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与救穷的双重使命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1933—1940)

救亡与救穷的双重使命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1933—1940)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教育家雷沛鸿设计并得到新桂系当局支持而付诸全省实施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不仅使广西的教育风气为之大开,而且以它的卓有成效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旨在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大众化理想,从整体上和基础上“垫高”国民素质;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它又担负起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培养民众的爱国精神,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另一方面教导民众生产生活知识,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社会改造,改变“愚、贫、弱、私”的面貌,因而具有救穷的启蒙意义。经过六年的努力,国民基础学校遍设广西每一个乡村,受教育人数成倍增长,尤其成人入学人数竟增长了27倍,全省呈现出向学之风,男女老幼均知抗日救国,令世人刮目相看。在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广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埋头苦干的实践精神,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的为全国提供了教育改造与地方社会改造的经验,尤其“三位一体”制度,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并为全国广泛采用。由于历史条件的诸多限制,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在经费、师资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成为导致国民基础教育质跟不上量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发生的时代背景、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救亡与救穷的使命以及它的具体实施运作探讨它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造中的重要地位,也从它所表现出的缺点与不足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这两方面都是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历史价值和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初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
  •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 四、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 五、其他说明
  • 第一章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准备
  • 第一节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时代背景
  • (一) 内部土壤与外部环境的交融
  • (二) 普及教育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
  • (三) 30年代前后的中国与广西
  • (四) 必然中的偶然
  • 第二节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教育界对于普及教育的认识
  • (二) 广西的教育方针
  • (三) 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思想
  • 第二章 有教无类:走向大众化的教育改造
  • 第一节 追求教育机会平等的努力
  • (一) 由乡村而城市
  • (二) 由成人而儿童
  • (三) 特种部族教育
  • 第二节 强迫实施的义务教育
  • (一)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必要的
  • (二) 广西地方政府以法令形式保证强迫义务教育的实施
  • (三) 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义务教育制度
  • 第三章 救亡与救穷的双重使命
  • 第一节 “斯巴达广西”的基石
  • (一) 民族意识的厚植
  • (二) 国民基础教育与广西军事建设
  • 第二节 追求教育救穷的目的
  • (一) 开展生产教育以促进民生
  • (二) 国民基础教育与地方政治建设
  • (三) 国民基础教育与改良地方社会
  • 第四章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实施运作
  • 第一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 (一) 由调查而假设,由试验而推广的过程
  • (二) “教学做合一”与“互教共学”的方法
  • 第二节 教育行政及教育指导
  • (一) 国民基础教育的行政
  • (二) 国民基础教育的视导与指导
  • 第三节 国民基础教育的经费
  • (一) 国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
  • (二) 经费的使用
  • 第四节 国民基础教育的师资
  • (一) 国民基础教育师资的来源及培训
  • (二) 国民基础教师的素质
  • (三) 国民基础教师的待遇
  • 第五章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成效及影响
  • 第一节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实际效果
  • (一) 六年来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成效
  • (二) 困难与不足的思考
  • 第二节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影响
  • (一) 对广西的影响
  • (二) 在全国的影响
  • (三) 对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造的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档案资料
  • 建国前报刊杂志
  • 三四十年代相关著作
  • 书籍
  • 论文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学术论文
  • 其他发表文章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救亡与救穷的双重使命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1933—194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