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论文题目: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学校心理咨询

导师: 王工斌

关键词: 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人格特征,状态焦虑,外向性

文献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影响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因素。在众多的影响寻求支持行为的因素中,本研究选取了两个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是人格特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应激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这里指求助行为)不可避免会受到其人格特征的影响。二是个体的人际信任程度,目前在对认知因素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探究了“对自我的认知”对其求助行为的影响,如有研究者i发现自尊与社会支持中的利用度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关于“对他人的认知(这里特指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对求助行为的影响则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定了“个体的人际信任程度”这个因素作为另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加以探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北京市4所大学中取大学生样本447人。首先,对总体大学生样本的人际信任特征,寻求社会支持行为的特征,状态焦虑水平的整体特点作一描述;其次,筛选出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并对这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特点,寻求社会支持行为的特征作一描述;第三,对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样本的人际信任、寻求支持行为、人格特征作两两的相关分析;最后,建立人际信任、人格特征和寻求支持行为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主要研究结果为: ⑴ 针对一般大学生群体而言: 大学生平均人际信任度不高;男生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1/2以上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频率较高,1/5的大学生很少寻求社会支持;女生寻求社会支持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的求助范围比较狭窄,更多地寓于个人的密切关系网络,而非陌生人或权威专业人士;在求助行为方面比较被动。 ⑵ 聚焦于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遇到压力倾向于自己想办法解决,独自承受的人最多,倾向于“听之任之”的人最少,而倾向于向他人倾诉,寻求他人支持的人数居中;遇到压力时,女生向他人寻求支持比率显著高于男生;遇到烦恼时的倾诉对象,选择最多的是亲密朋友,次之的是“一般同学或朋友”,另外,选择老师和父母的较少,选择心理咨询人员最少;大学生寻求支持主要体现在“向他人倾诉感受,释放和缓解痛苦或不良情绪”,在此项上,女生选择比率显著高于男生。 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与“常用应对方式”中的“寻求支持”显著正相关,即越外向的人的寻求支持的比率越高;人格特征中内外向因子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即越外向的人的人际信任度越低;人际信任度与寻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 在进一步的回归模型中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比例并不高,通过探究其影响因素发现,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因素是影响“寻求社会支持”行为的深层原因,人际信任度对“寻求社会支持”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内外向”因素来起作用的。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问题提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2.2 寻求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2.3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2.4 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2.5 寻求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2.6 人际信任与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概念界定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及相应假设

4.2 研究意义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对象

4.5 研究工具

第五章研究结果分析

5.1 大学生总体样本的特征

5.2 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的特征

5.3 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人际信任、寻求支持三者的相关分析

5.4 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人格特征与寻求支持的路径模型

第六章讨论

6.1 研究结果概述

6.2 研究结果的启示和反思

6.3 研究的突破

6.4 研究方法的总结

6.5 研究结果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第七章 结论

7.1 总体大学生样本的特征描述

7.2 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的特征描述

7.3 当前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人际信任、寻求支持三者的相关分析

7.4 人格特征、人际信任与寻求支持的路径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06

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孙金玉.吉林大学2014
  • [2].大学生线上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D]. 匡乃涛.吉林大学2018
  • [3].高中生父亲在位与人际信任关系研究[D]. 杨玥玮.天津师范大学2018
  • [4].职工宽恕动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D]. 李云.广西师范大学2017
  • [5].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初中生情绪智力、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 罗国宾.贵州师范大学2017
  • [6].惩罚与合作互惠对熟悉、陌生成员人际信任决策的影响[D]. 袁晓劲.广州大学2017
  • [7].积极情绪与社会性目标线索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 叶欢.广州大学2017
  • [8].外显和内隐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信任优势[D]. 刘影.宁夏大学2016
  • [9].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测试量表修订与提升策略研究[D]. 温砚雅.南昌大学2016
  • [10].中职生特质焦虑、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 胡哲涵.广西师范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董增云.陕西师范大学2007
  • [2].大学生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李翠云.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 [3].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 李恒.华中师范大学2007
  • [4].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作用的探析[D]. 全宏艳.湖南师范大学2007
  • [5].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 史玉军.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 王淑娟.华中师范大学2006
  • [7].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 刘陈陵.华中师范大学2002
  • [8].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严标宾.华南师范大学2003
  • [9].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D]. 游洁.华中师范大学2003
  • [10].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D]. 吴丹伟.河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