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受众论文-赵昂

知识受众论文-赵昂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受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频,水下机器人,用户名,科普,科技工作者,轮廓,李老师,受众,车厘子,中国科学报社

知识受众论文文献综述

赵昂[1](2019)在《当科学遇上短视频》一文中研究指出“向伟大的科技工作者致敬……”在抖音APP上,用户名为“一路上有你”的网友,前不久在“中科院之声”抖音号发布的一个视频下留言。这个视频有4.1万次点赞,内容是春节前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研究人员在岗位上工作。目前,包括中科院在内,国内多个科研、文化(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03-08)

谢珺[2](2019)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与大众媒体时代受众之比较研究——基于近20年国内传播学媒介受众研究变迁的知识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技术的变化推动媒介时代的变迁,置于其间,人的主体地位、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大众媒体时代的辉煌催生的受众研究文化在不断涌现的社交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发生转变,从"渠道为王"到"受众本位"再到"用户至上",传播的形态、路径和权力结构均有重要变化。笔者对近20年传播学媒介受众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式分析,梳理大众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如何切换到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研究,并从研究变迁层面分析其二者的内部区别和转变原因。(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9年04期)

曹卓远,阿俊敏[3](2018)在《图文之辨——影视人类学之于受众知识建构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建构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千年。文字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让人类社会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从而对社会演进历史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辅助功能,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倚赖。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大浪潮,新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而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近加入人类学大家庭的分支学科更是在科研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让受众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和效果上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改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9期)

蓝刚[4](2018)在《知识共享视域下互联网广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代表,互联网广播因收听成本低、选择空间大、个性服务强等特性影响并改变着农民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形塑着农民受众知识分享的方式。随着农民受众收听人数的增长,打造并提升涉农节目的内容与数量将是互联网广播今后的发展重点。(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09期)

蓝刚[5](2018)在《知识共享视阈下互联网广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代表——互联网广播因其收听成本低、选择空间大、个性服务强等特性影响并改变着农民受众媒介使用习惯,并改变着农民受众知识分享的方式。随着农民受众收听人数的增长,打造并提升涉农节目的内容与数量将是互联网广播今后的发展重点。(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8年08期)

陈雄,马宗文,董全超,魏景赋,王疆[6](2018)在《基于受众匹配性的科普知识传播渠道研究——以长叁角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叁角地区,采用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抽取6 870个样本,调查了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受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改进基于公众视角的科普知识传播方式,探索并建立了基于受众匹配性的科普知识传播最优适配模型。建议通过"精准科普"和"立体科普"等手段,提高科普宣传的精准性、覆盖面,提升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效率,为政府改进科普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杨一帆[7](2018)在《UGC语境下自媒体知识类节目《罗辑思维》受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为王,流量变现是“互联网+”时代最显着的特征,电视媒介在面临新商业变革的冲击下,面临着预算收紧,受众注意力分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给予个人内容输出更多发挥的空间,UGC生产模式成长为现阶段内容输出得主要方式。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变成移动互联网设备端必备App,用户创造内容的模式之下应运而生了利用自己“时间盈余”进行专业性内容生产。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知识类自媒体在娱乐化大环境中独树一帜,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笔者以《罗辑思维》及其衍生App平台“得到”为例,通过受众人群调查问卷以及一对一深度访谈的形式,尝试挖掘知识类自媒体受众的行为特征,观看心理变化等。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互联网思维日新月异的变化,碎片化信息的充斥,大部分受众有着“知识焦虑”的症状,对个人提升和终身学习有着渴望。读书是个人提升和成长最为有效的途径,罗辑思维首创提供筛选式“学习工具”,以分享为主要方式,引领受众利用有限得时间提高效率,成为知识领域“知识服务商”。通过内容产生粉丝和流量之后,《罗辑思维》进行粉丝社群经营,通过招募和多样化运营围绕罗振宇“人格魅力体”产生粉丝经济效应,实现进一步知识变现,将知识传播与商业化相结合探索和规划。《罗辑思维》式的知识传播模式成为了许多自媒体纷纷效仿的范例,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受众群中产生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从传播的知识内容角度,《罗辑思维》将贴近生活和实事的“互联网思维”“时间管理”“u盘式人格”等新名词串联在一起,试图通过对书籍的二次解读降低受众接受门槛,进一步帮助受众达到低成本高效率接收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方式方法在受众接收角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接收的知识是否有效等都是本文想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知识类自媒体的对于书籍内容的二次传播还处于探索阶段,现代人终身学习的途径已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知识类自媒体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知识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包括在社会角色中行为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罗辑思维》节目内容,商业变现模式,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访问,尝试归纳寻找共享经济体制下知识自媒体更加持久和合理的内容和消费机制,为知识类自媒体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和传播意见,从而引领知识经济形成一种正向循环。(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赵龙飞[8](2018)在《网综如何把握高知识高收入受众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偏于年轻[1],大多数网络综艺的受众定位偏向年轻化,90后、00后成为网络综艺的主要受众群体。一些网络综艺节目开创了全新节目模式,吸引的主要受众为高知识高收入群体,改变了网综节目低龄化趋势,背后原因是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分析。(本文来源于《视听界》期刊2018年03期)

朱晓娟[9](2018)在《网络知识类脱口秀的受众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技术不断变革,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收看视频节目。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爆炸的到来,注意力逐渐成为稀缺资源,优质内容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刚需,由此使得网络优质知识类脱口秀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形式,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追捧。网络脱口秀扎根于网络平台,由于网络环境的相对轻松、平台自由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其逐渐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其多元化、小众化、精良化的节目特点也吸引了一批粘性粉丝。大量的受众可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观看体验,而不再像过去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由于信息大爆炸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日益增加,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质量、丰富性并精准契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获得追捧,网络知识类脱口秀正好能满足受众这一需求的变化。本文选取网络知识类脱口秀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晓说》系列节目的受众进行研究,因其受众男性多、女性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显着区别于其他受众群体。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引入麦奎尔对受众的行为性研究、结构性研究和社会文化性研究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同时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晓说》系列节目受众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晓说》系列节目精准描述受众画像;深入了解受众消费动机及行为反应;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满足状态及原因;实时监控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充分发挥魅力主持人的传播效应的传播启示,以期网络知识类脱口秀市场的持续繁荣。(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史静[10](2018)在《知识付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搜索问答平台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为用户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无用信息,用户生成的优质内容被海量信息所掩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大众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对高质量的知识信息产生了大量需求。在供求不均的传播格局下,通过付费来获取更高质量回答的知识付费模式逐渐兴起。受众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研究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与满足状况,将对产品的运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深入挖掘用户的使用需求与满足状况、为了探究知识付费未来是否能长久发展还是昙花一现?本文围绕“知识付费模式是否能持续运营下去”这个研究主题,从个人动机因素、知识信息因素、综合环境因素、用户满足感状况这四大方面提出14个问题。本研究认为,影响用户使用知识付费问答平台的因素分别是:个人动机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综合环境因素。其中“求知动机”为个人动机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信息的独特性”为知识因素中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平台技术方面的因素、知识贡献者因素、隐私安全因素这叁类综合环境因素均对用户的使用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研究用户使用后的满足感的部分,本研究从四个角度分析了用户的需求满足状况,分别为:用户使用动机是否得到满足、所得知识是否转化为行动力、用户是否形成习惯性使用倾向并对其他相似媒介工具是否有替代效应、对知识付费产品未来发展态度如何。结论为:用户的使用动机基本上得到了满足、用户将所得知识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转化为了行动力、习惯性使用倾向较低,并没有对相似工具形成替代效应、对知识付费产品未来发展较为看好。结合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知识付费模式以及其相关应用平台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还有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对它的创新和探索依旧还在路上。具体表现为:用户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新型传播模式被认可、知识的独特性是知识付费平台最大的优势;但是产品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用户留存方面依旧有困境,还需要不断的对产品本身和宣传策略进行创新。(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知识受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媒介技术的变化推动媒介时代的变迁,置于其间,人的主体地位、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大众媒体时代的辉煌催生的受众研究文化在不断涌现的社交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发生转变,从"渠道为王"到"受众本位"再到"用户至上",传播的形态、路径和权力结构均有重要变化。笔者对近20年传播学媒介受众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式分析,梳理大众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如何切换到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研究,并从研究变迁层面分析其二者的内部区别和转变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受众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昂.当科学遇上短视频[N].工人日报.2019

[2].谢珺.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与大众媒体时代受众之比较研究——基于近20年国内传播学媒介受众研究变迁的知识图谱分析[J].新闻战线.2019

[3].曹卓远,阿俊敏.图文之辨——影视人类学之于受众知识建构的新视角[J].青年文学家.2018

[4].蓝刚.知识共享视域下互联网广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J].视听.2018

[5].蓝刚.知识共享视阈下互联网广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J].声屏世界.2018

[6].陈雄,马宗文,董全超,魏景赋,王疆.基于受众匹配性的科普知识传播渠道研究——以长叁角地区为例[J].科普研究.2018

[7].杨一帆.UGC语境下自媒体知识类节目《罗辑思维》受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8].赵龙飞.网综如何把握高知识高收入受众心理[J].视听界.2018

[9].朱晓娟.网络知识类脱口秀的受众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史静.知识付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安徽大学.2018

标签:;  ;  ;  ;  ;  ;  ;  ;  ;  ;  

知识受众论文-赵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