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素含量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印楝素含量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论文摘要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又名印度楝,是楝科(Meliaceae)印楝属的一种热带常绿乔木。从印楝种仁中提取到的印楝素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优良生物农药,目前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印楝素是一种次生代谢物质,其合成和积累量可受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找出能影响印楝素含量的因子,就可以通过人为因素,提高现有人工林印楝种仁的印楝素含量。本文通过对多株印楝连续三年和四年的观察,得出印楝素含量年际间的变异性;通过对比母株与嫁接株间、同一无性系不同嫁接株之间印楝素含量的稳定性,确定印楝素含量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多组对比实验,来确定光照、温度、土壤肥力、机械损伤、不同的果实采收时间、果实和种子的不同处理方式、种子的储藏时间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同株印楝不同年份间印楝素A含量差异显著,印楝素B含量差异极显著,印楝素(A+B)含量差异不显著。2同一无性系母株与嫁接株间印楝素A、印楝素(A+B)含量差异极显著,印楝素B含量差异不显著;同一无性系不同嫁接株之间印楝素A、印楝素B、印楝素(A+B)含量差异都不显著;用优树枝条作接穗经嫁接后的植株,其种仁内印楝素含量高于人工林所有植株的平均值。3印楝果实在未成熟或成熟早期,种仁内印楝素含量较高,印楝素产量与成熟期无相关性;果实采摘后的510天脱洗时,种仁内印楝素含量最高;脱洗后种子日照1020天时,印楝素含量最高;印楝素A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印楝素B含量随储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花期结束时对植株施肥会降低印楝素含量;遮光处理会降低印楝种仁的印楝素含量。4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现有印楝人工林质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 1.2.2 印楝的繁育系统和种植
  • 1.2.3 印楝的活性成分、稳定性及其作用方式和机理
  • 1.2.4 遗传变异
  • 1.2.5 植物次生代谢与遗传及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 1.2.6 影响印楝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 1.2.7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果实的最佳采收脱洗时间和种子的最佳处理方式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印楝果实成熟期及年际变化
  • 2.2.2 不同采收期印楝种子百粒重变化
  • 2.2.3 不同采收期印楝种子印楝素含量的变化
  • 2.2.4 不同采收期印楝素产量的变化
  • 2.2.5 果实和种子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2.2.6 储藏时间与印楝素含量的相关性
  • 2.3 小结
  • 2.3.1 印楝果实的成熟期
  • 2.3.2 印楝的最佳采收时间
  • 2.3.3 影响印楝果实成熟期的因子及改造方法
  • 2.3.4 印楝素含量与果实成熟期的相关性
  • 2.3.5 果实的最佳脱洗时间和处理方式
  • 2.3.6 储存时间
  • 第三章 印楝素含量的遗传稳定性及土壤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印楝样株
  • 3.1.2 印楝样株种植地基本情况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同株印楝不同年份间印楝素含量的稳定性
  • 3.2.2 母株与嫁接株间及同一无性系的不同嫁接株间印楝素含量的稳定性
  • 3.3 小结
  • 3.3.1 印楝素遗传稳定性
  • 3.3.2 母株与嫁接株间印楝素含量差异的原因
  • 第四章 营养、光照和机械损伤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温度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4.2.2 光照时间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同N、P、K 浓度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4.2.4 施肥、遮光处理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4.2.5 机械损伤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4.3 小结
  • 4.3.1 最佳温度和光照时间
  • 4.3.2 N、P、K 对印楝素的影响
  • 4.3.3 施肥和遮光的影响
  • 4.3.4 机械损伤处理与印楝素含量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印楝果实的最佳采收、脱洗时间和种子的最佳处理方式
  • 5.2 印楝素含量的遗传稳定性
  • 5.3 环境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5.4 对生产的指导
  • 5.5 印楝素合成和积累的研究方向
  • 5.6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药型印楝良种“三元515”[J].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2)
    • [2].农药型印楝良种“三元505”[J].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4)
    • [3].印楝及其营造技术[J]. 云南林业 2015(01)
    • [4].印楝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10(02)
    • [5].中国西南地区印楝种植及其产品开发(英文)[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03)
    • [6].微波辐射印楝油甲酯化响应曲面模型研究[J]. 应用化工 2014(06)
    • [7].我国印楝产业发展评述[J]. 农药研究与应用 2009(01)
    • [8].我国印楝农药发展概况及其前景[J]. 现代化工 2009(05)
    • [9].印楝油对小鼠的经口亚急性毒性研究[J].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8)
    • [10].印楝农药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4)
    • [11].印楝的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2(05)
    • [12].印楝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蓄积毒性研究[J].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3)
    • [13].配方施肥对印楝人工林产量和生长性状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4)
    • [14].印楝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6)
    • [15].印楝的生态毒理学[J]. 世界农药 2009(02)
    • [16].印楝渣生物药肥可促进香蕉生长 控制枯萎病发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20)
    • [17].三种不同萃取方法对印楝种子活性物提取率的影响[J]. 森林工程 2014(03)
    • [18].两性不育灭鼠剂印楝油对高原鼠兔摄食量的影响及药效试验研究[J]. 草业与畜牧 2011(07)
    • [19].TP-120印楝果实脱皮机试验分析[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6(01)
    • [20].阿维菌素与印楝油对柑桔红蜘蛛的增效作用[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07)
    • [21].印楝渣生物药肥可促进香蕉生长控制枯萎病发生[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Z2)
    • [22].印楝叶多酚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J]. 精细化工 2015(01)
    • [23].印楝素及印楝杀虫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6)
    • [24].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的冷驯化与抗冻蛋白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8)
    • [25].打造绿色品牌 造福世界人民——记辽宁绿禾有限公司[J]. 中国食品 2012(24)
    • [26].印楝油两性不育灭鼠颗粒剂对小鼠摄食系数与抗生育作用[J]. 林业科学 2012(04)
    • [27].云南元江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J]. 生物多样性 2008(01)
    • [28].印楝油对小鼠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研究[J]. 中国兽医科学 2011(01)
    • [29].基于BP网络的印楝微胶囊防腐剂载药量分析[J]. 森林工程 2020(06)
    • [30].宁南县干热河谷施肥对印楝幼树生长影响初步研究[J]. 绿色科技 2013(03)

    标签:;  ;  ;  ;  ;  ;  

    印楝素含量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