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药用植物林荫银莲花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珍稀药用植物林荫银莲花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林荫银莲花(Anemone flaccida Fr.Schmidt)以其干燥的根状茎入药,民间俗称地乌,具有清热解毒、镇痛之独特功效,开发前景巨大,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高山地区,生长缓慢、生物量小,野生资源有限,且处于濒危边缘,因此实施人工栽培是解决中成药开发中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本文针对林荫银莲花种苗繁殖困难这一制约规模化人工栽培的瓶颈问题,从林荫银莲花自然生长习性和立地条件调查、解除根状茎、种子休眠和组织培养技术几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加快林荫银莲花繁殖速度、扩大繁殖规模,为推动林荫银莲花的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研究,取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林荫银莲花生长在山坡林荫处,喜荫湿、低温的环境,生长周期短,生长缓慢,3月上旬开始出苗,3月中旬进入苗期,4月上旬开花,开花持续时间约10d左右,4月下旬开始形成种子,5月上旬地上部分开始逐渐衰老死亡,5月底地下部进入休眠期,整个生育期不足90d。2.当季采收种子由于生活力低,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A3、6-BA、乙烯利)、化学药剂(KNO3、H2O2)和层积等多种处理均未能使其萌发。3.低温(4℃~16℃)和GA3(12.5 mg/L~100 mg/L)、6-BA(1 mg/L~20 mg/L)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可解除林荫银莲花根状茎休眠,并增加侧芽的产生。其中,项芽萌发最快的处理是20℃下,100 mg/L GA3和1 mg/L~20 mg/L 6-BA的处理;就项芽长度和直径而言,最佳处理是分别是20℃下20 mg/L 6-BA和8℃~16℃下20mg/L 6-BA;就侧芽密度而言,最佳处理是是20℃下,10 mg/L 6-BA处理。在4℃~20℃范围内的相同温度下,经6-BA处理的根状茎段侧芽发生密度比GA3的大,但当浓度高于10 mg/L时,随浓度的增大侧芽发生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着温度的上升,6-BA解除休眠所需要的适宜浓度也呈提高趋势。综合顶芽萌发速度、顶芽萌发率和顶芽大小以及侧芽密度和侧芽大小,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在20℃下采用10 mg/L~20 mg/L 6-BA浸泡24 h处理,以促进顶芽萌发和侧芽形成。4.根状茎在解除休眠过程中,体内碳水化合物发生相互转化。开始萌发时,淀粉迅速降解,并转化为可溶性糖,以满足萌芽对营养的需要。5.在组培快繁中,在MS为基本培养基并添加不同植物激素培养,以叶片、茎段切片为外植体,都没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只有芽、叶柄可以产生少量愈伤,但愈伤生长缓慢并逐渐死亡;以芽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可直接分化出小植株,添加6-BA可增加叶片数,但出苗率与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无必然联系,可能与外植体本身关系较大。此外,组培过程中外植体污染与取材时节、地点和外植体类型有关,且污染菌类繁多,难以控制,增加了实验难度和工作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林荫银莲花研究现状
  • 1.1.1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1.2 地乌的药用价值
  • 1.2 植物休眠的原因和类型
  • 1.2.1 种子的休眠
  • 1.2.2 芽的休眠
  • 1.3 解除植物休眠的方法
  • 1.3.1 种子休眠的解除
  • 1.3.2 芽休眠解除
  • 1.4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1.4.1 药用植物试管微繁
  • 1.4.2 药用植物细胞培养
  • 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林荫银莲花自然立地条件观测
  • 3.2 林荫银莲花生长发育习性及自然立地条件观测
  • 3.2.1 材料来源与保存
  • 3.2.2 种子活力测定
  • 3.2.3 种子处理及方法
  • 3.3 温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解除林荫银莲花根状茎休眠的效应
  • 3.3.1 材料来源与保存
  • 3.3.2 试验方法
  • 3.4 林荫银莲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 3.4.1 试验材料及培养条件
  • 3.4.2 试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林荫银莲花生长发育习性及立地条件观察
  • 4.2 促进种子萌发研究
  • 4.2.1 种子活力测定
  • 4.2.2 不同药剂低温层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 4.2.3 种子无菌萌发试验
  • 4.2.4 小结
  • 4.3 温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解除林荫银莲花根状茎休眠的效应
  • 4.3.1 温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解除林荫银莲花根状茎休眠的效应
  • 4.3.2 根状茎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4.3.3 小结
  • 4.4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 4.4.1 外植体消毒试验
  • 4.4.2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
  • 4.4.3 小结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种子萌发
  • 5.1.2 温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解除林荫银莲花根状茎休眠的效应
  • 5.1.3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银莲花属植物资源概况及其综合利用[J]. 亚太传统医药 2014(19)
    • [2].东北地区银莲花属6种药材生药学鉴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5(07)
    • [3].小五台银莲花(毛茛科)的名实订正(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01)
    • [4].西藏银莲花属三新种(英文)[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4(04)
    • [5].珍稀中药材林荫银莲花花粉粒形态观察及核型分析[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4)
    • [6].银莲花[J]. 中国花卉盆景 2011(01)
    • [7].华西南银莲花属研究随记(英文)[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02)
    • [8].福贡银莲花(毛茛科)与光叶银莲花属于同一分类实体(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5(03)
    • [9].银莲花栽培[J]. 中国花卉园艺 2013(18)
    • [10].青藏高原东缘银莲花属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11].重庆银莲花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5)
    • [12].黑水银莲花微量元素的微波高压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3)
    • [13].细茎银莲花的化学成分[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9(03)
    • [14].涪陵银莲花(毛茛科)的名实订正(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5(02)
    • [15].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研究[J]. 中草药 2010(07)
    • [16].银莲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05)
    • [17].异质生境中山东银莲花光响应曲线模型的优选及光合生理特性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07)
    • [18].银莲花属一新组和一新种[J]. 植物分类学报 2008(05)
    • [19].银莲花胶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3)
    • [20].银莲花[J]. 高中生之友 2008(08)
    • [21].UPLC/Q-TOF-MS/MS鉴定西南银莲花中的皂苷类成分[J]. 中草药 2014(10)
    • [22].反萼银莲花根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南药学 2017(03)
    • [23].加查银莲花(毛茛科)的名实订正(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5(04)
    • [24].直果银莲花(毛茛科)确认在越南有分布(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03)
    • [25].中国毛茛科分布新记录种——垂萼银莲花[J].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3)
    • [26].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银莲花属访花者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7)
    • [27].山东银莲花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北方园艺 2011(06)
    • [28].林荫银莲花及丰产栽培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 2011(04)
    • [29].银莲花素A在大鼠肝匀浆中的代谢产物[J]. 华西药学杂志 2009(03)
    • [30].山东银莲花叶片形态结构对异质生境和海拔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9(12)

    标签:;  ;  ;  ;  ;  

    珍稀药用植物林荫银莲花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