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

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

论文摘要

本课题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与日本神奈川大学合作项目“中日湖北古镇街道共同研究”,及武汉理工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湖北古镇保护利用模式与方法研究”,同时也是湖北建设厅研究项目“湖北传统民居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论文以历史镇区、街道、建筑为载体,挖掘湖北古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价值,分析古镇空间形态、建筑地域性特色,结合现状提出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构想,以促进湖北古镇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在回顾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概括了湖北古镇形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动力、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水平。 第三章论述了湖北古镇的历史演变过程。确定古镇发展分期,剖析各个历史阶段湖北古镇发展的状态与特点。 第四章主要对湖北古镇的体系、功能以及类型进行讨论分析。 第五章从空间形态切入,以湖北古镇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为线索,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归纳出空间形态模式,确定了其空间形态的演化历程和演化方式。 第六章探讨了湖北古镇的街道特征。通过分析街道的结构、功能、尺度、景观,探求街道丰富多变、适宜交往的空间特性。 第七章以湖北古镇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布局为原则,确定分类和特征,着重当地气候和商业发展对古镇建筑的影响,探讨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天井”、“天斗”等建筑构件对建筑空间、形式的影响。 第八章总结了湖北古镇的文化特色,并论述了其价值及启示。 第九章对湖北古镇保护与利用提出构想。首先通过调研问卷分析湖北古镇现状问题和保护所面临的困难,然后针对古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与发展构想和实施措施。 第十章对整个湖北古镇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并为其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缘起与经纬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重点
  • 1.4 研究的观点、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观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述评
  • 1.5.1 国外
  • 1.5.2 国内
  • 1.5.3 研究缺憾与趋势
  • 第2章 湖北古镇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2.1 “山川环抱,寒暑分明”——自然条件
  • 2.1.1 丰富的地形地貌
  • 2.1.2 独特的气候条件
  • 2.2 “物产丰盈,百货云集”——经济动力
  • 2.2.1 发达的农业耕作
  • 2.2.2 先进的加工产业
  • 2.2.3 活跃的商品流通
  • 2.3 “南北混融,东西互摄”——社会环境
  • 2.3.1 悠久的历史文化
  • 2.3.2 复合的社会形态
  • 2.4 “因地制宜,工艺纯熟”——营造技术
  • 2.4.1 乡土的建筑材料
  • 2.4.2 多元的建筑样式
  • 2.4.3 拙朴的工艺技术
  • 2.5 小结
  • 第3章 湖北古镇的形成与历史变迁
  • 3.1 “屠酤成市,镇戎戍边”——源于汉唐
  • 3.1.1 草市
  • 3.1.2 军镇
  • 3.2 “收藩罢将,市镇合一”——两宋初成
  • 3.2.1 镇的嬗变
  • 3.2.2 市镇的初步发展
  • 3.3 “天下四聚,西则汉口”——明清繁盛
  • 3.3.1 特大市镇汉口的崛起与繁荣
  • 3.3.2 大型市镇宜昌与沙市
  • 3.3.3 中小型市镇的发展
  • 3.4 “外侵内扰,跌宕起伏”——近代分化
  • 3.4.1 大型市镇的近代城市化
  • 3.4.2 中小型市镇的空前扩张
  • 3.4.3 根据地市镇的红色革命
  • 3.5 “盛衰变迁,存古兴新”——现代转型
  • 3.5.1 从传统市镇到现代小城镇
  • 3.5.2 历史镇区的衰变
  • 3.6 小结
  • 第4章 湖北古镇的类型、功能与体系
  • 4.1 “山岗水泽,各有不同”——类型划分
  • 4.1.1 按地理环境划分
  • 4.1.2 按民族区域划分
  • 4.1.3 按经济职能划分
  • 4.1.4 按保护现状划分
  • 4.2 “聚商通贾,利民守田”——传统功能
  • 4.2.1 商业功能
  • 4.2.2 居住功能
  • 4.2.3 社会功能
  • 4.3 “单核多团,带状溯源”——市镇体系
  • 4.3.1 区域整体结构
  • 4.3.2 空间联系组合
  • 4.3.3 地域分布特征
  • 4.4 小结
  • 第5章 湖北古镇的格局、形态与演进
  • 5.1 “藏风聚气,浑然天成”——镇域格局
  • 5.1.1 镇域结构
  • 5.1.2 落址布局
  • 5.2 “比邻相生,聚簇而立”——历史镇区
  • 5.2.1 平面形态
  • 5.2.2 功能结构
  • 5.2.3 空间序列
  • 5.3 “沿路扩展,新老并置”——镇区演进
  • 5.3.1 平面形态的演进
  • 5.3.2 空间形态的演化
  • 5.4 小结
  • 第6章 湖北古镇的街巷
  • 6.1 “一街两巷,四通八达”——街巷结构
  • 6.1.1 构成要素
  • 6.1.2 路网结构
  • 6.2 “茶棚酒肆,村歌社舞”——街道功能
  • 6.2.1 交通联系功能
  • 6.2.2 商业经济功能
  • 6.2.3 休闲交往功能
  • 6.2.4 生活辅助功能
  • 6.3 “曲直相通,丰富多变”——街巷空间
  • 6.3.1 街巷布局与地形关系
  • 6.3.2 空间断面形式
  • 6.3.3 小巧宜人的空间尺度比例
  • 6.3.4 多样的节点空间
  • 6.4 “就地取材,斫雕为朴”——街巷界面
  • 6.4.1 街巷的侧界面——建筑
  • 6.4.2 街巷的底界面——道路
  • 6.5 小结
  • 第7章 湖北古镇的建筑
  • 7.1 “瓦屋栉比,和而不同”——建筑类型
  • 7.1.1 按使用功能分
  • 7.1.2 按空间布局分
  • 7.1.3 按结构形式分
  • 7.2 “明暗有别,井井有序”——空间布局特征
  • 7.2.1 空间基本构成
  • 7.2.2 空间序列组合
  • 7.3 “脊翘墀飞,起伏有致”——建筑造型特征
  • 7.3.1 立面
  • 7.3.2 屋面
  • 7.4 “以简御繁,达变从宜”——建构技术特征
  • 7.4.1 建筑结构
  • 7.4.2 构件特色
  • 7.5 小结
  • 第8章 湖北古镇的文化与价值
  • 8.1 “文武才情,尽显风流”——文化内涵
  • 8.1.1 文化特征
  • 8.1.2 思想内涵
  • 8.2 “山水有情,古风无价”——价值综述
  • 8.2.1 特色综述
  • 8.2.2 价值启示
  • 8.3 小结
  • 第9章 湖北古镇的保护
  • 9.1 原则与目标
  • 9.1.1 保护原则
  • 9.1.2 保护目标
  • 9.2 体系与方法
  • 9.2.1 古镇保护体系
  • 9.2.2 保护规划方法
  • 9.3 小结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总结
  • 10.2 未来展望
  •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 附录2 参考文献目录
  • 附录3 湖北古镇一览表
  • 附录4 古镇居民保护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5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实践——基于国家学位论文抽检制度[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2].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模式及其合理借鉴[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06)
    • [3].博士学位论文分级评阅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02)
    • [4].知识生产模式视角下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理念及标准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02)
    • [5].研究生培养成就[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S1)
    • [6].2004-2014年“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情况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12)
    • [7].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2)
    • [8].国外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强制性开放获取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01)
    • [9].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9(00)
    • [10].为张磊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作[J]. 新文学评论 2016(04)
    • [11].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6(00)
    • [12].觉嘎:在青藏高原上放飞交响乐[J]. 中国西藏 2017(03)
    • [13].设立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的实践及思考[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21)
    • [14].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获批准公布[J]. 中国研究生 2010(11)
    • [15].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问题分析[J]. 东方翻译 2010(02)
    • [16].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7(00)
    • [17].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中的权利触及与保障[J].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19(01)
    • [18].学科交叉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隐性沟通的研究与实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01)
    • [19].关于开展202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征集活动的通知[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4)
    • [20].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 2018(29)
    • [21].2003-2012年临床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调查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02)
    • [22].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8(00)
    • [23].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五个意识”[J]. 中国研究生 2014(07)
    • [24].华南理工7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论文[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际与省际分布特征分析[J]. 教学研究 2014(02)
    • [26].我校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2)
    • [27].我校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08)
    • [28].东华大学喜获第八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 纺织教育 2012(01)
    • [29].关于申报2012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通知[J]. 岩土力学 2012(04)
    • [30].历史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5)

    标签:;  ;  ;  ;  

    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