技术扩散评估分析
        4.5.1 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效果
        4.5.2 不同群体的技术偏好差异
        4.5.3 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
    4.6 社区层面的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4.6.1 农户技术需求
        4.6.2 采纳与不采纳
        4.6.3 技术扩散的持续性
    4.7 认知差异与评价方式
        4.7.1 不同类型农户的技术应用效果
        4.7.2 扩散系统与扩散效率
        4.7.3 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方式
    4.8 小结
第五章 农民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调查设计与数据
        5.2.1 调查社区基本概况
        5.2.2 调查样本情况
    5.3 Logistic模型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描述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4 农户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外部因素分析
        5.4.1 农户接收信息渠道与采纳行为选择
        5.4.2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自身的影响
    5.5 基本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
        6.1.2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
        6.1.3 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6.1.4 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6.1.5 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
        6.1.6 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
    6.2 建议
        6.2.1 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
        6.2.2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
        6.2.3 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
        6.2.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
        6.2.5 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
        6.2.6 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个人简介

(4)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1.3.1 国内研究的动态
        1.3.2 国外研究的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础理论
    2.1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本范畴
        2.1.1 粮食的概念及属性
        2.1.2 粮食核心产区的内涵
        2.1.3 粮食核心产区的特点
        2.1.4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原则
    2.2 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划分及界定
        2.2.1 粮食核心产区划分的标准
        2.2.2 湖南粮食核心产区的界定
    2.3 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基础理论
        2.3.1 主体功能区理论
        2.3.2 不平衡发展理论
        2.3.3 区域优势理论
        2.3.4 可持续农业理论
        2.3.5 规模经济理论
        2.3.6 产业集群理论
        2.3.7 公共产品理论
        2.3.8 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现状
        3.1.1 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3.1.2 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现状
    3.2 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粮食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3.2.2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核心粮农”缺乏
        3.2.3 粮食核心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3.2.4 农业产业链外部整合能力差,农资利用率低
        3.2.5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受限,粮食持续增长能力下降
        3.2.6 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程度不高,粮食生产事倍功半
第四章 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模式及比较
        4.1.1 北美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4.1.2 西欧农场建设
        4.1.3 东亚环境保全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及比较
    4.2 国内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模式的比较
        4.2.1 大陆地区
        4.2.2 台湾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4.3 国内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对湖南的启示
    4.4 结束语
第五章 完善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5.1 调整思路,扩大粮食核心产区发展规模
        5.1.1 抓项目带动扩规模
        5.1.2 抓土地流转扩规模
        5.1.3 抓合作经营扩规模
    5.2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财政支持
        5.2.1 设立粮食核心产区专项资金
        5.2.2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5.2.3 建立完善的农业推广及科技服务建设体系
    5.3 完善建设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主产区政府、干部及种粮农户积极性
        5.3.1 保障粮食生产者利益建立长效机制
        5.3.2 协调好粮食产销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密切对接
        5.3.3 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农村灾害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廿年励精图治 助推渔业辉煌发展 回顾足迹历程 展现推广风采成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二十年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与成长
建设与成就
    (一) 加强体系改革与建设, 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显着提升
    (二) 重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成效显着, 为贯彻落实“以养为主”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成效显着, 在推进我国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和用药指导工作全面展开, 为推广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 渔业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全面开展, 提高了渔民素质,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 渔业公共信息服务工作呈现新亮点, 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6)辉煌成就看渔业——在京渔业单位改革开放30年成就荟萃(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入新阶段, 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显着提升
    1.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
    2.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职能不断明确。
    3. 技术服务设施手段不断完善。
二、重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成效显着, 为贯彻落实“以养为主”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
    2. 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促进了水产养殖业逐步升级。
三、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成效显着, 在推进我国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1. 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取得显着成效。
    2. 水产新品种引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和用药指导工作全面展开, 为推广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1. 水产养殖病情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2. 水生动物防疫职能建设取得新进展。
    3. 水产养殖用药技术指导全面启动。
五、渔业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全面开展, 提高了渔民素质,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技术推广岗位培训和新技术培训全面展开。
    2. 渔业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六、渔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合作交流工作呈现新亮点, 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改革开放3 0年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创新发展的30年, 30年来在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业支撑、国际合作、科研基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支撑渔业发展能力增强、成效显着
    二、科研规模不断扩大,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三、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 科技产业稳步发展
    四、科研基础条件和科技队伍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改革开放3 0年是中国渔业快速发展时期, 也是中国渔业船舶检验事业快速发展壮大时期,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船舶检验管理体系框架和检验制度
    一、体系建设不断健全
    二、法规建设不断完善, 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三、检验机制不断完善
    四、完善和创新远洋渔业船舶检验工作
    五、产品检验业务不断加强
    六、渔业船舶设计、修造管理逐步规范
    七、在国际渔船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八、改革和创新了小型渔业船舶检验管理制度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改革开放以来, 远洋渔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就来之不易

(7)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反贫困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1.2.1 国外反贫困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1.2.2 国内扶贫开发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创新点和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结构
第二章 扶贫开发的相关问题界定与理论依据分析
    2.1 扶贫开发的类型界定
        2.1.1 政府主导型
        2.1.2 非政府组织引导型
    2.2 扶贫开发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贫困
        2.2.2 绝对贫困
        2.2.3 相对贫困
    2.3 相关理论依据及其适用性分析
        2.3.1 制度变迁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2.3.2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2.3.3 激励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娄底市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现状研究
    3.1 娄底市基本情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娄底市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任务重
        3.2.3 地方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
        3.2.4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2.5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
    3.3 娄底市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3.3.1 现状
        3.3.2 范围
        3.3.3 类型
第四章 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1.1 扶贫的主要措施
        4.1.2 娄底市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4.2 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4.2.1 扶贫开发的成效已趋不明显
        4.2.2 贫困农村自我发展的内力仍然不活
        4.2.3 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
        4.2.4 农村扶贫的外部政策环境仍然有待改善
    4.3 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4.3.2 基层组织机构的涣散和村级经济组织的弱化
        4.3.3 贫困户主体意识的缺失和人力资源的缺乏
        4.3.4 宏观政策本身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5.1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5.1.1 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监测制度
        5.1.2 创新扶贫项目决策和管理制度
        5.1.3 创新扶贫资金筹措和管理制度
        5.1.4 创新扶贫开发成效监测考核机制
    5.2 创新组织建设机制
        5.2.1 创新村级班子建设机制
        5.2.2 创新村级组织建设机制
        5.2.3 建立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
    5.3 强化贫困农民的参与意识
        5.3.1 注重精神扶贫
        5.3.2 注重参与式扶贫
        5.3.3 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
    5.4 优化政策环境,整合扶贫资源
        5.4.1 动员社会扶贫
        5.4.2 整合扶贫资源
        5.4.3 完善信贷扶贫政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二 扶贫开发调查问卷
附录三 娄底市贫困户情况调查表
附录四 娄底市县级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统计表

(8)娄底市渔业经济发展调查与建言(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渔业资源情况
    1.2 生产发展情况
2 几个主要特点
    2.1 二大特色一个亮点
    2.2 实现了3个转变
        2.2.1 经营模式转变
        2.2.2 养殖方式转变
        2.2.3 市场理念转变
    2.3 渔业效益稳定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3.2 苗种体系破坏严重
    3.3 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4 几点建议
    4.1 纠正认识偏差,加快发展渔业经济
    4.2 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渔业资源
    4.3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4.4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水产科技推广体系

(9)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土地与耕地
        一、 土地的概念
        二、 耕地的概念
        三、 耕地优化利用
        四、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论文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论文的目的
        二、 论文主要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上篇 耕地利用基础篇
    第一章 人口、耕地和粮食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人口
        一、 行政区划
        二、 人口分布
        三、 人口增长趋势
        (一) 相关系数分析
        (二) 回归分析
        第二节 人口与耕地
        一、 全国土地概况
        二、 福建省土地与耕地
        (一) 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
        (二) 耕地利用变化
        (三) 耕地分布特征
        第三节 粮食安全
        一、 粮食生产与食品消费
        (一) 粮食生产概况
        (二)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
        (三) 粮食安全生产
        二、 粮食安全对耕地的要求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耕地自然条件
        第一节 耕地地质条件
        一、 大地构造演化与特征
        二、 岩石特征与分布
        (一) 沉积岩
        (二) 侵入岩
        (三) 变质岩
        (四) 喷出岩
        第二节 农业地貌条件
        一、 地貌基本特征
        二、 地貌要素对耕地的影响
        (一) 地貌起伏度
        (二) 海拔与耕地利用
        (三) 地形与风
        三、 地貌分区
        (一) 分区原则
        (二) 地貌分区
        第三节 农业气候条件
        一、 福建省气候的主要成因
        (一) 季风气候
        (二) 区域性气候
        (三) 局部地形气候
        二、 福建农业气候资源区域特征与评价
        (一) 热量资源
        (二) 降水资源
        (三) 光资源
        三、 农业气候区
        (一) 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
        (二) 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
        (三) 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
        四、 福建省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析与农业生态气候分区
        (一) 农业生态气候模型
        (二) 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析
        (三) 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区与综合评价
        第四节 耕地土壤条件
        一、 土壤分布特征
        (一) 地带性水平分布
        (二) 土壤垂直分布特征
        (三) 土壤区域性分布特征
        二、 耕作土壤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一) 淹育型水稻土
        (二) 渗育型水稻土
        (三) 潴育型水稻土
        (四) 潜育型水稻土
        三、 高产水稻土的分布与培育
        第五节 耕地水分条件
        一、 径流深分布规律
        二、 水分平衡
        三、 耕地地下水补给特征
        四、 福建沿海地区地貌、气候与水分平衡
        (一) 东部沿海地区地貌基本格局
        (二) 主要县(市)地貌类型
        (三) 沿海地区主要气候特征与地貌关系分析
        (四) 地貌、气候与耕地利用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耕地利用地域效益分异
        一、 地域效益分异原理
        二、 地域效益分异
        (一) 城镇周围地区
        (二) 全省其它地区
        第二节 耕地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 因素因子的选择
        (一) 因素因子选择的原则
        (二) 因子分值标准化计算
        二、 因素因子分析计算
        (一) 人口与耕地利用
        (二) 区位条件
        (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四) 区域综合服务能力
        (五) 城镇集聚规模
        (六) 城镇基础设施
        (七) 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
        第三节 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评价
        一、 各县市区评价因素分值计算
        二、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区
        (一) 总分频率柱状图法
        (二) 聚类分析法
        三、 社会经济区主要特征
    第四章 耕地利用阶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耕地利用阶段
        一、 农业合作社阶段
        (一) 土地改革阶段
        (二) 耕地利用互助合作阶段
        二、 人民公社阶段
        (一) 人民公社成立与“一平二调”阶段
        (二) 调整与恢复阶段
        三、 “文化大革命”和整顿恢复阶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
        一、 耕地联产承包经营阶段
        二、 协调发展阶段
        三、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阶段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规模集约经营阶段
        一、 耕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耕地播种面积减少
        (二) 卖粮难
        (三) 产出少
        (四) 土地质量下降
        (五) 耕地效益降低
        二、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
        (一) 耕地使用权流转
        (二) 农村市场化建设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耕地生产潜力
        第一节 耕地光合生产潜力
        一、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一) 光合生产潜力表达方式
        (二) 太阳总辐射
        (三) 光合生产潜力
        (四) 述评
        第二节 耕地光温生产潜力
        一、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二、 光温生产潜力
        三、 述评
        第三节 耕地气候生产潜力
        一、 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二、 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三、 述评
        第四节 耕地生产潜力
        一、 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
        二、 划分因素指标区
        三、 确立因素与因素权重
        (一) 沿海平原区
        (二) 丘陵山地区
        (三) 低丘台地区
        (四) 山间盆地区
        (五) 滨海围垦区
        四、 单元划分
        (一) 单元划分原则
        (二) 单元划分方法
        五、 因素分级与分值
        六、 编制指定作物
        七、 计算单元因素分
        (一) 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二) 单元生产潜力指数确定
        第五节 实例研究
        一、 闽侯县侯官村耕地生产潜力
        (一) 耕地质量因素及其权重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因子作用分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
        二、 南安市后堀村耕地生产潜力
        (一) 耕地质量因素及其权重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因子作用分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
        三、 漳浦县温斗村耕地生产潜力
        (一) 因素及其权重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作用分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
        四、 耕地生产潜力分析对比
        (一) 耕地生产潜力对比
        (二) 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
        第六节 小结
下篇 耕地利用实践篇
    第六章 耕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耕地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一、 耕地投入与报酬
        二、 福建省耕地投入现状
        三、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
        第二节 耕地联产承包与规模经营
        一、 规模经营理论
        二、 规模经营实践
        (一) 规模经营方式
        (二) 规模经营实践
        三、 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 加快小城镇建设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 加快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 耕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
        一、 耕地内涵挖潜
        (一) 健全树立设施有潜可挖
        (二) 提高复种指数有潜可挖
        (三) 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潜可挖
        (四) 采用镶嵌农林符合系统有潜可挖
        (五) 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有潜可挖
        二、 耕地外延扩展
        (一) 以围垦为主的海岸带耕地开发利用
        (二) 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兼具的山区耕地开发利用——以闽清为例
        (三) 园地——耕地转化
        三、 耕地计划利用
        第四节 耕地可持续利用
        一、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二、 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三、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 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四) 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四、 耕地可持续利用——以笏石半岛为例
        (一) 土地利用基本状况
        (二)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耕地资源优化利用
        第一节 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
        一、 特色农业概述
        (一) 特色农业的涵义
        (二) 特色农业的特征
        (三) 特色农业的内容
        二、 优势特色农业品分布特征与耕地优化利用
        (一) 地方特色农产品分布带
        (二) 各县市传统地方特色农产品分布
        三、 市场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
        (一) 产品的质量与品牌
        (二) 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
        四、 区位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
        五、 特色农业小结
        第二节 耕地生产专门化
        一、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区域专门化
        二、 福建省耕地专门生产区划分
        (一) 农业专门生产区划分原则
        (二) 区域农业生产专门区划分
        三、 福建省区域农业生产区
        (一) 粮食为主生产区
        (二) 水果为主生产区
        (三) 茶叶生产区
        (四) 牧草生产区
        (五) 闽西南盆地烤烟生产区
        (六) 经济作物——蔬菜——花卉生产区
        第三节 耕地利用分区划分原则和分区类型
        一、 划分原则
        二、 主要农作物种植战略方向
        三、 分区类型
        第四节 耕地优化利用分区主要特点与耕作模式
        一、 西部武夷山耕地利用区
        二、 闽中谷地耕地利用区
        三、 闽西南丘陵耕地利用区
        四、 鹫峰山—戴云山西北坡耕地利用区
        五、 鹫峰山—戴云山东南坡耕地利用区
        六、 闽东南山地丘陵耕地利用区
        七、 沿海平原台地耕地利用区
        八、 半岛岛屿丘陵台地耕地利用区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WTO规则与福建省耕地利用
        第一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加入WTO的对策
        一、 WTO允许的农业措施
        (一) 一般服务
        (二) 农民收入支持措施
        (三) 农业结构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耕地利用与WTO
        (一) 美国、加拿大耕地利用与WTO
        (二) 台湾耕地利用与WTO
        (三) 日本、韩国对应WTO措施
        第二节 WTO与福建耕地利用
        一、 加入WTO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一) 有利条件
        (二) 面临的问题
        二、 耕地利用基本对策
        (一) 建立耕地优化利用领导机构
        (二) 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政策
        (三) 适应农业协议和规则,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四) 推动耕地规模经营
        (五) 大力引进外资,加强示范园区建设
        (六) 培育农村市场体系
        (七) 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
        (八)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三节 小结
附录1 注释:名词说明
附录2 符号意义
中文摘要
致谢

四、涟源市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湘军影响下的晚清湘中地区民居建筑研究[D]. 龙晓露. 湖南大学, 2020(02)
  • [2]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3]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D]. 徐世宏.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4]湖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问题研究[D]. 许慧.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5]廿年励精图治 助推渔业辉煌发展 回顾足迹历程 展现推广风采成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二十年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回顾[J]. 魏宝振. 中国水产, 2010(06)
  • [6]辉煌成就看渔业——在京渔业单位改革开放30年成就荟萃[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产, 2008(11)
  • [7]政府主导型的娄底市扶贫开发研究[D]. 游小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8]娄底市渔业经济发展调查与建言[J]. 方宗丁. 内陆水产, 2007(04)
  • [9]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D]. 张文开.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10]涟源市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成效显着[J]. 陈新登. 湖南农业, 2001(01)

标签:;  ;  ;  ;  ;  

涟源市推广水稻示范养殖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