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合成方法比较与研究

地震动合成方法比较与研究

论文摘要

地震动合成研究是地震工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减少地震灾害的迫切需求。近半个世纪以来,强地震动数据积累的很快,一些国家获取了相当丰富的地震数据。通常,在一次强地震中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震数据、同时还能保证观测数据记录的空间密度。然而,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些记录往往集中在某一些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的不同使得许多数据的应用价值受到限制,为了得到能够满足特定地理地质条件的地震数据,人工地震动合成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的重视。随机方法、三角级数法、经验格林函数法等地震动合成方法相继出现,这些方法的提出和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地震动合成的研究和发展。然而,方法的繁多并不能解决一些根本问题,有的计算方法过于复杂,使得计算难度较大;而有的计算过程又过于简化,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记录相去甚远。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目前地震动合成方法加以总结、比较和研究,并做出一定改进,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介绍地震动合成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总结目前国内外地震动合成方法:分析地震动的频谱特性;(2)详细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经验格林函数法、随机有限断层法、基于时频非平稳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目前运用不是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些其他方法,如数值格林函数法、宽频带格林函数法、三角级数法等;(3)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法研究新疆喀什地震、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研究沈阳6.5级地震,以及在随机场条件下采用基于时频非平稳方法研究和比较地震动的相干性,同时,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4)根据我国实际地震地质条件,在归纳和研究大量地震数据的基础上计算推导出改进的的经验公式,并在研究实际地震中加以检验;(5)对汶川地震进行深入研究,从汶川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出发,对本次强震的加速度时程进行合成,做出加速度等值线图,并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进而研究地震发生后近断层区域建筑结构破损情况与地震动强度关系,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对文章所研究的地震动合成方法进行讨论,对未来地震动合成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地震动合成研究历史
  • 1.2 地震动合成发展现状
  • 1.2.1 以随机振动模型为基础的地震动合成
  • 1.2.2 考虑强度和频率非平稳的地震动合成
  • 1.2.3 考虑其他地震参数的半经验综合方法
  • 1.3 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工作
  • 2 地震动频谱分析
  • 2.1 频谱分析
  • 2.2 地震动特性
  • 2.2.1 振幅
  • 2.2.2 频谱
  • 2.2.3 持时
  • 3 地震动合成方法研究
  • 3.1 经验格林函数法
  • 3.1.1 经验格林函数法简介
  • 3.1.2 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
  • 3.1.3 小震记录非零基线校正
  • 3.2 随机法
  • 3.2.1 随机点源法
  • 3.2.2 随机有限断层法
  • 3.3 基于相位差谱的地震动合成
  • 3.3.1 相位差谱及相位差谱统计模型
  • 3.3.2 基于相位差谱非平稳地震动场的合成
  • 3.3.3 基于相位差谱的地震动反应谱拟合
  • 3.4 其它方法
  • 3.4.1 简化的数值格林函数法
  • 3.4.2 三角级数法
  • 3.4.3 宽频带格林函数法
  • 4 地震动合成研究及比较
  • 4.1 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新疆阿图什6.0级强余震
  • 4.1.1 概述
  • 4.1.2 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
  • 4.1.3 合成计算结果
  • 4.1.4 计算结果分析
  • 4.2 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沈阳6.5级地震
  • 4.2.1 沈阳市地震地质条件
  • 4.2.2 建立模型
  • 4.2.3 参数确定
  • 4.2.4 数据结果分析
  • 4.2.5 结论与讨论
  • 4.3 基于相位差谱的地震动合成
  • 4.3.1 水平相干函数模型
  • 4.3.2 竖向相干函数模型
  • 4.3.3 结论与讨论
  • 5 汶川地震研究
  • 5.1 汶川地理地质条件及地震成因
  • 5.1.1 地理地质条件
  • 5.1.2 地震成因
  • 5.2 实际地震记录
  • 5.3 汶川地震模拟研究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参数确定
  • 5.3.3 计算结果
  • 5.3.4 结论
  • 6 讨论与展望
  • 6.1 讨论
  • 6.1.1 经验格林函数法
  • 6.1.2 随机有限断层法
  • 6.1.3 基于相位差谱地震动的合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11)
    • [2].基于抗震分析的长周期地震动的界定与选取[J]. 地震研究 2019(04)
    • [3].与已知场点相关的地震动场模拟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03)
    • [4].基于高斯函数的完全非平稳地震动多峰模型及其应用[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05)
    • [5].海陆地震动的时频域工程特性对比[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08)
    • [6].海域地震动研究现状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9(03)
    • [7].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征[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9(05)
    • [8].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地震动时程规定的对比分析[J]. 中国地震 2017(01)
    • [9].基于小波方法的近海域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S1)
    • [10].地下隧道轴向地震动土作用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2)
    • [11].覆盖层厚度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能量特性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4)
    • [12].面板堆石坝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7(03)
    • [13].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J]. 地震学报 2016(04)
    • [14].能喷冰的“火山”[J]. 老友 2017(07)
    • [15].芦山沫东地震动放大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19(03)
    • [16].不同类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特性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6(06)
    • [17].地震动场地放大效应的时频特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17(03)
    • [18].地表处地震动扭转分量的合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7(01)
    • [19].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J]. 建筑结构 2013(S1)
    • [20].日本长周期地震动等级及其关联解说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4(07)
    • [21].工程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 世界地震工程 2008(02)
    • [22].基于LabView生成人造地震动[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16)
    • [23].基于等效群速度的非平稳地震动拟合方法研究[J]. 地震研究 2019(04)
    • [24].山地与平原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的对比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1)
    • [25].地震动分量对车-轨-桥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研究[J]. 桥梁建设 2020(05)
    • [26].不同频谱特性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 地震工程学报 2018(S1)
    • [27].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综述[J]. 建材世界 2019(04)
    • [28].近断层滑冲效应脉冲地震动对场地液化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9)
    • [29].江苏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 2017(01)
    • [30].基于能量的平稳地震动功率谱转换关系持时取值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17(05)

    标签:;  ;  ;  ;  

    地震动合成方法比较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